">
一、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
(一)概念辨析幼儿教育“小学化”,从字面很好解释,就是用小学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把本该教给小学生的学习内容教给幼儿。但是在具体的实践当中,幼儿教育“小学化”又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1、课程内容的小学化。如,在幼儿园和学前班开设各种各样的技能特色班、兴趣班等,要求幼儿提前学习小学的课程。
2、对幼儿行为要求的小学化。例如,要求幼儿遵守小学生行为规范,对老师要绝对服从,在教室要坐得端正,手脚必须放在规定的位置,不许离开座位,不能随意喝水和去厕所等。
3、教学形式的小学化。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表现和小学教师无异,在教学方法上重视知识传授,忽视儿童自主学习;教学内容中缺少图案、色彩,缺少游戏,课后留有家庭作业;教学评价中重视结果评价,忽视过程评价等等。这种教育明显违背了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盲目地增加了幼儿园课程知识的数量和难度,采取高出幼儿心理发展水平的教学方式以及不适宜的教育评价手段。
(二)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危害
1、影响儿童的身体发育。年幼儿童的身体机能发育尚不完善,大脑皮层的抑制机制尚未成熟,因此难以长时间有意控制自己的认知和行为。而幼儿园按照小学生的课堂教育方式来安排幼儿的活动,要求儿童每天在教室坐几个小时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将会制约儿童大脑及骨骼等身体机能的发育。
2、影响小学时期的学习效率。过早地在幼儿园将小学的知识传授给儿童,会使儿童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兴趣降低。在幼儿园时期提前学习小学知识导致学生正式进入小学之后再学习一次而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对儿童后续学习不利。
3、影响儿童智力的发展。根据幼儿认知发展的特点,在幼儿的认知活动中,儿童的具体形象思维占据着主导地位。儿童主要是运用表象的形式对事物及知识进行认知加工,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为儿童进入小学时运用抽象逻辑思维来进行认知活动奠定基础。维果斯基提出学习的“关键期”理论认为,儿童在某个阶段是适合学习某种知识和技能的最佳时期,过早或者过晚地完成某一任务都会影响儿童智力的发展。而小学化的幼儿课堂教学则违反了幼儿的认知发展规律。在幼儿园中学习小学的认读、拼写、计算等知识,不利于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
4、影响儿童个性及社会性的发展。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也指出,人在每个发展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发展任务,幼儿的发展任务是在游戏中获得相关的知识,为儿童进入小学正式进行学习奠定基础。儿童若跳过某个阶段提前进入下一个阶段将会不利于人格的发展。幼儿期儿童主要通过游戏活动学习与人交往的技能,发展和控制自己的行为,从而促进其个性和社会性的形成和发展。但是,“小学化”的教学模式就会大大减少幼儿游戏的时间甚至忽视游戏,影响儿童的个性及社会性的健康发展。
二、拯救幼儿教育“小学化”———以幼儿为本,回归游戏
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特别是中国应试教育的制度之下,决定了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倾向将长期存在。如何进行幼儿课程改革,保证幼儿全面健康的发展,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全国不少地区也陆续推行各种课程改革措施,以改变幼儿教育“小学化”的不良局面。而为了保证正确的课程改革方向,首先应清楚认识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树立起“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幼儿教育理念。
(一)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幼儿教育理念
早在20世纪60年代,我国心理学界就肯定了游戏对幼儿身心发展的特殊意义,提出“游戏是学前儿童的主导活动”的理念。随着我国心理学的发展,这种提法逐渐地演变为“游戏是学前儿童的基本活动”。我国先后出台的政策文本也明确提出了幼儿教育需重视游戏活动的理念。在20世纪50年代,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研室与北京市教育局协作编写的《学前教育工作指南》中提出,“在正确的教育下,3~7岁儿童的主导活动是游戏。”当然,除了游戏活动,幼儿园教育同样也包括其他的活动,如,“作业活动”、“观察成人劳动及儿童自己的简单劳动”以及“庆祝节日和娱乐活动”等。我国教育学者陈帼眉教授在编写幼儿师范学院教师用书《游戏》一书时,将“主导活动”改为“基本活动”。在20世纪80年代,《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草案)》中规定,“幼儿园的教育任务、内容与要求是通过游戏、体育活动、上课、劳动、娱乐和日常生活等各种活动完成的,不可偏废”,只是“由于幼儿生理、心理的发展特点,幼儿最喜爱游戏,因此游戏成为幼儿生活中的基本活动。在游戏中幼儿最易接受教育,游戏在整个幼儿教育工作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是进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育的有力手段。”接下来出台的一些重要政策文本基本沿用了这一表述,如,《幼儿园管理条例》(1989)规定,“幼儿园应当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1989)和《幼儿园工作规程》(1996)规定,幼儿园教育应该“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1)规定,“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由此可见,游戏在幼儿教学活动中占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二)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
关于游戏的概念,国内外学者给予不同形式的定义。皮亚杰认为,游戏是儿童认识新的复杂客体和事件的方法,是巩固和扩大概念和技能的方法,是使思维和行动相结合起来的方法。桑代克认为,游戏也是一种学习行为,遵循学习的练习律和效果律。维果斯基认为,人在每个发展阶段都有其相应的主导活动。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是幼儿构建的虚假情景的活动。我国学者朱智贤对前人的研究进行了总结,概括出幼儿游戏的基本内涵。他认为,游戏具有社会性,是对人的社会活动的初级模拟方式,反映了儿童周围的社会活动,是一种想象与现实独特结合的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活动方法。通过游戏,儿童可以体验到成人的社会活动、社会生活和道德面貌,领会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儿童认识世界和促进社会知识发展的一种重要途径。在正确组织的游戏活动中,幼儿的认知、情感、意志、人格、道德等能获得较快的发展。同时,由于儿童在游戏中需要担任某些角色人物,必须努力去完成,他们的动作更有目的性和积极性,从而促进其身体各部分机能的发展。因此,幼儿教育中如何合理运用游戏的积极影响,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三)从游戏教学的视角来看待幼儿教育
1、重视课堂教学中的语言游戏,促进儿童言语能力的发展。语言游戏是指以语音、语词、语义、语法等语言要素为内容和目的的游戏。语言游戏不像其他游戏只是将语言当做交流的中介,而是旨在教会儿童探索和操纵语言符号本身,同时让幼儿从游戏中体验到娱乐。3~7岁的学前儿童言语发展的特点是词汇数量迅速增加,在语言实践中逐步地掌握语法结构,口语表达能力增强,幼儿期言语能力表现为从外部语言逐步过渡到内部语言并初步掌握书面语言,幼儿教育的任务之一就是帮助儿童实现言语能力发展的过渡,为儿童进入小学学习书面语奠定基础。因此,合理巧妙地将语言游戏与幼儿园所教课程相融合,可以在不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使儿童在游戏之中提高学习语言的兴趣,促进儿童元语言意识的发展,同时促进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从而达到幼儿教育的任务。语言游戏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针对年龄较小的幼儿进行的有绕口令、接龙、拍手歌谣等游戏,年龄稍大的幼儿运用多义、同音、双关等手法进行的语辞游戏。
2、课堂教学中重视配合儿童认知发展的智力游戏。幼儿期的儿童处于皮亚杰所说的“前运算思维阶段”。认知发展的主要特点是以表象为主要的认知方式,思维具有自我中心性。随着儿童身心发展,在教育的影响下,逐步摆脱自我中心,思维具有了逻辑性和抽象性。课堂教育的目的是在“配合”儿童现有的认知发展水平的基础上“促进”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即使得儿童在教师的帮助下完成自己独自所不能完成的任务。从而实现教学的“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因此,在课堂当中采用有计划的智力游戏以丰富幼儿的知识,发展幼儿智力是必不可少的。例如,让幼儿在众多的三角形硬纸板中拼出方形、大三角形,更复杂的几何图形乃至最后在没有教师的要求下幼儿自主地拼出独特的图案。通过这种由简单到复杂的游戏方式,儿童在游戏之中接受了图形的概念,并通过思考和比较,初步地懂得一些几何图形之间的关系,并且发展了想象力和创造力。又如,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让幼儿自己当学生,让比他大的同伴当“老师”,由“老师”教幼儿识字和数数。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为了完成“老师”提出的要求,就需要进行有意注意、有意记忆、独立思考等思维活动,既学到了知识,又发展了智力。
3、课堂教学中开展创造性游戏,培养幼儿创造力的发展。创造性游戏是幼儿游戏中的高级表现形式,游戏中具有明显的主题、目的、规则和角色分配,内容丰富并且有逼真的情节。这类游戏可以帮助幼儿发展其社会性,同时促进幼儿思维流畅性和创造性的发展。例如,在课堂当中,要求儿童自主地选择游戏的主题,儿童选择对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的故事进行角色扮演,在游戏的过程中,儿童会对道具的运用和故事情节的改变进行思考,进而有可能自己构建另一个模拟的故事情境。这种游戏有助于儿童创造性的发展。同时,幼儿在游戏表演的过程中还能提高其表演才能和语言表达能力。
4、借助竞争和合作游戏,培养儿童竞争和合作的精神。幼儿在教师的要求下进行一些需要合作的有一定规则的游戏,内容可以是教师制定,可以是故事情节要求,也可以是儿童按照自己假设的情节进行。例如“观点采择游戏”,几个儿童分别饰演游戏中的不同角色,在这个过程中儿童不仅学会和同伴合作完成任务,有了对“规则”的初步认识,还可以发展其观点采择能力,学会处理人际关系的言语及非言语技能等。而竞争游戏同样可以帮助儿童了解“竞争”的意义。例如,教师组织“传花鼓”跳皮筋等,可以帮助儿童进一步产生遵守规则及良性竞争的意识。
三、结语
本文所提出的“游戏”理念,并不是盲目地让儿童自主地去游戏,回归游戏教学,是对目前幼儿教育“小学化”所提出的其中一种教学方式,目的是为了在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幼儿教育。要改善幼儿教育“小材料管理论文学化”的倾向,核心是幼儿教师应当重新树立起以幼儿为本的课程价值取向。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并不是在幼儿教学中只采用游戏教学的方式,应多种方法并用,才能保证幼儿健康地成长。
作者:张严 单位:石河子大学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