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篇: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调查分析
摘要:本文通过对H大学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动机、内容、方式等方面的调查,深入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的状况,并对大学生如何更好地适应社会进行实践提出相应对策及建议,为高校学生管理部门提供有益的决策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服务;社会实践
大学生利用暑期开展社会实践既可以提升自身各方面能力,提前适应社会,又可以通过参与社会服务,增强对于课堂知识的深入理解、消化与吸收。因而,已成为国内外高校训练学生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然而,当前90后大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情况如何呢?他们对社会实践的重视程度如何?其参与社会实践的动因是什么?社会实践形式和内容有何变化?为此,课题组以H大学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本次调查。希望能通过对90后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实际状况的调查,充分把握90后大学生社会实践仍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为大学生及高校学生管理者决策提供有益参考及建议。
一调查基本情况
(一)调查对象
本次以H大学在校大学生为抽样框,共抽取学生100名,发放问卷100份,收回的有效问卷100份。在回收的有效问卷中,男生42人,占总样本的42%,女生58人,占总样本的58%。从年级分布情况来看:大一10人,大二56人,大三18人,大四16人,分别占总样本的10%、56%、18%、16%。
(二)数据处理
所有收回的调查问卷,经由调查员详细核实后进行编码。为减少录入过程错误概率,课题组采用了EpiData软件进行编程,并将所有调查问卷一一录入,再输出为spss文件格式文件后,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进行了统计分析。
二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问卷共设计了18道题目,其中,单选题16道、多选题1道、开放式问题1道。主要内容涵括:90后在校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参与形式、参与态度、投入时间、实践收获、自我评价及反馈等方面。
(一)实践现状与动机
为了掌握大学生当前实践的现状,课题组设计了“您暑期是否进行社会实践?”和“您身边的同学有多少进行暑期实践?”两道题进行调查。在对第一道题的回答中,有82%的人表示参与过社会实践,仅有18%的人表示没有参与过社会实践。而在对第二道题的回答中,13%的大学生回答身边的人几乎都有参加社会实践,55%的人回答身边大多数的人有参加社会实践,仅有9%的大学生身边没有什么人参与社会实践。可见,该校在校大学生中,有参加社会实践的人占了绝大多数,而没参加社会实践的在校学生人数较少。上述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的现状表明,社会实践在90后大学生的心目中占据着比较重要的份量,90后大学生都愿以暑期社会实践为契机,提高个人的社会认知度,增强个人的综合应用能力,但同时,仍有少部分90后大学生对于暑期社会实践的作用及效果持消极态度。大学生究竟是如何看待大学实践的呢?课题组专门设计了“您暑期进行社会实践的原因是?”问题对大学生参与动机进行了调查。从被调查者的回答结果看,有46人称是因为来自学校的要求,占总人数的46%;有26人是出于勤工俭学原因,占26%;有18%是出于其他如个人选择的投稿邮箱:chinajyxdh@163.com调查及研究报告原因;而仅有10人称是出于父母的要求,占总人数的10%。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影响当前在校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原因较多。其中,首要原因是来自高校方面的要求。当前高校作为高等人才培养单位,有非常高的大学生就业率要求,因而,多数高校都开始非常注重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并制定了相关的措施及要求;第二大主要原因是出于自身的经济条件压力而选择勤工助学。这与该校生源情况紧密相关,该校为二本工科为主的学校,其生源绝大多数是来自于中西部地区农村子女,因而该校在校大学生很大一部分同学有着一定的生活压力;第三大主要原因是其他如自身选择的因素等;第四个原因则为父母的态度。父母态度的影响排位于最后。可见,当前在校大学生自主意识已经非常强烈,开始变得较少听从父母要求而有了自己的主动选择。
(二)实践形式与内容
为了详细地了解大学生暑期实践的形式与内容,课题组设计了“您的暑期实践形式是?”和“您的从事的暑期实践工作与您所学专业是否有紧密联系?”两个问题进行调查。在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中,有31位同学表示其暑期的工作是做文员,占被调查者总数的31%,有29位同学表示其暑期工作是去工厂打工,占被调查者总数29%,选择其他各类工作的有29人,占被调查者总数的29%,还有11人选择了回到家里深入农村劳作,占被调查者总数的11%。数据结果表明,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已经远不止局限于社会调查、暑期政策宣讲等这类传统方式了,这与90后在校大学生对暑期社会实践的理解有关,他们不再局限于那些传统的、简单的实践形式与内容了,更多的人开始选择多样化的暑期实践内容和形式,还会有倾向性地选择去工作环境比较好的地方开展社会实践。那么,他们的这些选择与他们所学专业有没有关系呢?在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中,有45人约占被调查总数45%的大学生认为其从事的暑期实践与所学专业有紧密联系,而有55人约占被调查者总数55%的大学生则认为其所从事的暑期社会实践与所学专业并无紧密联系。可见,当前大多数在校大学生从事暑期社会实践并非出于提升专业能力而参与实践,他们中的大多数大学生所希望的是能通过暑期社会实践提升自己的综合应用能力,而非仅局限于提高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因此,高校在未来暑期社会实践的组织方面仍有很大的改进与提升的空间,需要更加注重暑期社会实践形式的多样化。除了原有的专业实习实践之外,还应尽可能地创造和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以满足大学生的多方位实践需求,从而增强暑期社会实践的实际效果。
(三)实践成效与评价
为了了解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成效及自我评价,课题组设计了“您对自己的暑期实践活动表现是否满意?”和“暑期实践活动收获有哪些?”两个问题进行考察。在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中,47%的大学生感到满意,49%感觉到一般,没什么感觉,仅有4%的大学生觉得不满意。因此,从总体来看,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自我认知还是比较好的。而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中,累计有90.2%大学生认为自己是有很大收获的,其中,38.7%的大学生认为获得“人生领悟”,而有25.4%和26%的同学则认为暑期实践获得了“工资”和“专业知识”。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反馈与评价是反映大学生社会活动成效的重要环节之一。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是否切实为大学生带来了有效帮助,衡量的关键就在于是否有科学的评价标准,而一项优秀评价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又来自于受众反馈的结果,二者相辅相成。然而,关于暑期社会实践的后续测评结果却不容乐观。有22.9%的学生表示完全不知道学校存在专门的社会实践考评,有33.3%的学生表示,他们虽然了解但却从未获得学校考评后的相关反馈信息。可见,各大高校在开展暑期社会实践的后测时,大都忽视了反馈后测效果的评价、总结及提高。有近半数学生指出,在暑期社会实践后没有获得来自学校方面的指导,可见,这已成为高校社会实践管理中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1]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都会参与暑期实践,但多数是应学校要求,虽然部分学生是因父母的期望而参与实践,但统计结果也表明,大学生自身的主动性已经趋于主导;多数大学生在实践中并非完成出于专业实践的目的,他们更多地还是希望能锻炼自身的综合能力,因此,其实践中的工作选择比较多样化。大学生们参与了实践后,其满意度普遍较高,很多大学生表示来年还会继续;多数大学生认为学校组织社会实践,应写实践报告,对实习过程进行及时总结,而高校在这一方面仍有待加强,应当进一步建立健全暑期社会实践评估与考核机制。
三对策建议
(一)建立考评机制
调查结果显示,参与实践的大学生们普遍认为,应及时总结社会实践经验,并应对实践成效进行及时评估。因此,高校应建立并完善暑期社会实践的评估机制,并科学、合理地社会实践的成效及时展开评估。例如,可依据科学性、可比性、可行性原则,建立社会实践教学评估机制,构建以学校的重视程度、社会实践组织水平、学生认识水平、社会实践直接效果等为主要内容的完善的社会实践效果评估指标体系,使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建筑在科学的基础之上[2]。具体来说,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应制定社会实践报告的统一标准和要求;其次,应明确评估和考察的评判标准,如可以将暑期社会实践报告分为优、良、中、及格、差等5条标准;最后,应及时做好暑期社会实践的评优工作,对评选出的优秀调研报告,可利用课堂教学深入探讨,促使不同地区、不同层面的社会问题统一汇集到课堂教学平台之中,引导学生的积极探讨。经由以上措施,高校将能有效协助大学生们树立起正确的社会实践观念与态度。
(二)丰富内容形式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学校应进一步加以重视,并应努力推动暑期社会实践内容和形式走出传统,开拓创新,要积极改变以往小规模、内容单一的暑期社会实践模式。[3]作为管理部门,高校可将暑期社会实践与学术科研活动相结合,既提升社会实践的质量,也推动了学术科研的应用性。如:可将大学校区建设与大学周边的科技园区创业、公共社区发展等社会资源结合起来,构建“三区联动”模式。大学校区承担知识创新、人才培育的职能,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贡献和智力支持;科技园区承担科技孵化、技术创新和产品生产的职能,成为产学研相结合的重要场所、大学师生创新创业的基地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公共社区则承担为大学校区、科技园区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创造一个适宜居住、交流、休闲的生态社会环境。[4]因此,高校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诸如高校科技节、大学生挑战杯等高层次、高难度的各类创新挑战,并根据文理工等大学学科特点,要求在校大学生选择合适的领域开展项目化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三)转变思想观念
当前,仍有很多高校师生对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和意义存在曲解。譬如,有些高校师生将大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想当然地理解为大学生的暑期夏令营活动,认为其作用是为了缓解大学生日常学习压力而利用假期开展交流互动;而有些高校师生则认为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应该是辅导员、团委干部或学工人员的工作,不应成为高校育人的中心工作。对此,高校主管部门应着重做好以下两方面:第一,要加大社会实践的宣传力度。可充分利用现代高科技宣传途径如微信、博客等,开展广泛宣传,以转变公众对暑期社会实践的误解。第二,要进一步完善组织动员。要有意识地做好对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分类指导,如可通过分层次、分年级、分专业的方式对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开展指导。还可引导学生将社会实践与课题研究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选题,设定特定的实践环节,制定并完善研究目标,并尽可能选派具有丰富实务经验的教师或有丰富实践经历的大学生为参与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大学生提供业务指导,帮助参与暑期社会实践的大学生树立止确的社会实践观,提升其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进一步提升社会实践工作的整体质量。
作者:符彩云 周纯义 单位:南昌航空大学文法学院
第二篇: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研究
摘要:社会实践是学生在课余时间结合自身专业知识到社会参与社会工作及相关活动的一种形式。对学生而言,在他们成长过程中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对教师而言,是德育教育和专业实训的重要载体。本文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进行开发探讨,研究对象为华软学院“爱漫从城”项目,深入探究该项目的成长和发展特征,针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形式和载体研究提出可行性建议,为大学生的德育工作提供科学有效的参考模型。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德育
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经过30年的不断发展,已经形成比较稳定的模式,并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需要,逐步衍生出各种新载体。大学生社会实践现况和发展趋向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社会实践活动的载体类型,不同的载体拥有不同的方式、内容和教育作用。现将我国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分为以下五种类型:教学实践类、服务实践类、科技创新实践类、调查实践类和公益实践类。为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各高校在教育体系中逐渐加强社会实践活动所占的比例。从个人方面讲,参加社会实践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德行,特别是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能接触社会的各个层面,还能更加直观地观察社会的方方面面。从高校方面讲,一方面可以加强与社会的联系,有效掌握思政教学的目标,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体系,改进教学方式与手段;另一方面,能培养教师“灵活”教育的观念,提升育人理念,从而推动高等学校思政教育的改革,使高校德育工作更加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同时强化大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应用能力。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向技能操作转化的学习过程,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能够增强他们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查漏补缺,提高学习兴趣。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增强大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密切师生关系,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通过与团队成员以及指导教师的不断沟通、磨合,接触并了解当地的风情习俗。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了大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一、公益类实践活动现状
通过调研、访谈得知,各高校虽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却因师资力量不足、科研经费较少、实践经费短缺等原因,没有对实践活动进行整体完善的规划,对活动缺乏有效的经费支持和过程管理,难以满足广泛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实际需求。
二、“爱漫从城”的发展概况
1.“爱漫从城”项目的开展目的
“爱漫从城”公益活动的主要宗旨是传播助人为乐的高尚品质,呼吁社会关心关注公益事业,倡导大学生勇于承担社会责任。通过精品项目的作用与影响,带动公众,让社会各界能更多地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教育问题及农村空巢老人的心灵需求。
2.“爱漫从城”项目的发展过程
自2005年进行首次筹划和尝试,社会实践活动得到当地的好评和肯定。系分团委继续深入研究,经过九年的发展和梳理总结,服务队伍走进从化市多条村落和从化市城镇开展社会实践工作,系列活动得到稳定发展。在2014年社会实践工作中,结合项目的成熟操作模式,首次大胆提出了品牌管理在“爱漫从城”活动中的指导和应用,明确了“爱漫从城”从口号到品牌定位的转变,从阶段活动到年度长期公益活动的转变。“爱漫从城”也成为华软学院一个日常化、公益化的社会实践公益品牌。
3.“爱漫从城”现阶段的运作特色
“爱漫从城”社会实践公益活动发展至2014年10月,“缘梦队”建立有“莲塘小学书香队”“车站小天使服务队”“关爱老人服务队”三支固定并长期服务的基础小分队以及一支学术科研团队,主要服务于小学第二课堂义教、社会群众秩序协助、空巢老人关爱三个方面。“爱漫从城”从筹备、宣传到执行、总结阶段,都以“志愿者”为核心,公益之心为驱动,避免形式化。
三、创新与优势
第一,建立活动品牌,加大宣传力度。“爱漫从城”在积累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品牌管理”的方法指导。“爱漫从城”的团队成员在活动策划、品牌建设的同时进行调整设计。第一阶段:品牌筹划。团队成员在筹划阶段,根据该项目在校内及农村群众心中的设想描绘出一幅图景,提出未来发展方向及可创造价值,并以品牌符号外线出来。团队认为,社会实践活动应该是一个日常化、长期化的服务,能够让群众感受到志愿者的熟悉感和亲切感,应当具有项目独有的识别标注。因此,团队在2014年将活动延伸,在配套专门的服装、标志志愿者固定编号的基础上,与合作单位取得长期合作,开展每月定期活动。第二阶段:品牌宣传。核心策划团队明确宣传“爱漫”的定位,在招募、审核、培训等环节潜移默化地介绍活动特色,使参与的志愿者体验品牌文化。第三阶段:品牌提升。在活动组织开展的过程中,为了解决交通和志愿者活动安全等问题,方便团队工作,团队想方设法地为活动的顺利开展出谋划策。在品牌提升和第四阶段的品牌评估阶段,本项目仍处于学习和摸索阶段,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学习。第二,社会实践活动日常化。团队以满足从化市周边乡村实际需求为宗旨,在组织筹备阶段,走访服务基地,了解服务对象的真实需求,并现场探测实践方案操作的可能性。如莲塘小学义教服务中,应校领导及学生要求,团队专门招募和培训具备音乐舞蹈和故事演讲特长的义教“老师”,在学校开展舞蹈教育和故事演讲等第二课堂教育方面的课程;再如关爱老人服务中,团队成员了解到,该养老院老人平时生活单调,缺少聊天对象,且院内工作人员较少,从而确定服务团队定期到养老院进行院内打扫,协助厨房准备和分发正餐,陪伴老人聊天的工作任务;又如车站服务中,为满足路人更多的需求,配备饮水机、雨伞等工具,切合活动期间的各种突发情况,在雨天时提供撑伞帮扶服务,在大热天时定点提供饮水补充等灵活到位的实践服务。通过与学校周边地区建立合作基地,长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出台相关服务制度,固定服务队成员等形式,使社会实践制度化、规范化、阵地化、日常化。第三,经费来源多元化。一改依赖学校社会实践专项资金的现状,通过与社会实践基地达成协议,引入第三方企业,以费用补贴、物品提供的方式进行资助。如通过与社会实践队伍从化市朝阳志愿服务总队的合作,借助社会实践队伍的力量,共同筹建“流动图书架”项目,解决山区学生“阅读难、借书难”问题,弥补学校图书资源稀缺等问题,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
四、“爱漫从城”的意义
1.有助于培育优秀人才
(1)日常化的活动促进大学生在学习之余不断进行自我教育,全面发展素质。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众所周知,人都离不开社会。大学生正处于社会角色的转变中,应强化大学生的适应能力。在社会实践中,大学生结合个人专业技能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理论与实践结合,学以致用,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2)规范化的活动使核心团队锻炼了自身的管理能力,增强了大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密切了师生关系。每一次社会实践的顺利完成都需要各方的认真投入与合作,在与搭档和指导教师不断磨合、沟通的过程中,团队协作能力得到提升,懂得了如何与他人在合作中互赢。反之,对于教师来说,能够深入了解学生,发掘学生的潜能。(3)与外界的联系促进了大学生对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认识。近年来,校园活动越来越多,与此同时,让学生走出宿舍,到校外参与活动,不仅丰富了他们的经验,也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当前,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已成为多数学生的自觉行为。
2.促进社会良性发展
(1)大量大学生加入志愿队伍,极大地缓解了社会志愿服务项目多、志愿者少的矛盾。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接触并了解了社会。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增强了他们的责任感。(2)通过高校的特色志愿活动,极大改善了社会志愿服务形式单一、知识层面浅薄的局面。六、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构建的思考第一,以培养大学生德行为首要任务,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潮流,融合科创实践类活动,强化大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其应用能力。第二,建设社会实践评价体系。采取健全完善的、科学客观的制度,对参与实践的个体进行教育考查测评,利用各种平台工具采集大学生社会实践数据,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对实践的过程和效果做出价值评判,给予改进与提高的方向引导和方式指导。充分发挥考评的反馈和指导功能,帮助学校认清大学生德育教学的现状,总结经验,发现差距,校正方向,切实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刘同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现状与发展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0.
[2]邓卓明、姜华.社会实践在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的作用[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1.
[3]周彩姣,林寒.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现状调查与完善策略[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
作者:王博 施炫 李钰 陈宇雨 罗曼玲
第三篇: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创新人才培养
摘要: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塑造人的全面素质,促进人的自由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要准确把握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创新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抓住大学生社会实践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着力点,探索有效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创新人才;创造力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利用大学生的课余时间,有组织、有目的地走向社会,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宣传、社会服务的教育活动。它是对大学生开展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手段,是了解国情、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有效途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补充和强化,其效果是课堂教学无法实现的。实现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创新人才培养的融合,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
创新人才,是指富于独创性,具有创造能力,能够提出、解决问题,开创事业新局面,对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才。因此,创新人才首先应该具有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社会实践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既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外化阶段,又是教育效果的检验过程。通过社会实践,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品质,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创新人才的培养确立良好的政治方向。我们要有效开发人的创造性潜能,使人们将聪明才智用到对人类、社会有价值的创造中去,不做对人类、对社会没有意义的事。“科学创新,不仅要追求客观真理,而且要追求崇高道德,要有利于人类社会的进步。在这里,真和善必须是统一的,对科学的追求和对社会的责任,在创新人才身上,在创新活动中,应是高度的统一。”社会实践是一门特殊的课程,是学校与社会、教师与群众、书本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重视社会实践的教育作用,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通过社会实践,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与人交往、合作的精神,可以培养主动获取和应用知识信息的能力、独立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的各方面素质,尤其是创新精神和能力会得到充分发挥和展示,同时又能使人的素质得到改造和提高。人文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强,各专业学科之间的联系比较紧密,社会性与时代性比较强,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的创新不断适应发展着的社会现实。社会实践能进一步深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知,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中进行检验,根据客观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理论体系。社会实践中大量事例成为生动、直观的教材,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根据当前大学教育综合化的发展趋势,要拓展学生的专业面,加强概括性强、适应性广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不断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潜力。
二、培养大学生创造兴趣和激发创新欲望
社会实践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辐射的范围广,涉及的学科知识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组织不同专业的学生,根据他们的兴趣,与地方党政机关和相关单位合作,有意识地组织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尤其是暑假,围绕相关专题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调查研究。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通过社会实践,应首先着力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崇高的理想和科学的信念,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促进人格的进一步完善。传统教育强调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教师作为科学和真理的代言人,具有绝对的权威性,而且几乎占据了学校全部教育的时间和空间。课程是计划性和指令性的,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地位是完全被动的,长期处于应付的状态。他们从小就受应试教育模式的约束,生活在以书本为中心的家庭和学校。“他们参与社会调查不多,生产劳动甚少,社会经验缺乏,他们的自我设计完美化,社会关系理想化,个人生活浪漫化”。通过研究性社会实践,推动了学生思想上的成熟。一是提高了认识社会的能力,使学生在社会现实中发现问题,寻找问题的答案,在错综复杂的事物中能辨别主流和支流、是与非的界限。二是提高社会责任感,使学生通过现实的鲜活教材了解社会的真实状况,了解当前国家面临的困难,更加关注社会,产生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意识,与时代的发展同步前进。比如,通过学生在政法委、信访局和乡镇机关的实践,可以加深他们对群体性事件的了解,进一步理解发展与稳定之间的关系,提高对现实问题的认识。三是提升了学生发展自我的紧迫感。通过研究性社会实践,使学生真正懂得社会缺少的是什么、自己需要努力的方向,深刻理解在全球化经济时代,真正的人才绝不能只具备一定的书本知识、死记一些条文,必须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通过社会实践,使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培养智力、发展特长、提高技能,从而使潜在能力和专长得以充分发挥,有利于培养开拓创新型的人才,提高基本素质。夯实文字基本功。学生长期处在应试教育体系下,教师在阅卷中更多采取踩点计分,学校对学生行文中的文字要求相对宽松。尤其在目前的大学阶段,虽然有大学语文课,但很多文科专业并没有严格的中文考核。在机关中,公文是一种规范性很高的文体,在文字表达的准确性、规范性和流畅性方面都对学生提出很高要求。转变学生文体风格。学生的作文、政府公文和学术文体都具有不同的风格。学生的作文以记叙性的散文为主,语言优美而模糊,长于抒情,在表述的清晰度、层次性和条理方面,与政府公文和学术文体有一定差距。通过研究性社会实践,鼓励学生对政府公文和调查报告进行分析,形成语言简洁、条理清晰的文风,掌握好学术研究的基本功。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在研究性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既要求参与单位的日常工作,也要求开展调查研究。学生要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就必须处理日常工作和调研课题的关系。调研课题的资料往往需要获得单位指导教师和同事的支持,如何通过他们获取调研的材料,是一个沟通的过程,也是教学的重要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充满自主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形成创新意识、培养创造兴趣和激发创新欲望的必要条件。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才能不断磨砺创新精神,培养和激发创新的兴趣和热情,形成推动学生创造、创新的强劲动力。当前,高校教育要着重培养创新人才,而综合素质和思维能力是需要一个长期锻炼的过程,不可能在有限的一两年内得到根本改变。学生带着调研课题开展社会实践,通过自身独立的思考和教师的指导,解除对社会问题存在的困惑,从而锻炼思维创新能力,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一般由3名~5名学生组成调研团队。调研的选题、分工,以及核心观点的讨论,都要求在相对独立的基础上相互协作。任何调研成果的取得,是调研团队相互争论、统一意见的过程,是集体努力的结果。因此,通过社会实践过程中的社会调查,能有效培养团队精神。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获取知识————这就意味着发现真理,解答疑问。你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事情就成功了一半。”在信息化时代,主动获取和应用知识信息是创新人才的一种重要能力。当代大学生应以积极乐观的姿态去吸取知识、理解知识、消化知识,从而创造出新知识,使自身的潜能得以充分展露。
三、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以专题研究为中心的综合性教学活动,需要各个单位和指导教师的精心设计和组织,是一项系统的工程。(1)建立双指导教师制。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创新人才培养,要求既要进行社会调查,又要参加社会实践,是一项有深度的教学活动,而不是简单的社会体验。虽然整个活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但离开教师的指导,就会使活动缺乏方向和技术上的支持。根据研究性社会实践的内容,每一个学生需要配备两名以上的指导教师。其中一名指导教师为学校教师,主要负责调查报告的指导工作。学校指导老师的配备,必须坚持经验与能力相互搭配。开展实践教学需要走出课堂,工作强度较大,任务复杂,需侧重于选择年轻教师,但为了应付复杂局面,要配备一名人生经验丰富的教师。社会实践涉及多个学科领域,要适当配备具有不同学科背景、不同研究专长的指导教师组成指导小组。另一名指导教师由机关工作人员担任,主要负责指导政府公文起草和机关日常工作的开展,同时协助指导学生的社会调查。机关兼职指导教师,必须是工作在一线的工作人员,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较高知识水平。(2)做好专题调研准备。在开展社会实践之前,要扎实做好准备工作。组建调研小组,根据指导教师的研究专长和学生兴趣,在双向选择的基础上,按照男女搭配、专业互补的原则,组建专题调研小组。确定调研专题,指导教师根据自己的研究专长,综合社会调查的前沿,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共同确定出热点的社会问题。收集专题资料,指导教师在讲解调查报告撰写格式和注意事项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通过学术期刊网等网络资源,了解调研专题的学术研究情况,筹划调查问卷和调研程序。在进行实地调研之前,要求各个专题调研小组进行调研论证,确定调研专题的现实意义和可行性。(3)组织科学的实践。社会实践涉及的内容多,面临的环境具有多变性,需要精心组织,如要针对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实践教学工作暂行规定》,包括实践队员管理条例、学生实践工作守则、安全条例等内容,使实践规范化、科学化和制度化。活动结束后,将学生的调研成果装订成册进行展览,并将实习日记、实习鉴定进行归档。学校成立实践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实践教学之前专门召开学生会议,讲授实践教学的任务目的、注意事项、社交礼仪和调研项目等。由教师指导,建立学生实践工作委员会。分别选举队长、副队长,设立秘书组、宣传组、安全组、生活组和外联组,发挥自我管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按照调研专题的需要,指导教师将专题调研组安排到相关的实践岗位。专题调研组要安排在同一个机关单位或同一个院子,既方便学生利用午休时间在单位相互讨论,又方便单位统一安排社会调查。学生在兼职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公文处理和日常机关工作,并开展专题资料的收集。每日下班后,专题调研组要进行小结,向指导教师汇报资料收集情况和专题调查的进展情况。每个学生都要撰写日记,记录当天的工作情况和调研进度及计划。(4)建立齐备的保障设施。为了配合研究性社会实践开展,在学生的驻地建立办公室和娱乐室,同时配备办公用的摄像机和录音笔。每天晚上,指导教师和学生在办公室交流调研报告的进展情况,整理调查数据和收集到的素材。对于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困惑,指导教师也利用办公室进行及时疏导。组织学生在娱乐室观看新闻联播,开展政治学习。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组织学生将获得的一手音像资料和调查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
四、结束语
总之,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直接运用,以及对社会生活的直接接触和所见所闻等直接体验,引导学生对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系列问题展开自觉思考和研究,使思想观念得到转变和提高,使综合素质得到有效培养,这是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大学生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体现,是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汪冰.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思想教育研究,2003(10).
[2]柳礼泉.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
[3]杨国辉.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实践教学基地[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0(01).
作者:杨国辉 单位: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第四篇:大学生社会实践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社会实践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和途径,对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重要作用,因而愈发被高校重视,但近年来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本文在究其原因的基础上,为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成效提出了几点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问题;对策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以高校为平台与外界沟通进而组织大学生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地参加具体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的重要活动,在实践中可以提高大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从而开阔眼界,深化社会认识,是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国家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要途径。社会实践活动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现状、认识国情、提高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现阶段我国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实践活动的形式也逐渐稳定,但也存在诸多问题,高校不重视,老师不上心,学生走过场,实践内容千篇一律、缺乏创新等问题普遍存在。1.大学生对社会实践工作的认识不清,重视不够,最终流于形式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拥有多重身份,他们既是组织者,也是参与者,同时也是最终的受益人,是实践活动的主体,实践的核心所在。经调研发现,大多数的高校学生愿意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因为他们觉得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一种宝贵的经历,是进入社会前的模拟演练,会使他们毕业后更快地适应融入社会,但也有部分大学生认为社会实践活动只是为了获得一种资历,只是走走过场,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对实践活动敷衍、不重视,更不想深入探究:有的甚至随便找个单位,要些图纸材料,盖上公章,返校后,摘抄别人的实践成果,甚至原封不动从网上下载一篇实践报告滥竽充数;还有一些同学参加实践是为了露脸出风头,想被媒体宣传,玩心大,不愿动手,更不能吃苦。使得活动内容大大缩水,最后流于形式,甚至成为地方单位的负担,给他人添乱惹麻烦。2.大学生社会实践缺乏规范的管理及指导当前各大院校的社会实践活动一般由学校个别部门单独牵头联系布置,缺乏学校领导的统筹,缺乏协调性和整体性,具体实施的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管理和具体的指导,没有形成一套规范的管理机制。这就导致实践活动成了一般的号召,缺乏实质性的指导。对于部分思想认识不够深远、行动能力不强的大学生,这样的实践活动就不能发挥它应有的效果,不仅浪费了时间和精力,实践也成了一种形式。3.创新意识不强,实践组织形式和手法单一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不外乎社会调查、专业实习、公益活动、教育实践等传统样式,不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实践缺乏形势和内容上的创新,不能针对不同层次、不同个性大学生的实际需要进行组织。对于新型的实践形式也不愿尝试探索,实践内容不够丰富,实践领域狭窄,缺乏深度。4.实践经费短缺,社会投入严重不足,运行机制不健全经调研发现,在实践中最突出也是最棘手的问题就是实践活动经费不足,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社会实践活动的推进,在调查中很多的高校老师也表达了同样的看法,有限的经费只是投入到那些有着系统规划设计的社会实践项目,很多的学生仍然是自己去联系实践单位,学校基本上采取放任不管的态度,去与不去一个样,这让很多大学生丧失了社会实践的积极性,高校对于单独行动的大学生没有提供应有的财力支持和管理力度。高校活动经费申请困难,精力和财力投入不足,再加上很多大学生不具备自己负担实践经费的能力,导致实践活动不能普遍化,同时,社会方对大学生实践活动的接待热情不高,有些单位怕惹麻烦,由于经济条件有限也不愿花钱在接待学生社会实践上,给实践活动的推进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二、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成效的对策
能够深入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对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进入社会实践的过程是大学生开始真正了解社会的过程,对社会的认识更加深刻,在实践中不仅锻炼了自己,也提升了自身的综合能力。想要提高社会实践的水平,达到理想的目标,使大学生真正有所收获,有所成长,就务必要解决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1.加强思想教育,增强大学生对社会实践重要性的认识高校应定期开展社会实践课程,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进行系统、详细的讲解,让大学生对不同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有一个深入的了解。一方面从思想上重视起来,认识到实践活动对于大学生成长以及步入社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在行动上积极起来,对自身的实践活动提前有一个规划,不至于手忙脚乱,为顺利又有效地完成实践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2.高校加强对实践学生的管理,加大精力、经费的投入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关注度,应主动地去帮助一些遇到困难的大学生,对没找到实践单位的应主动帮助学生联系实践单位,对于那些贫困生应帮助他们解决部分实践费用问题,上下协调,对高校学生社会实践实行整体规划,统一帮助。同时对实践成果的验收要严格把关,实践报告和实践材料要确保真实性和有效性,实行两手抓,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水平。3.以人为本,与时俱进,提倡创新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社会实践活动也是如此,要跟上时代的脚步,与时俱进。实践内容要符合中国国情,通俗来说就是要接地气,如果不符合国情,那么实践就没有意义。现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想要社会实践达到理想的目标就要开放思路,跟上时代的脚步。高校也应支持大学生创新实践的想法。把以人为本放在首位,积极实践,勇于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才能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平.《探讨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体系的构建》,《德育研究》2008年第2期.
[2]董文波.深化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对策思考[J].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8,3:14-15.
作者:秦宇 单位:浙江农林大学文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