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职生区域文化适应与职业素质探索 - 国内经济论文范文 - 400期刊网专业论文投稿机构

高职生区域文化适应与职业素质探索

时间:2017-02-13 23:15:52 来源:论文投稿

1职业素质是高职文化校园建设的必然产物

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决定了培养合格的职业人是其最终目标和评价标准。除了显性的专业技能、隐性的潜能和创造力之外,良好的职业素质也是职业人不可或缺的[2]。这其中囊括了良好的职业道德、积极上进的精神品质、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以及日常行为习惯、团队意识、人际关系等。显然,这些元素与高职生所处的区域社会、校园、班级、年级和宿舍存在着莫大的联系。因此,职业素质实则是在某种特定校园环境和特定文化孕育催生下生成的,即高职文化校园建设的必然产物。

2文化校园内的区域文化适应与职业素质养成路径探索

2.1区域文化适应与职业素质养成的关系

高职文化校园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教育使命使得文化建设的脉络和重点变得明朗。区域文化优势,尤其是区域内的一般价值观、生活价值观、文化价值观等,与职业价值取向具有正相关关系[3]。因此,高职生区域文化适应又与职业素质养成存在一致性。具体体现为,区域文化适应为职业素质养成提供了可能性和催化剂,而职业素质的养成又可促进高职生对区域文化的适应力,从而更加有效地完成校园文化与区域文化的融合。因此,区域文化适应力的提升与职业素质的养成在实现路径上相互支撑、相互补充,在文化育人的目的和归属上又形成了合流。

2.2区域文化适应与职业素质养成路径探索

1)当地区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文化校园。对于提升高职生区域文化适应力和促进职业素质养成来说,当地的区域文化是最为直接、最易挖掘、最具效用的文化体系。它具有极强的现实可操控性和亲和力,同时还是庞大而又极接地气的文化资源。将当地文化中饱含的人文价值、工商理念、职业品质、创造精神等文化内涵融入文化校园的建设中,与提升区域文化适应和促进职业素质的初衷相吻合。具体做法包括以下几方面:首先,依托高职生富有想象力、创造力的特点,创造校园文体活动载体,营造区域校园自然融合氛围。校园文体活动的传统载体可以为各类团学组织,如团委、团支部、学生会、班级、年级、社团、科协等。通过这些组织开展与区域文化相关的校园文体活动,最易在学生群体中推广发扬开来,并为之接受。同时,还可以创造新的活动载体,如通过党支部、宿舍群,专业群来组织活动,或是将党团关系建在宿舍、专业上,甚至可以创新学生自发组织活动的机构,如通过网络机构或是自媒体等开展校园文体活动。第二,依托独具特色的本土区域文化气息,传播传统地区文化和民俗文化,提升区域文化适应。每个区域都具有独特的地区气息和民俗文化,这些文化气息蕴藏着深厚的区域文化内涵,通过文化校园建设将这些气息融入其中,可以潜移默化地提升高职生的适应能力。如可以通过校歌、校训、校徽等来传播区域价值观,也可以通过路标、路牌、建筑名称、道路名称等校园标识来彰显区域特色,还可以根据地区地理地貌、风土人情等特点来布置校园景观,如在校园中广布雕塑、山水、楼阁、长廊、草坪、树木等,或是缩影当地的著名景观以增强文化效果。在营造气息方面,高职院校还可引入当地的民俗文化,在校园或是校园周边创造出原汁原味的地区风味。第三,依托学校课程改革和专业建设,有步骤、有计划地融入当地区域文化,以此提升文化适应,促进职业素质养成。一是可以利用社会、旅游、文化等特殊专业的专业性质来传播区域文化,由点向面推广和辐射;二是利用开设与区域文化相关的选修课程,介绍当地区域内的传统文化习俗、人文风情、美食旅游、地方方言等;三是邀请文化学者在校园内开设区域文化层面的专题讲座,或是开展校园博物馆、图书馆的文化观摩和宣讲,以此来增进区域文化的宣传力度;四是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加入区域文化的内容,在高职生学习技能的同时,普及专业技能所依托的区域文化精神品质,用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第四,依托区域内企业行业与学校间的紧密合作,将行业文化、企业文化引进校园文化中,提升高职生职业适应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各地的区域文化正在传扬,当地的企业行业与区域文化之间相互影响,结下了不可分割的纽带。因此,职业适应力呈现的不但是对区域文化的适应力,也是对职业素质获取程度的明显表征。可以通过政府、学校、企业行业三方合作,为高职生提供更多的企业参观、见习实习、城市建设、志愿服务的机会,让他们边学边做,学以致用,增进交流,通过了解行业企业文化来感受当地的区域文化。

2)区域文化在文化校园中碰撞、体验与融合。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从而带来了各具特点的区域文化气息。高职生在适应高职院校所在地的区域文化的同时,还要面对其他地区的文化合围。这种合围既增加了高职生文化适应的广度和难度,也为适应力的提升创造了更为丰富的条件与可能。在适应其他各地区文化的过程中,可以采用与适应高职院校当地文化相类似的方法,依托各级力量,融入校园文化。首先,各地的区域文化在初入校园时必然会出现激烈的碰撞。高职院校应鼓励这种碰撞,并提供良好的平台。如可以通过新生交流会、区域联谊会、地区交流会、区域代表座谈会等形式,促进新生之间、地区之间的交流与碰撞。在条件允许下的情况下,还可以开展各具区域色彩的文体活动,鼓励高职生参加。在各类交流会、座谈会、联谊会和文体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切勿将其演变为单纯的交友会、歌舞会等,而应注重区域文化交流的内涵和层次,因此这也需要学校层面的有效引导。其次,加强高职生对各地区区域文化的感性体验。如果说碰撞着重于思想、理念和内涵的交流,那么体验区别于碰撞的地方则在于其更重感性生活实践,更重理论联系实际,更重相互交流与渗透。高职院校可以在学校内或校园周边经营小范围的各地区特色饮食,也可以在学校内针对所有在校学生开展独具地区特色的专场活动,还可以创新课程实施方式,利用学校人文类课程或专设的选修课程,通过图片、视频、物品展示、现身说法、现场展示等介绍各地文化现象,增强学生对各地区区域文化的感性体验。最后,在文化碰撞与体验后,无论是学校层面或是高职生本身,都应经历融合的过程。高职生在潜意识中不断感受和适应其他地区的区域文化,并与家乡的区域文化形成意识行为上的再加工。学校层面则应有意识地提炼各地区域文化的共性、优势和精髓,并与当地区域文化融合,形成文化校园的内涵补充。这种融合后的文化内涵可以进一步通过各种形式回馈给高职生,为他们提供智力支持,成为他们提升区域文化适应力、促进职业素质养成的法宝。

3结束语

探索文化校园构建过程中区域文化适应与高职生职业素质养成的关系,以及区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时如何提升高职生职业素质的基本路径,是校园文化与区域文化融合发展的框架性设计和第一步,也是利用文化校园构建提升高职生职业素质的拓展与创新。因此,高职院校要融入当地区域文化,海纳各地文化内涵,激发文化生命活力,提高高职生区域文化适应力,培养高职生符合高职特点和社会发展的职业价值与人生价值,提升其职业素质。

作者:张修良 单位: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更多国内经济论文详细信息: 高职生区域文化适应与职业素质探索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155019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内燃机工程 教师论文发表

相关论文
相关学术期刊
《中国药品标准》 《记者观察》 《健康》 《环境保护科学》 《中国抗生素杂志》 《职教与经济研究》 《铀矿冶》 《浙江创伤外科》 《中国核电》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