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舞蹈教学语言的原则及作用 - 计算机论文论文范文 - 400期刊网专业论文投稿机构

舞蹈教学语言的原则及作用

时间:2017-02-14 13:43:09 来源:论文投稿

舞蹈教学中,有很多舞蹈感受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很多舞蹈感受都需要教师用一种形象和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比如比喻、联想等等,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比如,在做重心移动的动作时,其要求胯部是平稳的,不能够因为身体的移动而发生变化。笔者在教学中将胯部比为一个盛满水的水盆,无论身体怎样移动,这盆水都不能洒出来,形象地强调出了胯部的稳定性和端正性,原本的一个教学难点,因为这个形象的比喻一下子迎刃而解。又比如将躯干和腿部分别比作是门框和门,无论门开的幅度是大是小,速度是快是慢,门框都是不能随之摆动的。这种比喻让学生感到十分直观和清晰,并且十分容易理解。舞蹈教学语言要有启发性。教师生动的讲解应该能够充分激发起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有助于学生对自己动作的感知,从而获得良好的训练效果。比如在芭蕾基训中,脚位一位时,可以让学生把两肩和两胯的四个点连成一个长方形,同时两胯和脚尖也连成一个长方形。这两个长方形处于一个平面中,是套在的一个大长方形中的两个小长方形,这种形象的比喻,能够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肩部、胯部、膝部和脚部之间的关系。又比如在风火轮的训练中,手臂移动的路线应该是一个立圆。这种形象的比喻既说明了动作要点,同时还明确阐述了动作的幅度范围。

一、舞蹈教学语言要具有节奏性和情感性

首先,教学语言要具有节奏性。舞蹈本身就是一门有节奏的身体律动艺术,特别是舞蹈总是和音乐紧密联系在一起,所以对于节奏的要求很高,节奏就像是舞蹈的骨骼,良好的节奏把握能力能够让舞蹈发挥出丰富的艺术表现力。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也要具有节奏性的特征。这种节奏性的教学语言表现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在没有伴奏的情况下,教师能够用有节奏的语言来把握舞蹈本身的节奏。学生一边进行着各种动作的训练,教师在一旁用语言表达着节奏的长短快慢和轻重缓急,就像是手把手地教学生进行练习一样。另一种是在有伴奏的情况下,教师作为伴奏的解说者和补充者,进行提示性的讲述。比如在舞蹈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和着音乐,数着节拍,提示学生在哪一个拍上开始和结束。比如在古典舞身韵教学中,对于眼睛的训练,伴奏音乐本身速度是很快的,就是要求学生的动作要干脆和迅速,教师在这时就可以合着音乐的节奏,喊出“上、下、左、右”等口号,帮助学生理解动作的重点和幅度。其次,教学语言要具有情感性。舞蹈是一门充满情感的艺术,要想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舞蹈作品中,表现出真挚的情感,教师的教学语言也要饱含着情感,并且将这种情感传递给学生,激发起他们的共鸣,从而达到更好地表现作品的效果。比如对于作品背景的讲解,教师可以有两种选择:一种是照本宣科的讲述,几乎不含感情色彩;一种则是充满情感的讲述,学生还没有真正地进入到表演环节,就已经被作品所吸引和打动了。在具体的训练中,教师的教学语言也要合着舞蹈和音乐当时的情感,语调的刚柔抑扬要和舞蹈与音乐的情感相一致,从而让舞蹈表演更加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

二、舞蹈教学语言在民族民间舞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民族民间舞是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瑰宝,也是舞蹈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在民族民间舞教学中,舞蹈教学语言的运用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在教学语言中融入更多的情感色彩

民族民间舞之所以能够流传到今天,一个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民族民间舞包含着丰富的情感,这就要求在民族民间舞的表演中舞者要将风格性和情感性放在首位,这就需要学生在训练中一点一滴的磨、抠、练。所以无论是民族民间舞本身的表达需要,还是训练的需要,都要求教师的语言要充满情感性色彩。首先在训练之前,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情感体验,带领学生了解该民族的地域、文化、传统、信仰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对作品有直观性的认识。比如,藏族舞蹈中常出现半蹲的动作,因为藏族人民的宗教信仰十分虔诚,在朝拜中经常要做一些俯身磕头的动作,加之西藏的冬天十分寒冷,人们衣物十分厚重,全身上下只有胯关节和膝关节相对灵活一些,所以就有了藏族舞蹈中的坐跨和松腰的基本体态。在了解和感受了作品的相关背景之后,教师要在此基础上再将学生引入到一个想象的情境中,这样的情境能够使学生有一个情感的依托,从而很快地进入表演状态中。比如在蒙古族舞蹈的训练中,教师就可以对大草原的景色予以描述,让学生想象自己就身处于大草原上,这时候再进行蒙古族舞蹈的体态训练,学生就会自然地抬头挺胸,放眼远方,一种豁达开朗和豪放不羁的性格气质油然而生,从而实现了民族民间舞中最为重要的风格性的追求和表达。

2.运用载歌载舞的形式进行教学

在民族民间舞中,舞蹈和音乐的结合尤为密切,所以教师应通晓民间音乐文化知识,熟悉不同民族、不同地域民族民间舞蹈的动律节奏,运用音乐文化来深化舞蹈文化,在基本动作教学之前,教师应对舞蹈音乐特点作简单的介绍,再随着音乐的旋律,示范该民族地域民族民间舞蹈中独特的体态或动律,以及能够突出该民族民间舞蹈神韵和民族特点的舞步、舞姿等,从而使学生从舞蹈音乐的感受和动作的直观感受中,体会到该地域民族民间舞的动态形象。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运用载歌载舞的形式,即在动作教授的同时,也要对民族音乐进行讲授。通过有感情的歌唱,营造出一个鲜明的氛围,不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舞蹈动作的节奏和韵律,还加深了学生对动作气息和轨迹的理解。教师巧妙地运用歌唱的手段,不但能够充分体现出舞蹈的情感性特征,同时也能够给学生提供一条新的理解和感悟作品的渠道。

3.注意艺诀在舞蹈教学语言中的突出使用

民族民间舞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经过无数代人的传承,逐渐形成了一些舞蹈口诀。这些口诀既是舞蹈方法和经验的总结,又凝结着人们对于这门艺术的认识和理解。这对于民族民间舞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需要教师予以高度的重视。艺诀虽然简单,但是却有着十分大的功效,能够生动地说明舞蹈动作的要点,刻画出舞蹈中人物的动态形象,并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舞蹈动作的体会。比如胶州秧歌中,有一个动作叫做“小嫚儿拧”,如果按照书面语言进行讲解,就是:“以腰为轴的左右拧动,用主力腿追动力腿,以脚下的转动带动膝盖的拧动和腰的扭动,上身与下身呈相反的作用力”。这种技术表述是规范和科学的,但是也是较难理解的。但是胶州秧歌中对于表现这个动作,有个“前哈、后张、两边崴”的艺诀,这是因为山东农村地区有缠足的习惯,小姑娘缠了脚之后,一下地走路就十分疼痛,所以就会出现前哈、后张、两边崴的姿态,也就是“小嫚儿拧”的技术要求中所要表现的姿态。艺诀能够用一种直观和形象的方式,表述出对一些动作的要求,不但能够使学生迅速掌握好技术动作要领,还能够使学生领略到民族民间舞蹈形式的美感内涵,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综上所述,教学语言的运用是教学过程中极为重要的环节,舞蹈教学也不例外,而且舞蹈还因为自己独具的特征,对教学语言有着特殊的需要。这就要求广大舞蹈教师,要改变之前那种“教师在前面示范、学生在后面跟着练习”的旧模式,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文化修养,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舞蹈教学语言的运用水平。

作者:李娜


更多计算机论文论文详细信息: 舞蹈教学语言的原则及作用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157459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连续釜式反应器 毕淑敏

相关论文
相关学术期刊
《陕西医学杂志》 《海峡科技与产业》 《啤酒科技》 《生物质化学工程》 《中国马铃薯》 《中国环境管理》 《美苑》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华北科技学院学报》 《天津冶金》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