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时代物理学科学与人文精神研究 - 行业经济论文范文 - 400期刊网专业论文投稿机构

互联网时代物理学科学与人文精神研究

时间:2017-02-13 22:26:04 来源:论文投稿

摘要:互联网时代,人们对于物理学的关注,不仅仅局限于它所取得的成就,它带给世界的变化,更应关注物理学的研究方向.科学是一把双刃剑,如果没有正确的方向,它会给世界、给人类带来毁灭性打击,因此,物理学中科学与人文精神的建构问题,越来越值得探讨.

关键词:互联网;科学;人文精神

物理学是一门探讨“物”之间理论的学科,但在其本质上又是以实践为基础并指导社会实践的,因此物理学也可分为理论物理与应用物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越来越轻视基础理论,越来越偏爱生活中的一些理论现象,喜欢探讨生活中的一些事例.这是物理学从高深的庭院走向生活的趋势.但在物理学中,二十一世纪人们应该更加重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构建,有了人文精神的科学才不会迷失前进的方向.

1重视科学伦理观

物理学发展到今天,在很多方面已经超出了我们的想象.科学之达摩斯剑已经悬挂在人类的头上,如果人类失去了理性精神将是很可怕的事情.原子能的开发,既可以造福人类,用于核电事业,又能打造大规模杀伤武器,用于毁灭人类.这就像生物学中克隆技术,可用于更好繁殖生物,可是如果克隆人的话,就会给人类带来更大的社会问题.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科学突飞猛进的发展,越来越需要人文精神的融入.首先,需要的理性精神是科学伦理观.所谓科学伦理,即要从科学观念和道德层面对从事科技活动的科学工作者进行行为约束.要让科学工作者的行为符合人类生存的切身利益,符合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未来的世界,如果没有深厚的科学伦理观,科学家可能就会做出有违人类伦理道德、非人道、不明智的非科学的选择.在高校中,人文通识教育课也就显得至关重要.大学校园,要培养大学生科学伦理观,使之深入人心.这样,他们从事科学工作后,才会自觉维护人的尊严、人的情感.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在德国法西斯之前研制成功了原子弹,有效遏制了战争的进一步升级.科学家爱因斯坦与奥本海默一起,为了维护人类生存的自然状态,联合反对使用原子弹,共同致力于人类和平事业.

2重视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它为人类进行分析问题提供了客观准确的思维方法.物理学中只有很好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才能更好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做为科学研究工作者首先要确立唯物主义思想,世界是物质还是精神的,这是东西方哲学的不同基点,也是东西方科学的不同立足点.现代科学已经多次证明,世界是物质的,无论是宏观世界,还是微观世界,即使是暗物质,也是物质.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运动的,事物之间具有相互的关系,如质量互变、对立统一等.物理学现象在很多方面印证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如在电磁学里,讲到两个极.它们是互相对立的,却又无法独立存在,一个极的存在与发生某些现象一定是与另一个极相互作用的结果.在物理学中,重视这些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才能真正做到在科学研究中客观、真实、准确地反映社会现实,也才能做好理论联系实际.科学是不断发展,某些理论与原理,在某一阶段是正确的,进入新的阶段可能就不一定符合社会实际.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在太空中,在某些失重的状态中,就不会成立.因此,物理科学必须遵守辩证唯物主义,充分认识事物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作为高校教师,更应在物理学科教学中,向学生渗透这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既重视原理,又不被原理所束缚,培养其开放的思维、宏观的视域.

3重视物理学中的美育教育

美育可以培养人健康的审美观,发展和提高人们的鉴赏美与创造美的能力,给人带来精神的愉悦和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物理学中培养科学研究者的美育观,能够让他们在物理学研究中发现美,更激发他们工作的热情及探索世界奥秘的兴趣.物理学家海森堡说:“科学的探索者们最初往往是在美的光辉照耀下,去认识和发现真理.”物理学中的美比比皆是,无论是自然界天籁般的回声,还是宇宙中不断运行而有规则排列的天体;无论是云蒸霞蔚的景色,还是寒冬飞舞的雪花;无论是美轮美奂的日月食变化,还是令人惊奇的海市蜃楼.不仅如此,物理学中的美还给人生活的启发.时间和空间在传统物理学中是两种维度,没有直接的关系.但在相对论中,它们是相关的两个因素,甚至得到了统一.除此之外,存在与虚无、运动与静止、质量与能量之间,其本身都是相互矛盾的,但在特定的情景下,它们又是和谐统一的.另外,磁力的两极同样既相互排斥又不能分开.在分子中,引力和斥力属于两种不同属性的力,但它们又完全统一在分子之内.因此,物理学告诉人们:不同属性、不同特性的个体之间可以和谐共存,有时又是不可或缺的.在宇宙天体中,各星球都在按自己的轨道运转,有的星体同时又环绕其它星体进行公转,如太阳系九大行星,它们既各自独立又浑然一体.早在古希腊时,毕达哥拉斯就发现了这一情况,他把天体的运行与数学联系起来.他认为天体如同数学一样有规则有规律,奏出完美原乐章.总之,物理学中的美,无论是宏观世界还是微观世界,都令人惊叹无比,也都从不同的方面给人类的生活以哲理般的思考与启发.

4重视物理学中的创新性

二十一世纪,是大力倡导创新的时代,没有科学的创新,就没有人类的未来.科学一直在进行着各种各样的探索,科学的本质就是不断进步,不断更新理论的过程.做为二十一世纪的科学工作者,更应在日常生活中、工作中不断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要有创新性,首先要敢于怀疑、敢于想象.在我国传统社会时代,人们习惯于迷信长辈、迷信权威.但是,即使是在这样的状态下,我国在各方面也仍然不断推陈出新,虽然在有些方面进展的速度慢一些.古希腊时著名的哲学家、科学家亚里士多德,面对自己的老师的不当之处,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并说出一句千古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物理学中有许多经典的事例揭示了创新的重要性.自古希腊以来,西方科学界就认为原子已经不能再进行分割,它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这种观念深入人心,以至于当英国的舒斯特测出了阴极射线粒子的荷质比时,他不敢相信自己的结论,因而错过了发现的机会.而汤姆生却不让自己的思维停留在实验室阶段,而是大胆地做出了结论:确认电子的存在.要有创新性,还应在科学中做出正确的判断.居里夫人是举世公认的居有创新意识的科学家,她的许多发现改变了世界,如镭的发现.她开创的放射性理论现在广泛应用于医学界.这位伟大的科学家,两次获得了诺贝尔奖,一次是物理学奖,一次是化学奖.但是,在一次实验后,由于她没有做出正确的判断而使这项实验功败垂成.1932年,居里夫妇做了α粒子轰击铍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她们发现一种射线穿透力极强,能从石蜡中打出质子,却错误地认定它是g射线.后来,英国人卡文迪看到她们的研究结果后,得出了正确的结论,认定这是铍辐射中含有大量的近似于质子质量的中子.卡文迪及其实验室只因做出正确的判断,解决了科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有时,科学的创新性,还需要科学家在每个过程中都要有清醒的意识、大胆的想象,然后做出理性的判断.只有创新人类才会不断进步,这是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但创新需要脚踏实地精神,更需要勇于开拓,勇于预测.

5重视物理学中的爱国主义与责任感

历史上,我国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许多领域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这些事例都是鲜活的爱国主义教育素质,可以激发国人爱国情怀.在物理学上许多著名的定律,在我国史书上都有较早的记载.如浮力定律,物理学上把它定义为阿基米德定律.我国在公元前4世纪,《墨经》已有较好的描述.在这个方面,我国也有许多经典社会实践事例.如曹冲称象、怀丙捞铁牛等,都巧妙地使用了浮力这一原理.在军事战争史上,三国时期使用的“发石机”,使用了今天物理学上所说的杠杆原理.而且关于杠杆的使用规律及其原理,在《墨经》中有非常详细的记录.至于凹凸镜成像原理、静止与运动的关系、水力的使用等,都是我国对于物理学的贡献.我国古代有许多有关科学技术的著作,如《墨经》、《天工开物》、《梦溪笔谈》、《太平广记》等.据有关资料记载,中国古代有26项科学技术传播到了西方.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领先于欧洲,西方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借力了这些科技成果.现代中国,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我国在许多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如航空航天技术、原子核技术、生物克隆技术、超级计算技术等.这些技术现在只有少数发达国家才能与中国相比.在我国科技飞速发展的过程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科技英雄.如两弹元勋邓稼先、物理学家赵忠尧钱三强、何泽慧,“火箭之王”钱学森等,他们毅然放弃了国外优厚的条件,克服了重重困难回到祖国,在艰苦的条件下,用创造性的劳动帮助我国科学事业取得了快速发展.让我国在最短的时间内,在最重要的一些科学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增强了国家的实力,增长了中国人的志气.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国的科技工作者、我国高校的在校大学生都应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在物理的科学研究工作中增强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物理学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好的成绩.高校教师也应在物理学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和责任感,让明天的物理学研究者以一颗爱国之心努力工作.

参考文献:

〔1〕白月桥.素质教育课程构建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刘德华.“点击”学校课程———走在十字路口的科学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3〕周宏,高长梅.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全书[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9.

作者:郭都 单位:贵州大学


更多行业经济论文详细信息: 互联网时代物理学科学与人文精神研究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154878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全国十佳职称论文网 管理会计的职能包括

相关论文
相关学术期刊
《自然科学进展》 《河北农业科技》 《汽车与安全》 《港工技术》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成人教育》 《人口与社会》 《物理化学学报》 《中医杂志》 《中国建材》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