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教师和管理人员对人文教育课程的认知度
2012年10月—12月笔者对某校人文教育相关的教师和辅导员等管理人员进行了随机访谈,了解了他们对人文教育的认知程度。从访谈结果看,教师和一些管理部门人员均认为人文素质教育在教学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65.6%的教师和管理人员认为学生的重视度不足,缺课现象比较普遍;56.2%的教师和管理人员认为缺乏系统的教学指导和规范的教学管理;59.3%的教师和管理人员认为课堂氛围和学生满意度不理想。
二、人文教育的突围路径
(一)健全高校人文教育管理体系
1.健全人文教育学分设置体系为了了解人文教育学分设置情况,笔者对某校人文教育的课程设置进行深入研究,某校不同专业的学生基本上要求在毕业之前跨学科选修课应修满10学分,通识教育选修课应修满12学分。10个学分的跨科学分中,对于人文素质教育领域的学分没有硬性要求,所以往往10个学分中,人文素质教育领域的只有4—5个学分,只有专业学分的10%。可想而知,加大加强人文教育学分设置是必要的。因此,要提升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水平,首先要提高人文素质教育领域所占的学分的比重。2.健全高校人文教育管理评估体系目前,多所高校对于人文素质教育的评估体制还是不够多样。有些课程还是以期末考试成绩来确定,或要求学生随便写一篇课程论文确定成绩。这种考核方式是不能真正考核学生人文素质提升的效果的。因为人文素质的提升不是靠选择题、判断题、问答题的答案就能完成的,人文素质的提升在乎平时的点滴的培养。比如说在人文课程的考核中,平时的考核应该占有比较大的比重,平时的观后感、读后感的形式,平时的课堂讨论的形式以及走上社会参加实践形式等等;应该增加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同学之间可以很清晰地感觉到对方在接受人文素质教育中的收获。
(二)健全高校人文教育管理模式
1.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对学生日常行为的行政管理不能停留在说教上,要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坚持柔性管理理念。在重视规范化的制度管理同时,更应该重视师生和员工的心理需要,重视社会环境给师生、员工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所带来的影响,重视被管理者的适应情况。结合日常管理渗透人文教育点点滴滴。2.从高校实际情况出发,寻求特色管理之路高校都有各自的特色,各高校在专业设置、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文化品位等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各高校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也应有所差异,从高校的实际情况出发,提炼出自身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总的来说,一方面在教学管理方法上应注重科学化、法治化、高效化,对高校人文素质管理功能实施改革创新,培养学生对人文教育课程的兴趣。另一方面打造人文教育课程超一流的师资队伍,引入兄弟院校大师级的教师给学生讲课,站在人文教育的最前沿。
(三)健全高校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机制
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关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6年《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亦称《德洛尔报告》)中提出的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即为“四个学会”:学会做事(learntodo)、学会做人(learntobe)、学会与人相处(learntobewithothers)、学会认知(learntohowtolearn)。从中可以看出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在根本目标殊途同归,如何才能使二者有机融合呢?首先,专业教学中蕴含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鼓励专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结合专业知识内容的学习,把专业课程中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传达给学生。其次,加强对专业老师要对课堂教学创新的考核力度,如老师可以通过学生分组完成任务的方式将专业知识竞赛、读书活动、成果展示展览等增加到课堂学习中,增强学生与他人沟通、协调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健全高校人文教育与校园文化活动有机结合路径
高校应当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学生会和社团组织等学生组织的积极性。开展形式多样各种团学活动,让学生成为各种团学活动中的主角,强化学生责任意识,锻炼学生管理、组织协调、交际交往能力,亲身体验活动中成功与失败,培养和锻炼全面的个人素质,特别是未来走向社会所需的人文素质。鼓励学生参加形式多样的社会上的公益活动,在活动中增长知识,积累经验,让学生成为社会的主人,帮助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公民。
作者:马红星 单位:南京财经大学 会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