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和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高校可以通过自主渠道多元化、多形式、多渠道筹集资金。高校与国内外事业单位和非事业单位之间的资金、人员、信息的交流越来越多,无论是财政直拨的预算内资金,还是以项目申请的项目资金,抑或是与企业合作的横向科研资金,资金规模愈发庞大,高校内的资金进出金额越来越大,渠道也越来越多。在这种资金规模日益增大和往来频繁的背景下,加之各种内外部环境改变、高校资金制度管理亟待健全等因素都构成了高校资金安全隐患。如何规范高校资金的管理,防范和规避资金不安全风险,从而确保高校资金安全的运行显得越发重要。本文拟就高校资金管理风险控制提出一些自己的见解。
一、高校资金风险管理现状与问题
高校资金由于各种因素制约不能达到预期的资金收益,从而导致潜在的损失。由于任何资金使用环节中都可能存在资金风险,而资金风险必然会对高校的教学运作和高校结构发展产生制约。高校的资金管理具有客观性、复杂性与不确定性等特点,这些因素贯穿于各个环节之中。高校在对社会提供基本公益服务的同时又可以通过自身配置资源,属于公益二类事业单位。但目前我国一些高校缺少相应的风险意识,盲目的配置市场资源。对于高校所面对的资金管理风险认识不够是造成某些高校资金风险的重要原因。另一个方面,一些高校的资金管理缺乏大局意识,没有认识到高校虽然属于财政扶持单位,但自身筹资等经营活动仍面对风险。对于资金风险的相关性,没有在高校的经营过程中进行必要的风险控制。
1.风险管理认识匮乏
高校资金风险具有客观性的特点,在高校的管理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发生债务经营。目前,我国一些高校管理人员缺少相应的风险意识,许多高校过度重利益而轻风险,重数量轻管理,资金管控不善,统筹不到位,重大资金流动例如投资、融资等缺乏科学论证。
2.资金统筹不科学
一些高校在资金使用的过程中,对资金统筹的必要性、经济效益性等论证不充分,缺少全面安排与系统调配。使用资金的制度不完善,无法最大程度发挥资金的实用性;资金管理制度的核对体系不够完善,不能满足财务管理的现代化要求。部分高校忽视资金统筹的制度建设,出现如何管理使用资金由领导说了就算等不科学的现象。一些院校不顾自身资金的实际情况,盲目硬搬其它高校统筹资金模式,结果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失策的统筹安排实施呈现出盲目性、没有规划,最终导致资金被挪用滥用,降低了高校资金的利用率。
3.高校面对的环境较为复杂
高校资金管理风险的外部原因是不断改变的环境风险。如何管好、用好外来资金,管理好预算拨款与科研项目筹集经费的关系矛盾突出。与企业资金遭受经济环境直面冲击不同的是,经济环境对高校的冲击影响深远,更像连锁反应,经济环境的冲击导致高校负债风险直线提高。高校债务风险主要表现为资金结构性风险,即在高校的资本结构中负债率过高,缺少与负债相当的资产作为担保导致无法按期偿还贷款的风险。
4.内部控制体系薄弱
内部控制是高校对经营活动进行管理的一种自我管控的机制,对于确保管理和决策的实施、维护资金安全至关重要。如果内部控制未能发挥其有效的作用,将导致控制系统的不足,执行、控制和检测系统被视为负担,导致制度执行存在各种负面意识。内部控制系统应对一般财务活动时易忽略其中存在的风险,没有发挥内部控制自身的工作职责。
5.预算管理不健全
预算管理是高校运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基础。目前我国高校资金预算缺乏科学性和连续性,支出计划性差,效率不高,配置不当,削弱了预算管理的职能。预算的编制数据不够准确,预算不够科学,特别是在编制专项预算时,文本内容不够规范、完整,明细编制粗略,资金调剂空间较大,预算执行情况较随意,不连贯,降低了预算的约束控制作用。尤其在专项预算执行时,对抢占、挪用专项资金的范围模糊;缺乏及时有效的绩效评价;对资金使用效果的监管有效性不足,没有实现动态的监督管理等等。
6.内部审计监督力度不够
内控制度是建立和实施评价反馈的动态循环过程,而其中内部审计是最有效的。内部审计在理论上应可以客观反映高校的实际情况,可是往往高校缺乏强有力的内部监督机制导致高校内部审计价值不高。由于高校内部审计的负责人通常就是高校的领导,管理事务较繁杂往往忽略内部监督的重要性;再者对其他部门进行审核容易造成抵触情绪,造成内部审计人员地位尴尬,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也反映了各单位对内部审计监督没有足够的重视。再有,内部审计关键往往注重审计资产、资金的安全性,对财务收支预算执行审计,但现在需要审计由关注财务收支转变为对高校管理的全面控制。
二、高校资金管理风险控制对策
1.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高校内部控制的体系建设要以过程控制为核心,防范风险,提高效率,使各项工作每个环节都处于可控状态。加强高校关于内部控制的建设符合现代管理制度的发展需要。可借鉴《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参考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作为高校内部控制理论制定的基础;针对学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公益二类事业单位的特点,审核各机构设置的科学性,规范岗位责任制度。在对职能部门业务进行划分时,应明确各岗位所赋予的权利和职责,以及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及内部牵制制度的具体实施情况,建立起一套自我制约和自行检查的岗位工作体系。建设的重点在于内部控制岗位授权制度、内部控制审批责任制度、内部控制审计稽查制度、内部控制考核评价制度、重大风险预警制度事项的检测措施及风险应急预案的体系统一等几方面。
2.建立资金风险管理体系
高校资金风险管理在各类的风险管理当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应该建立比较全方位的风险管理体系;同时应着重流程上的管理,将资金风险管理融入到学校的价值链当中,建立周密的风险管理体系。首先高校资金风险管理应该全方位覆盖学校资金管理全过程,将风险管理的各个要求都融入到整个管理的流程。其次,应当与高校的实际相结合,与公益二类事业单位特点相结合,建立对应的风险预警体系。由于高校面临复杂的外部环境因素与内部风险,因此高校的风险预警体系应具有灵活性。风险较高的高校应该设置比较低的风险报警点;相反风险较低的高校可设置比较高的报警点。第三,需要健全高校的资金风险预警机制,有效完善高校的风险评估体系,使得资金风险不仅能够及时的发现,还能够及时的解决,从而有利于高校风险管理的顺利实施。高校资金风险往往来自于对财务风险预测程度不够。高校可以建立财务状况预警机制,通过指标横向和纵向数据比较,对财务运作中潜在风险预警预报提出控制措施,将可能风险于源头上化解。在预算的编制、执行、调整过程中严格遵循内部控制程序,建立科学的预算管理制度和相应的预算比重指标,及时进行指标评价,以增强财政资金使用的有效性,发挥财政资金的效率。
3.重视全面预算工作
全面预算工作是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监控手段。高校预算是高校基于年度财务预算方案和它的发展需要建立的预算机制,包括预算编制、执行、控制、分析和调整。一个全面的预算管理机制的建立,强化预算的刚性,可以以最小的潜在风险,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在预算编制时要紧密结合高校自身的财力状况,编制切实可行、具有实际操作性的预算方案,确保资源配置合理优化。预算执行过程中不得随意调整,应严格把控支出项目,保持预算执行的方向。财务部门要定期向领导和资金使用部门提供预算的执行进度,保证预算执行监督到位,维护预算的严肃性。并且依据批准的预算为内部控制指标分解,在经济活动中发挥预算的作用,确保预算的有效实施。各部门按期考察执行预算情况,处理执行中遇到的问题。财务部应对预算实行动态监督管理,强化预算编报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及时性。
4.健全投资项目评估制度,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性
高校投资项目评估涉及投资回报、资源配置等多方面因素,是由一系列相关的评价理论、评价内容、指标、方法等构成的有机整体。高校应严格按照投资项目评估制度对投资项目进行投资决策,通过科学的衡量标准对投资项目的准备过程、实施过程、运营中发生的情况以及其影响效果进行跟踪监控和评估分析,并汇总成系统绩效评估报告。高校投资项目绩效评价应采用科学的方法和程序,组建由经验丰富专业人员组成的投资小组,通过对项目周密的调查和严谨的可行性研究,经过科学论证的投资决策团队,筛选出最优方案。应建立严格的投资风险追究问责机制,强化法人经济责任制,促使高校管理者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合理筹措和运用教育经费,确保投资项目评估制度得到严格的执行。
5.培训财务队伍能力
财务岗位属于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财务人员能有效地对财政资金的安全使用、预算的执行、项目支付进度进行监督,第一时间发现存在的隐患和问题进行反馈。针对单位日常活动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在制定单位内控制度、分析评估风险、监督检查等环节提出专业性建议。资金风险始终存在于高校的财务活动中,应加强对财务人员的技能培训,提高财务人员风险防范意识与对风险进行识别的能力。不同层次的会计人员应多参加有针对性的培训,及时更新知识,使财务人员掌握会计、经济法规的新知识,领会法规各项制度的实质。面对高校专业性较强的财务业务时,应鼓励相关专业人员参加有重点、专题性的培训。资金管理作为高校的一项基础工作,其资金安全运转是高校实现稳健经营并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加强对高校的资金风险管理是一项长期任务,任重而道远。高校内部建立风险体系,完善监督和内控体系,提升财务队伍建设的力度,也将会成为一个长期、循序渐进的过程,这需要许多高校管理人员、财务工作者为此付出努力。在这个过程中要注重内控制度的法律效力和可操作性,注意风险管控的实际效果,避免走弯路,更快更有效地防范和化解资金风险,促进高校的健康有序发展。
作者:陈磊
相关专题:医学论文范文 信息隐藏技术课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