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允价值计量层次问题研究 - 行业经济论文范文 - 400期刊网专业论文投稿机构

公允价值计量层次问题研究

时间:2017-02-12 22:59:48 来源:论文投稿

一、划分依据改变的合理性

公允价值层次划分的依据改变是合理性的,主要表现在:将输入值与估值技术共同作为划分标准会导致划分依据不清晰。单一的划分标准可以提高整体公允价值信息的可理解性与可比性,同时可以增加实务上的可操作性。现阶段我国采用单一划分标准,使公允价值层次仅强调输入值,而各层次与估值技术本身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

二、新会计准则下公允价值计量各层次运用要点分析

我国公允价值计量层次经历了一个由“各自为政”到“逐渐统一”的发展过程。在我国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计量分散到各个具体的准则中,每个项目划分的层次都不尽相同,这导致了项目划分的不一致和不可比。为结束这一混乱局面,2014年我国新颁布的第39号准则将公允价值划分为三个层次并确定了优先次序。

(一)第一层次

第一层次输入值是在计量日能够取得的相同资产或负债在活跃市场上未经调整的报价。输入值是直接可观察的报价,是最可靠的,因此也是公允价值计量中第一优先的选择。若市场报价日早于计量日,且计量日无市场报价,则应该考虑在此期间市场条件等是否发生变化,并考虑其是否影响公允价值层次。比如A公司持有B公司上市交易的股票,并将其周五收盘价作为第一层次输入值确定公允价值,但随后出现了B公司被曝出违法行为并遭到处罚的利空消息。假设周六为计量日,但当天闭市无市场报价,则A公司不能直接使用B公司周五的股票收盘价,而应该考虑利空消息对股票公允价值的影响,相应的调整可能会降低该公允价值计量的层次。

(二)第二层次

第二层次输入值是除第一层次输入值外相关资产或负债直接或间接可观察的输入值。第二层次仍然要求输入值是可观察的,但不同时满足第一层次的六个条件———“计量日”、“相同”、“可进入”、“活跃市场”、“未经调整”和“报价”。第二层次输入值可以分为报价类和非报价类。IFRS13列举了一些例子帮助使用者理解,如基于特定银行最优惠利率的固定收取/浮动支付的利率互换、持有并使用的建筑物等等。该层次要考虑资产和负债强调其特征是相同还是相似,其中资产的主要特征有资产状况、所在位置、计划用途、出售或使用的限制等,负债则有债务人的偿还能力及信用状况、计量单元等。比如C公司将拥有的应收账款进行资产证券化,可以使用公允价值计量,但由于每笔应收账款的状况不同,包括信用期限不同、赊销对象不同等等都会导致C公司不能直接根据市场上已有的应收账款证券化的公允价值来确定本公司的这笔应收账款的公允价值,而需要对第二层次输入值进行调整。

(三)第三层次

第三层次输入值的出现表明,公允价值即使在资产或负债市场活动很少的情况下也可使用。同时,在市场条件恶化导致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的输入值质量下降时,第三层次输入值也成为一个重要参考。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运用受到当前经济环境的制约。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并且处于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因此政府对经济的管制与调控较多,具体表现有:利率和汇率等资产价格受到管制,对某些行业设有严格市场准入机制,企业很多经济事项需要监管部门的严格审批等等。同时,由于我国交易市场不多,导致可交易的品种比较单一,就目前而言,我国债券市场和金融衍生品市场等市场交易体系不够完善,交易程度不够活跃。即使是我国最主要的资本交易市场和最为活跃的股票市场,其市场成熟度仍与发达国家有加大差距,因此可获的价格也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脱手价格”。因此,我国现阶段的经济环境使得第三层次计量有较大的应用空间。因此,对第三层次输入值进行更深刻的理解是具有深刻现实意义的。第三层次最大的特点就是使用的输入值是不可观察的。要想合理地运用这一层次的输入值,首先要从总体上正确识别市场参与者。这实质上是要首先解决相关资产或负债的主要市场或最有利市场的问题。因为使用第三层次计量的情形是不存在活跃市场,比如D公司自主研发了一项改进真空压缩密封性的技术,申请专利作为无形资产入账。由于此专利技术具有专有性,运用在特定领域,因此不存在广泛的活跃市场。此时应确定的主要市场是只包含既定范围主体的市场,在确定市场参与者时主要考虑对此项技术感兴趣或能从中获益的相关主体,比如主要生产环节需要采用真空压缩技术的企业。如果存在多个市场均可获得不可观察的输入值,且无法分清主次,此时则考虑最有利市场。接上例,此项专利技术同时有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的需求企业,但因为国外企业规模较大机械化程度较高,此专利技术能给其带来更多的收益,因此国外企业愿意用更高的价格来获得D公司这项专利技术。在计量此专利技术公允价值的时候,应该以最有利市场即国外市场中主要需求企业愿意给付的价格为基础来确定输入值。接下来需要运用估值技术帮助主体确定最佳估计值。尽管估值技术建议尽可能少地使用不可观察输入值,但第三层次输入值运用收益法下的一些估值技术也能带来好的效果。比如使用现值技术来估计企业某个投资项目的公允价值、使用期权定价模型来估计一项看涨期权的公允价值等等。若估值结果为一个区间,则还需要通过职业判断选取一个最为合理的点作为最佳估计值。比如,在IFRS13的阐述性案例中,在确定住宅抵押证券的公允价值时,可以量化恒定提前还款率、违约率和亏损严重程度等不可观察的输入值,在选定一定范围的基础上采用加权平均法取点值,运用现金流折现法得到相应的公允价值。上例中D公司的改进真空压缩密封性的技术,可以根据需求公司未来可获得的净现金流折现计算现值,并对剔除各需求公司特定因素后而获得的不可观察输入值进行加权平均,从而获得该专利技术的公允价值。最后,考虑到第三层次计量可能会由于存在盈余管理、缺乏流动性和披露不透明,导致财务报表上的金额与市场价值存在差异,且信息风险和潜在的盈余管理风险都会使第三层次计量的公允价值产生一个折价,因此还需要对风险进行调整。接上例,由于D公司的改进真空压缩密封性的技术应用范围有一定的专有性,限制了其流动性,所以需要进行流动性风险调整。这需要一定的专业判断,具有一定的主观性。风险调整之后可通过第三层次不可观察的输入值来最终获得该专利技术的公允价值。虽然公允价值第三层次计量在非活跃市场以及输入值不可观察的情况下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由于不可观察输入值的性质以及使用估值技术的固有风险,公允价值第三层次计量的可靠性仍明显低于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而可靠性程度越低的公允价值信息越不具价值相关性(庄学敏、罗勇根,2014:72-80)。同时,适合第三层次的估值技术不够精确,难以形成准确的定价系统。因此第三层次不能滥用,必须在第一、二层次无法使用的前提下才考虑第三层次,同时应注意其特定的使用范围。

三、公允价值层次计量在我国的运用

(一)进一步完善公允价值计量运用的建议

首先,要继续修订与完善公允价值准则。虽然第39号准则的颁布与应用是我国公允价值运用的一大进步,但其仍存在不少需要完善的地方:一方面,准则对第二层次和第三层次的计量还缺乏详细的指南,比如未提供如何识别非有序交易在资产或负债的活动数量和水平显著降低时如何计量公允价值等方法;另一方面,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虽然迅速但程度仍然不高,还存在较多的非活跃市场。因此,仍需要补充非活跃市场下公允价值计量的具体操作指南。其次,要加强对公允价值层次信息披露的监管。国内外很多实证研究证明了信息披露可以提高公司的市场价值。Bagna et al.(2014)的研究表明完善信息披露可以减少公允价值第三层次的折价,并且,不同的监管环境会导致不同会计信息的可信度。新准则的出台为按层次进行不同程度的披露提供了依据,此前,只有很少一部分公司会主动进行这类披露。公允价值层次越低,输入值的质量也就越低,当公司披露的公允价值层次信息越详细时,信息不对称越少,投资者用于决策的信息质量就越高。因此,相关部门要采取更有效的措施来加强信息披露的监管,提高各类使用者对公允价值信息的理解与运用程度。再次,就企业自身而言,需要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减少通过公允价值而进行的盈余管理活动。由于公允价值具有分层次计量的特殊性,除了第一层次的输入值是直接由活跃市场上取得的未经调整的报价外,第二层次以及第三层次的输入值都需要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具有主观性,而这就为企业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机会。不少实证研究都表明公司治理水平与按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或负债组合的信息风险呈反比。毛志宏(2014)以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作为样本研究发现,第一层次到第三层次资产或负债组合的信息风险逐渐增加,但公司治理机制质量越高,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的信息风险越低。江迎亚(2014)分层次研究公司治理对公允价值相关性的影响得到的实证结果也支持这一观点。因此,提高运用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和准确性,还要求企业提高自身的治理水平。一方面企业要优化股权结构,防止一股独大,加强对大股东的监督与制衡;另一方面在机构制度安排方面,要防止董事会与总经理两职合一的不合理现象,加强监事会的效用。同时,对高管薪酬、董监高等成员构成方面也要不断完善。通过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来提高运用公允价值信息的质量。然后,引入权威的外部评估机构。虽然第二层次与第三层次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尚不完善的情况下有重要的意义,但其本身的信息质量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导致信息使用者对其的信任度不高。通过引入权威的外部评估机构,作为客观的第三方评价,不仅可以更加专业地指导企业对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同时可以提升信息使用者对信息质量的信任度,尤其是对第二、三层次的计量的信任度(江迎亚,2014:45)。因此,政府需要完善相关外部评估机构监管机制,同时鼓励企业与这类权威的外部评估机构合作,以提高公允价值计量的运用。最后,要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虽然目前我国企业会计及相关人员对公允价值比较关注,但深入了解与熟悉运用尚需时日(张敏等,2011:23-27)。因此,为了给公允价值及其层次的应用创造良好的条件,使公允价值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经济情况,必须重视会计及相关人员的专业素养,加大培训与普及的力度。

(二)展望

第39号准则为公允价值层次的分类和应用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未来,公允价值的计量方法是否也可能或者有必要明确分出类似的层次,将是会计实务界和学术界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深入探讨的课题(王建成、胡振国,2014:10-16)。同时,随着金融创新和经济环境不确定性的增加,公允价值层次之间转换的可能性与频率也将有所提升,但层次之间的随意转换会严重影响企业信息的可靠性以及企业价值。虽然第39号准则对公允价值层次转换进行了相应的规定,但未来相关规定的细化和具体化是公允价值计量更好地适应经济环境的必然趋势。总之,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将会越来越广,而公允价值层次等相关理论也会在实践中越来越成熟。

作者:郭均英 刘慕岚 吴思原


更多行业经济论文详细信息: 公允价值计量层次问题研究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150910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中国核心期刊投稿网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

相关论文

材料导报编辑部

论文百科2017-03-21 12:13:59
相关学术期刊
《健康人》 《华东电力》 《上海翻译》 《重庆与世界》 《中国马铃薯》 《中国光学》 《中国人造板》 《宇航计测技术》 《中国发展》 《大豆科技》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