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留守农民人力资本研究 - 企业管理论文范文 - 400期刊网专业论文投稿机构

留守农民人力资本研究

时间:2017-02-12 08:40:36 来源:论文投稿

一、从职业教育角度谈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留守

农民人力资本提升的瓶颈农村职业教育在留守农民人力资本提升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西方发达国家对农民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十分重视,有着完善的法律支撑、经费投入、激励机制与管理体制等。我国目前留守农民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存在诸多问题,涉及政府、培训机构及农民自身。要顺利提升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留守农民的人力资本,必须逐步突破这些瓶颈。

(一)政府职责不落实,农村职教协同发展的机制失灵

1.经费投入不足。经费投入是留守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物质基础。发达国家农民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依靠大量的资金投入与技术支持。江苏省政府提出,要强化农民教育培训事业的公益性地位,将农民教育培训经费列入财政预算,落实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投入保障机制。要将农民教育培训条件建设列入农业基本建设计划,安排专项建设资金,加强教育培训设施建设。⑩虽然政府要求保证农民的教育培训经费,但在具体实施时存在职责不落实、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一方面,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总体经费不足;另一方面,政策划拨的经费与实际到位的资金存在差距,相当一部分社区教育中心依靠自身资源筹措教育经费。如江苏省政府有关文件虽然规定成人教育经费人均1元,但由于没有财政厅的文件下达,部分地方政府往往不愿执行或执行不力。在连云港市城区下辖的12个乡镇中,不少乡镇社区的教育经费未能真正到位,若需要经费,必须临时向政府申请。有的成人教育学校、社区教育中心只能利用村居或动员企业来赞助,有的靠开办棋牌茶室、门面房出租收入来解决办学经费不足的问题。⑩经费投入的不足,严重阻碍了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留守农民人力资本的提升。

2.地位提升无期。与普通中小学教育和高等教育相比,职业教育的地位低下,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的地位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社区教育中心是留守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主要阵地,承担着培养符合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的新型职业农民的重任。但是,有的地区尤其是经济不发达地区的社区教育中心,没有独立的学校法人、办学体制、财务制度、人员编制、校园设施与办学空间等。还有的社区教育中心,其教师编制全部挂靠在当地中小学,其财务完全依附于普通学校或地方政府。这种状况的出现,与省政府有关文件的消极影响有密切关系。如2001年江苏省编办、省教育厅、省财政厅联合下发的《关于明确乡镇成人教育机构和编制问题的通知》规定:“乡镇成人教育机构原则上并入乡镇中学(或中心初中),保留其牌子,承担农村成人文化和技术培训工作。”乡镇成人教育机构并入乡镇中学或者小学,使其丧失了独立性,也影响了留守农民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工作。如江苏省如东县委县政府在制定如东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文件时就明确规定,乡镇成人校阵地不动、编制不撤、人员不减。总体来说,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

3.部门协调不够。新型城镇化强调统筹发展,参与留守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有关部门本应相互合作、沟通交流、统筹协调,但事实上,很多部门各自为政,协调不够。农委部门负责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劳动部门负责留守农民的技术技能、就业政策法规、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训;妇联部门主要负责农村妇女的技能与创业培训。留守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任务本应主要由教育部门承担,各部门全力配合教育部门开展培训,但实际情况是,教育部门在很大程度上配合其他部门被动开展工作,甚至有的社区教育中心靠自身人际关系去争取培训资源。各部门的协调程度不够,导致培训内容重复、培训资源浪费,直接影响留守农民的人力资本提升。

(二)农民培训不接地气,教学缺乏灵活性和针对性

1.培训内容脱离需要。目前各类培训把主要精力集中在青壮年农村劳动力的培训上,针对留守农民的培训较少。对于留守农民的培训也重技能、轻文化和道德,不能满足留守农民的培训需要。通过问卷调查发现,留守农民参加培训面临的最大问题中,“培训内容不符合自己的需要”的比例占44.25%,“培训内容听不懂”的比例占32.07%。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一方面,对留守农民缺乏培训前的调查;另一方面,有的培训内容陈旧或理论性过强,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建设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需要。留守农民以老年与妇女劳动力为主,总体文化层次不高,他们更希望了解法律法规、疾病防治、传统文化、文明礼仪等方面的知识,也希望接受节能环保、生态农业、特色种植、先进技术等方面的培训,而目前提供的培训内容远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

2.培训方式灵活性差。要提高留守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实效性,必须注重培训方式的合理选择。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农民的意愿、倾向;另一方面,又要考虑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点,不能与之冲突。部分留守农民接受培训的愿望低,除了培训内容不符合需要外,培训方式不灵活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现有的培训方式重理论、轻实践,集中授课和室内授课多,现代多媒体技术没有得到合理、有效的运用。农民所学的许多理论知识不能及时运用于农业生产实践,导致知识不能充分内化,从而影响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效果。

(三)农民缺乏培训意愿,人力资本提升的自觉性有待提高

1.传统的小农意识强。留守农民是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主体,也是人力资本提升的最终受益者,但很多留守农民没有意识到人力资本提升的作用,缺乏培训意愿。部分农民认为培训完全没有必要,只要种好自家田地、照顾好子孙即可,培训就是浪费时间与精力。虽然这种现象在较发达地区已有很大的改善,但不排除在有些地区仍然存在。留守农民应摒弃传统的小农意识,放远眼光,把人力资本提升转化为个人的自觉行为。

2.自主培训意愿弱。新型城镇化、新农村建设,造就了一大批农场主、农业技术能人、农村干部,他们对职业教育与培训有着极大需求,也带动许多留守农民接受培训。但是,部分普通留守农民接受培训的意愿仍不强。有学者通过调查发现,对于新型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持“愿意”态度的占62.16%;持“看情况”“无所谓”“不愿意”态度的占37.84%。⑩后者看重的是农产品所带来的价值,因为这些物质产出是可以衡量并实实在在看得见的。至于看不见的人力资本投入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农民往往视而不见。⑩要提高留守农民的整体素质,改善农民的人力资本存量,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农民主动提升自身的人力资本,自主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政府应大力宣传人力资本理论,重视人力资本投入所带来的潜在经济价值,增强留守农民的培训意愿。

二、从职业教育角度谈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留守农民人力资本提升的策略

要提高留守农民人力资本提升的效率,就要从农村职教组织、农村职教内容、农村职教方式、农村职教实效等方面,完善提升留守农民人力资本的职教体系。

(一)农村职教组织:稳定与协调,统筹多方力量与资源,形成培训合力

1.加大培训资金投入,解决经费问题。经济学家马歇尔(AlfredMarshall)认为,在所有的投资中,最有价值的是对人本身的投资。他把对人的投资看作在学校教育和家庭培养上的总投资,教育投资不足的问题无法由市场单独解决,必须依靠政府投入保证教育投资,进而影响经济增长,促进职业技术结构的转变。德国农民培训的经费来源稳定,国家将农民培训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通过立法由企业和个人以纳税形式缴纳培训费。⑩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是一种公益性事业,政府也提出要努力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认定、扶持体系,建立公益性农民培养培训制度,探索建立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制度。⑩因此,要保证留守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组织的有效运行,政府必须加大培训资金投入,解决经费不足的问题。首先,可将留守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经费列入市级财政预算,每年定时定额把培训经费落实到每个乡镇社区教育中心等培训单位,根据实际需要逐年增加资金投入,并安排专门部门对经费使用进行监督。农民培训补贴经费要落实到位,并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逐步提高补贴标准。其次,政府还可以通过间接拨款、发放补贴、优惠贷款、减税免税等方式,激发社会组织与个人投入留守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积极性,建立多元化的经费投入机制。

2.提升社区教育地位,解决挂靠问题。社区教育在留守农民人力资本提升的过程中充当了重要角色,因此,应提升社区教育的地位,使其更好地发挥培训留守农民的作用。社区教育中心不能再挂靠在普通教育下,应做到学校法人、办学体制、财务制度、人员编制、校园设施与办学空间等方面的独立。要明晰产权,完成事业单位独立法人登记,明确社区教育中心的法人地位;享有独立办学权,接受教育行政部门与政府的管理;实行独立财会制度,接受财务部门的监督;所有教师编制全部属于社区教育中心,不再挂靠普通中小学;有自己独立的培训场所、教学设施。

3.联合多方教育力量,解决资源问题。留守农民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不是某个部门的单独行为,涉及多个部门。因此,应联合多方的教育力量与资源,共同致力于留守农民人力资本的提升。除教育部门外,劳动、科技、农林、妇联等部门都会举办留守农民的培训。为了提高资源利用率,各部门应加强沟通交流,积极配合,统筹协调,共同制订整个年度留守农民人力资本提升的计划,建立专门的例会制度;共同建立实训基地,提高培训实效;积极聚集各方资源,形成师资队伍、实训设备、培训教材、科技示范户等资源库。各部门联合开展留守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能有效提高培训效率,对提升留守农民的人力资本有重要作用。

(二)农村职教内容:丰富与先进,助推农民“洗脚”与“洗脑”并进

1.丰富教育培训菜单,提供多样化选择。要提高留守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实效性,就要清楚留守农民需要哪些培训,以便丰富培训内容,为留守农民提供多样化的选择。农民的性别、年龄、学历、兴趣爱好等诸多因素,决定了农民培训内容的多样化。另外,农民对工作和生活状态的预期不同,对培训需求也有多样性。⑩因此,在培训前,有关部门应做好调查,了解农民的培训需求,根据农民的实际需求安排培训内容,主要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技术人员、家庭规模经营的现代农场主、具有现代管理理念的乡镇村干部以及普通留守农民的需要。⑩结合培养有文化、有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的要求,培训菜单应包括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农业规模生产、农村管理、法律法规、计算机技术、家庭教育、传统文化等内容,既满足农业技术人员、现代农场主、村干部管理农业与农村的需要,也满足普通留守农民了解现代农业技术及提高生活品质的需要。

2.融入精神文明元素,拓宽知识视野。传统农民要实现向新型职业农民的顺利转变,只改变外在形象(“洗脚”)而不改变内在素质(“洗脑”)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具体来说,一是通过政策宣讲,让留守农民了解党的政策方针、政府的富民政策、培训政策;二是通过移风易俗教育,帮助农民摆脱封建迷信、陈规旧俗的约束;三是通过健康知识教育,让农民掌握健康常识与保健知识,提高健康水平;⑩四是通过传统文化教育,促使农民了解当地以及全国的文化精髓,提高自身的素质。

3.注入先进农业理念,跟上时代步伐。传统的农业生产理念已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生产的需求,必须注入先进的农业理念,跟上时代步伐。由于青壮年农民向城镇转移,留守农民多是劳动能力有限的老人、妇女与儿童,他们中有很多人已经意识到规模种植、土地流转、生态农业的重要性,认为这样不仅可以节约劳动力、提高生产效率,也有利于管理和保护环境。因此,留守农民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应该渗透旅游农业、生态农业、特色种植、规模种养殖、农业产业化经营等培训内容。

(三)农村职教阵地:多样与灵活,全面考虑留守农民实际情况与需要

1.多样开展室内培训,网内与网外相结合。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场所与培训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留守农民的培训兴趣与效果。因此,在培训阵地与方式的选择上,要充分考虑留守农民的实际情况与需要,使其具有多样性与灵活性。其中,室内培训是传统的、常用的培训阵地与方式,具有相对固定、操作简单、环境稳定等优势。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室内培训已不仅局限于面对面的现场授课,而拓展到网络授课层面。一方面,要继续运用室内直接面授的培训方式,结合现场农民的实际培训情况,灵活调整培训进度;另一方面,要做到网内与网外结合,充分利用计算机房、多功能报告厅、网络平台进行培训,突破传统学习模式,打破时间、地域限制。

2.大力开展现场培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证明,只有理论学习而不结合农业生产实际与实践操作,难以达到理想的教育与培训效果。通过调查发现,留守农民最喜欢的培训方式中,“现场教学”占43.71%,这说明很多人希望得到田间培训和现场指导,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此,要在开展室内培训的基础上,大力开办“田间课堂”“流动课堂”,可将培训时间安排在生产关键季节、农闲或生产之前进行。可在农村田间地头,由授课教师现场讲解、示范,让农民实际操作练习,针对问题思考提问,有针对性地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只有将留守农民置于具体的实际生产中,才能够有效地激发农民的学习热情与自主性,提高培训效果。

(四)农村职教实效:监督与考核,科学、有效地保证留守农民人力资本提升的质量

1.引入社会监督,规范办学过程。留守农民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不能只注重表象,缺少对效果的监控。只有强化对培训的监督与考核,才能更有效地保证留守农民人力资本提升的质量。其中,加强对留守农民培训过程的监督,是培训实效性的重要保证。监督不能仅依靠政府、各部门内部的监督,还应引入社会第三方监督,规范留守农民培训过程。一方面,政府要把留守农民的培训纳入相关部门的考核指标,定期开展监督检查、绩效考评;另一方面,要专门聘请社会监督机构对培训经费的投入与支出、培训计划的制订与实施、培训资源管理、培训过程、培训结果等方面进行认定与监督。对在培训过程中表现突出、培训效果较好的部门与个人,要给予表彰鼓励;对培训工作做得不到位的部门,要给予通报批评。

2.严格鉴定考核,强化后续指导。严格培训结果的鉴定与考核是保证留守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实效的重要手段。国外发达国家执行严格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对职业资格证书的发放有着严格的控制。因此,对留守农民人力资本提升的质量,相关部门要进行严格鉴定与考核,只有达到培训标准的农民,才能获得结业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此外,对于留守农民的后续指导工作也不能忽视。可以通过建立农村俱乐部、农业技术推广站、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农业科研院所、农村妇女协会等组织,向留守农民继续提供技术咨询、生产指导、经营管理、信息传播等服务,全面促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留守农民人力资本的提升。

作者:杨燕 单位: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更多企业管理论文详细信息: 留守农民人力资本研究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148421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喀什师范学院吧 河海大学学报

相关论文
相关学术期刊
《标签技术》 《国外金属矿选矿》 《气体分离》 《铁路工程造价管理》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上海轻工业》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 《工程机械文摘》 《气象与减灾研究》 《科技文献信息管理》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