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引言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和文化交流意识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国外留学生选择来中国进行深造,国内和国外高校也建立起合作关系,进行留学生互访以增进友谊。为方便国外高校和学生阅读了解,国内高校纷纷建立英文网站。本文在中国知网上查找发现,2010年至2014年五年间,关于网站建设的论文达9000余篇,关于英文网站建设的有35篇,其中,关于高校英文网站建设研究的论文仅有15篇。学者们纷纷为高校英文网站建设提出了宝贵的意见,但多数仅是分析现象,没有分析原因。埃文佐哈尔曾指出“现代科学产生以来一直为之奋斗的最终目标:找出支配着各种现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的规律,而不是对这些现象进行登记和分类”[1]。
二、理论概述
多元系统理论由以色列学者埃文佐哈尔提出,他把多元系统定义为“可以把符号系统视为一个异质的,开放的结构,因此,它通常并非单一的系统,而必然是多元系统,也就是由若干个不同的系统组成的系统,这些系统互相交叉,部分重叠,在同一时间内各有不同的项目可供选择,却又互相依存,并作为一个有组织的整体而运作[1]”。多元系统理论认为翻译活动取决于它在一定文化系统中的相互关系。
三、案例分析
1.英文网站有无情况调查。据新浪网2013年12月30日公布的“2014中国大学排行榜600强”,辽宁省上榜的高校数量为32所。经过调查研究,其中有12所高校建有较为完整的英文网页,占37.5%。其余20所高校中,有10所高校没有英文网页,还有10所有英文网页,但是打开链接后返回中文版网页,或是直接出现“网络出错,请重新输入”的字样,英文网页基本起不到任何作用,本文把这10所高校归为没有英文网页的高校名单,所以辽宁省没有英文网页的高校所占比例为62.5%。2.英文网站建设情况调查。在有英文网页的12所高校中,本文选取在辽宁省排名第一的大连理工大学、外语类院校大连外国语大学,还有排名较为靠后的沈阳大学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前,作者查阅了哈佛、麻省理工、斯坦福和剑桥等几所国外知名高校英文网站。作者首先对网站首页设计进行了对比研究。登陆国外大学校园主页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标志性的学校网页主色和吸引眼球的滚动宣传图片,给访问者第一印象的冲击,极具感召力。滚动宣传图片上方或左方是学校介绍,板块划分简洁明了,核心内容包括“Academic”、“Admission”、“Research”和“Schools”等。滚动宣传图片下方或右方是“News”、“Events”等其他内容。这种首页设计方式往往突出中间部分,尽可能简化上、下(或左、右)的板块,不仅顺应访问者心理适应过程,而且非常方便访问者找到各类信息。从首页设计来说,本研究中的三所大学模式相似,都很好地借鉴了国外大学的英文版面设计,但整体来说大连外国语大学居首,其首页更突出图片宣传,简约学校简介等板块。研究发现的第二个问题是关键信息缺失的问题。外国学生登录中国大学英文网站的目的是查找专业设置、导师、校园文化、入学要求等信息,但很遗憾的是,上述三所高校英文网页中这些关键信息都很不完善。例如专业设置和学生生活方面,只是罗列专业名称和学生社团名称,没有专业导师详情,没有专业活动介绍,没有学生社团活动报道等。这与国外大学网站相比相差甚远。和关键信息缺失相联系的一个问题是,上述三所大学过分强调某些信息,主要表现为过分强调学校历任领导信息。重墨介绍学校领导等信息,从尊重校史传承的角度可以理解,但从英文网站的目的和思维方式区别来看,这类版块需要删减。三级网页设计问题是本研究发现的另一主要问题。上述三所大学英语网站中,二级网页板块似乎比较齐全。但如点击进一步查找信息时却发现根本没有三级网页,或回到中文网站。
四、解决方案
正如多元系统理论提到的,系统中的小系统都在相互作用,所以翻译也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前文提到的问题就是因为忽略了小系统的存在而产生。国内高校英语网站建设的目的是满足国际办学需要,因此读者需求成为我国高校英语网站建设的小系统之一。所以,我国高校英语网站建设首要考虑就是是否为国际求学者提供了足够信息,如上文所说的导师等教学信息。完整的学习信息并不应单单告诉受众有这样的信息,而应分类并详细地向其解释各种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运作,使之了解教学如何进行,进而申请课程[2]。国内高校英语网站建设第二个小系统是文化区别。国内高校英语网站虽转建于中文网站,但因目标文化发生了转变,翻译内容和重心就应该有相应转变。英文门户网站的内容定位应从国外访问者的角度出发,不能简单地将中文网站的内容照搬[3],例如,应将中文网站“历史前沿”和“历任领导”等重心调整至“专业导师”和“课程简介”等方面。总之,国内高校英文网站建设一定要引起充分的重视。本文建议成立专门的外语翻译小组翻译,利用外籍教师和学生的有利资源进行审核,有专人进行维护,及时更新内容。学校可以将网站建设这个大任务化整为零,鼓励各学部、各院系搞好英文网页建设。建设过程中,要尽量避开政治、文化和宗教等敏感话题,坚持求同存异的态度,既能体现中国特色,又能保证不存在跨文化理解障碍。
作者:韩虔 宋玉笛 单位:大连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