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拟态环境”中的中国及由此产生的误读
例如为表现“中国功夫”,《老友记》第三季第4集中专门描述了一位英语不太好的华人功夫教练。功夫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元素,早已被外国人所熟知,“功夫”(Kung-Fu)一词已被直接音译并纳入英文词汇中,功夫也成为中国在美国人眼中最重要的中国象征符号之一。随着李小龙主演的功夫片风行海外,中国功夫也随之闻名于世界。在不少外国人心目中的功夫就是中国武术,李小龙也成了功夫的化身。几十年来,从李小龙、成龙、李连杰主演的功夫片在美国的热播,也使得美国人对于中国的认知又添上了“中国功夫”的烙印。同样,“中国人数学很好”这样的论断,来自于早期出国留学人员优秀的学习能力。同时,由于美国人并不了解中国教育体制和美国教育体制的不同,他们眼中所看到的中国留学生,就成了中国形象的代言人。在《老友记》第八季第12集中,提到罗斯班上有位认真的华人学生,在美国人对华人的刻板印象里,华人学生是勤奋刻苦的“书呆子”。这些对中国及中国文化的误读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美国媒体长期所传达给受众的刻板印象,同时,这些刻板成见也有来自中国对外宣传时的误区。“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句话一直是中国传递给外界的一个信息。但是,这样的宣传却让中国形象出现了一种“神秘色彩”。也就是上文所说的,中国是个古老的、神秘的国家,“古老”、“神秘”很自然地带给人们某种焦虑与期望。因此,人们会想当然的认为,中国是一个不可理喻的国家。
二、美剧中符号化了的中国形象——非语言交流中的中国形象
在《老友记》中,关于中国人或中国形象的交流很多都来自于非语言交流。跨文化交流的手段不仅仅是语言,还有很多非语言的沟通方式。事实上,语言交流只占到跨文化交流中的30%,其中70%的信息交换量是通过非言语交流实现的。非语言交流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符码的一部分”,而且很多非语言行为是深植于文化中的,它常常反映出基本的文化特性,而一种文化的非语言交流既可以像它的语言一样具有独特性,同时,非语言交流也是多维度的,也就是说,这种交流有意义模糊性,是隐含的、自发的、超意识的。非语言交流和文化一样具有普遍性、多元性和无边际性,所以,非语言交流在跨文化交流中就显得尤为重要。非语言交流是以人体语言作为载体,即通过人的眼神、表情、动作和空间距离、身体移动、姿势、饰品服饰等来进行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非语言交流是通过非语言符号体现出符号的意义。索绪尔将符号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又分为:物体语言符号、体态语言符号、伴随语言符号、时空语言符号。所谓物体语言符号就是人类生活中所使用的物体,如衣服、装饰品化妆等。在《老友记》中呈现的非语言符号,主要是物体语言符号,它包括中国灯笼、筷子、旗袍、唐装等。这些物体语言符号以中国元素的方式出现,并通过媒体呈现在受众面前。这些中国符号实际上就是符号化了的中国形象,无论是灯笼、筷子,还是旗袍、唐装,这些符号本身所具有意义,并不仅仅存在于符号本身,而是存在于人类传播的全部过程和环节当中。在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这些非语言符号成为了中国文化的象征符号,具有了象征意义。象征符号代表着在“他者”角度传播过程中,传播中国元素的特色文化。而符号的象征意义,也体现在“他者”的角度上理解符号的意义。唐装,是中国在海外最具代表性的物体语言符号之一。在《老友记》第九季第19集中,莫妮卡在中国餐厅工作穿着的唐装,是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蓝色唐装。这说明,在中国改革开放30年后,美国电视剧所传递给受众的有关中国的信息,并没有多少改变。这也从另一侧面体现出美国人对中国的刻板成见:“中国文化几千年没有变化”。唐装,经过历史的变迁,它的内涵发生了迁移:从“唐朝的服装”所指到“唐人街华人的中式着装”所指的迁移,隐喻发生作用(后者替代前者),“唐人”到“中国人”的转喻(以部分海外华人形象转喻全体中国人形象),唐装形象与中国语境的联系,“唐装”经历了唐朝的服装——唐人街华人的中式着装——中国人的民族服饰的符号化过程,成为国际公认的中国形象的承载物。“越是传统就越是精华”,旗袍、唐装、灯笼等都是中国对外宣传中比较重要的中国元素。实际上,由于中国长期对外宣传的国人形象主要由传统的服饰、传统文化构成,所以,在媒介构架中,中国很大程度上容易被误读为一个“永恒不变的国度”,换句话说,“中国文化几千年没有变化”。
三、美剧中对于中国文化的认同和文化霸权
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中存在着差异与认同。在相互的交往中,不同文化彼此间相互融合、求同存异,开始出现文化之间的认同。这种文化认同从国家的角度来讲,包括对内认同和对外认同。对内认同表现为对国家民族的自我认同,这也是一切认同的基础和前提。对外认同表现在对其它国家和民族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吸取,以强化我们的能力。所以在民族国家间的文化交往中,文化认同表现为一个国家民族的全体成员对本民族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的坚守和维护,但在遇到有利于自身的先进文化时,也会对其进行吸纳以强化自己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老友记》作为美国主流电视剧,体现出了其对于中国的认知与想象,这些认知与想象都与美国的对外认同,即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有着密切的关系。唐装、旗袍,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服饰,作为一种服饰文化进入美国,它就具有了中国符号的意义。《老友记》中所体现的美剧中对于中国文化的认同很多是通过非语言交流产生的,在第9季第12集中,莫妮卡会在生日宴会上穿着改良了的中国旗袍。改良的旗袍,表明在两国文化的融合过程中,中国传统服饰被他国接纳。从中可见美国文化强大的文化融合能力,虽然美国人也警惕着自身文化会被他国文化入侵,但实质上,美国强大的文化融合力在不断的吸收和拓展中国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为其所用。同样,美国文化是一种霸权文化,无处不体现出美国强势的文化霸权,文化霸权理论是由葛兰西提出的,葛兰西“文化霸权”(CulturalHegemony)理论的主要观点在于:与传统的政治领导权(politicalhegemony)相区别,统治阶级不是简单地“统治”一个社会,而是通过道德和知识的领导者积极引导这个社会,这就是“文化霸权”。换句话说,就是统治阶级将对自己有利的价值观和信仰普遍推行给社会各阶级,不是通过强制性的暴力措施,而是依赖大多数社会成员的自愿接受来实现。④文化霸权强化了媒介的刻板印象。媒介具有显著的政治倾向性,媒介所传递的内容都是为本阶级利益服务的。因此,媒介所传递出来的各种信息,都是统治阶级对于普通受众的一种控制手段。文化霸权,作为文化的控制手段出现在媒介中,在电视媒介中,我们把它称为“视像的霸权”,这种文化霸权是通过“视像的霸权”表现出来的。《老友记》中对美国华裔的形象塑造上,表现出一种长期的刻板印象和偏见,这些都是文化霸权的体现,而这种对中国的印象又通过“视像的霸权”表现出来。乔伊(Joey)到中国出差后带回一位华裔女友朱蒂(Julie),朱蒂是纽约长大第二代华裔女孩儿,剧中对她的描述并没有多少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部分,但在乔伊与朱蒂的交往中,无时不表现出朱蒂身上的中国印记,体现出中美文化的差异,依旧可以从中发现,对于在美国出生长大的华裔女性而言,美国人对于她们仍然有着不可更改的刻板成见。例如,朱蒂在第二季中的每一次出镜都表现出美国人眼中特有的中华女性形象——“中国女性都很温柔,听丈夫的话”,这与白人女孩儿莫妮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朱蒂在第二季第2集中,邀请乔伊的朋友一起去购物,原因是朋友要离开打工的公司想用完折扣卷。朱蒂,在影视剧中的华裔女性形象,依旧是美国人眼中那个“温柔的女性”,同时也是一个“爱占便宜”的华人。正如《老友记》中所呈现,美国人对于中国及中国文化有着许多固有的刻板印象。这些刻板印象的更改,需要主流社会及媒体的有效引导,同时也需要非官方渠道的辅助。比如:美国人认为“中国是一个几千年不变的国家”,若想让美国人看到中国的变化,就应该改变媒介固有的传播内容,让美国影视作品中含有更多的中国元素,比如:《功夫熊猫》、动画片《花木兰》等,这些运用中国题材在美国本土滋生出的中国式的美国影视作品,虽然融入了美国文化,但也为美国了解中国打开了一扇窗子。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美国不断进行的美国文化的自我认同和文化霸权。随着《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在CNN、BBC等全球各大主流媒体上的播出,我国开始加快了国家形象的对外传播。这表明中国除了主动塑造一个良好的本国形象外,也更加重视在他国媒体上从“他者”的角度构建一个良好的国家形象。在我国开始大力宣传“国家形象”的同时,也应注意到中国形象在他国的已有认知以及他国对于中国国家形象的“合理想象”。所以,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不仅需要良好的国家形象宣传,更需要通过消除文化障碍、他国刻板成见、文化霸权以及对自身传统文化的反思及传播等途径来实现。值得注意的是,在对美国的交流与传播中,必须看清哪些是美国对于中国的刻板成见,要努力解决这些文化障碍,不能将其误会为中美跨文化交流中的典范,再次传回中国,成为所谓的“国家符号”。同时,近年来在国际舞台上不乏政界、商界、教育界、文化艺术界等杰出的中国人及华裔;也有许多优秀的中国影视作品在美国及全球各地公映,这些优秀的华人形象都对中国的国家形象起到了良好的提升作用。
作者:谢稚 孙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