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高电视新闻质量的思考 - 历史学论文范文 - 400期刊网专业论文投稿机构

提高电视新闻质量的思考

时间:2017-02-12 04:21:06 来源:论文投稿

摘要:电视新闻是大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文章从电视新闻的特性出发,围绕标题、细节,特别是电视手段的综合运用,阐述了电视新闻必须根据自身特性发挥优势,提高质量,才能更好地满足广大观众的需求。

关键词:电视新闻;标题;细节;电视手段

电视新闻是人们都很熟悉、很喜爱的新闻形式。作为现代化的传播媒介,电视已深深介入当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是人们获取新闻的主要途径之一。无论文化程度高低,年龄大小,各行各业都有电视新闻的忠实观众。这既是电视新闻更快更好地发展的基础,同时也为广大电视新闻工作者提出了一个重要课题:如何做好电视新闻,满足电视观众的需求,更好地吸引电视观众呢?

一、电视新闻的特性

传播符号的多样性,是电视新闻优于其他媒体的重要特征,[1]电视新闻将画面、声音、文字、色彩融为一体,多通道传播信息。这种视听结合、声画并茂的特点,使电视新闻具有很强的可视性、现场感染力。同时,电视的电子传播手段也给观众在获取信息时带来一定的局限性。报纸一到读者手中,读者立即成为报纸新闻的主人,读者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在任何时间、地点,以任何方式阅读这些新闻,并且可以保存起来,以备查找;而电视新闻的观众在接受新闻时处于一种被动状态,一种不自由的地位。

二、发挥电视新闻的优势,提高电视新闻的质量

鉴于电视新闻的特性,在电视新闻报道时,除了应遵循新闻报道的原则外,还必须根据电视新闻的特性扬长避短。笔者认为,应在标题、细节,特别是电视手段的综合应用三方面下好功夫。

(一)标题要有吸引力

新闻标题作为连接新闻与受众的桥梁,对于让群众了解新闻内容,宣传新闻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如前所述,电视新闻的观众在获取新闻时处于一种被动的、不自由的状态,一条新闻如果错了便无从查找。而在家里,人们收看电视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有时边干活、边聊天、边听新闻,不一定仔细观看每一个画面,因而重要的消息也有被错过、忽视的可能。这就需要有一个好的文字标题,一下子抓住观众,通过标题的“向导”作用,让观众全神贯注、目不转睛。像《全面二孩政策公布实施》《黄金多空大战:中国大妈完胜华尔街大鳄》这样的标题简洁明了、直戳人心,是不是很容易抓住观众呢?同样是成就报道,《从追赶到领跑:中国高铁亮出中国创造新名片》《泉水与煤炭的“和谐变奏”》,这样的标题与《某某项工作成就显著》之类的标题相比,哪一个更能吸引观众?答案不言自明。

(二)要注重以细节感染观众

电视新闻是线性新闻,一条接一条,稍纵即逝,过眼不留。人们不能如同翻阅报纸那样,有选择性,可跳跃进行,反复琢磨,仔细观看,直到把新闻事实铭记在心。因此,电视新闻就需要有一两个“亮点”,能够与观众产生情感的碰撞,以打动观众、感染观众,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这个“亮点”就是细节。北京电视台在报道医院的一条新闻中有这样一个镜头,护士摘下工作帽,画面上,她被汗水浸透了、像刚刚洗过一样的一绺头发黏在了头上。解说词说,“这样高强度的工作,这些年轻的女孩子已经习以为常”,看到这样的画面,听着这样的解说,我们很难不被触动。这样的细节要比许多抽象的解说更有感染力,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

(三)要重视电视手段的综合运用

综合运用电视手段是电视新闻有别于其他新闻的一大特色,也是判断一条电视新闻是否优秀的重要因素。电视手段包括画面、解说、同期声像、现场报道、现场采访、字幕、特技及背景资料等各种手段。其中,画面与解说是最基本的东西,处理好画面与解说的关系,是用好电视手段的基础。那么,画面与解说是怎样一种关系呢?有人认为“画面决定解说词”,也有人认为“画面是根据解说词拍摄的”,这两种说法都有些片面。笔者认为,两者应是有机的结合体,谁处于支配地位或从属地位都不恰当。电视新闻应该是视觉和听觉兼而有之的一种综合艺术,离开了画面,电视也就不成电视了。然而,电视节目又必须有声音。只有声音和画面有机结合,和谐统一,才能满足观众对电视新闻“耳闻、目睹”的心理需求。电视画面是对客观世界的客观摄取,具有文字语言无法替代的可信性和说服力。例如,在对利比亚战争的报道中,画面上北约的轰炸机、油罐燃烧的滚滚浓烟、受伤平民悲惨的景象,无辜儿童忧伤恐惧的目光,无不让观众深切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但是,由于电视画面的时空跳跃性很大,画面语言是不连贯的,有时很难让观众理解事件的全貌,所以需要解说词来串接统领这些画面,以达到作品表达内容的明晰性和完整性。仍以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播出的利比亚战争报道为例,如果没有解说词对画面的解说,仅凭画面,观众是很难了解利比亚战争的原因、背景、进程及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的。这里,解说不但起到了串接画面的作用,而且帮助画面表达了难以表述的内容。但是,假如这里仅有解说词而没有一定的画面来铺垫、佐证,解说词阐述得再清楚也难以深入人们的心灵。有时,画面展示的内容用文字来描写,不知要花费多少笔墨,而有了画面,解说词寥寥数语就能一目了然。纵观两者的关系,声音和画面只能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约、互相渗透、互相补充的关系。画面,可以把事物的真实情境客观地直接告诉观众,使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解说,作为画外音,则可以起到画面语言起不到的作用,即阐发一种观点,揭示一个哲理,交代事件背景,诱发观众思索,增强画面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两者处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应该根据作品所表现的内容、样式,寻找画面与文字的最佳结合点。画面与解说是电视新闻最基本的东西,而最能体现电视新闻的现场感,充分发挥电视新闻优势的电视手段是同期声和现场报道。同期声是记者在拍摄现场录下的讲话声和背景声。由于声音来自现场,事件与报道同步,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可信性。例如,《焦点访谈》等栏目就大量运用了同期声。《焦点访谈》播出的央视记者采访山西交警在309国道乱罚款的新闻,记者随运煤车采访,遇到山西省黎城县交警大队一交警拦住车要罚款20元,记者问一句:“这是什么钱?”交警说:“下车我告诉你。”记者说:“你给我写上吧!”交警说:“我给你写的有啊,再来20元。”从这一段对话同期声中,可以看出交警的蛮横和执法的随意性。从开始罚款20元,记者要求写明罚款内容后变成了40元。同期声的运用,真实地表现了当事人的嚣张气焰,也给整个节目增添了一个亮点。这种同期声的运用是解说词远远不能替代的。现场报道是电视新闻记者在新闻事实发生的现场,一边观察、一边述说、现场录像的一种报道形式,它集电视新闻的新闻性、纪实性、现场感为一体,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电视新闻的独家优势。由于记者置身于新闻现场,与新闻事实处于同一时空,记者随时观察,即兴采访,双方的表情、态度,再加上富于现场感的新闻情景、新闻同期声,使观众耳闻之,目睹之,犹如身临其境。在抗洪抢险的系列报道中,中央电视台、福建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就大量采用了现场报道的形式。电视台记者作为新闻事件的现场目击者甚至是参与者,把抗洪救灾这一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救援人员和受灾群众的喜怒哀乐,结合画面和同期声,原原本本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使观众感同身受。这种情感通过电视的传播猛烈地撞击着观众的心灵,最终形成总爆发的情感轰动效应。这种效果是报纸新闻和广播新闻无法比拟的。另外,在电视新闻的后期编辑过程中,字幕、背景资料和特技编辑是重要的电视手段。这几个手段运用得好,对于烘托主题、创造气氛将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如果说电视画面、解说、同期声像、现场报道、现场采访、字幕、背景、特技等诸多电视手段是一个交响乐团里各种不同的乐器的话,那么综合运用电视手段才能奏出一首完美的交响曲。所以,在一条优秀的电视新闻中,仅仅使用这些手段还不够,要把这些手段交织成有机的整体,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电视手段独有的优势。在网络新闻迅速崛起的今天,原本在信息传播中占据主导地位的电视新闻面临着巨大的挑战,[3]电视新闻工作者必须遵循电视新闻自身的规律,充分发挥电视新闻的优势,不断提高新闻采编质量,才能赢得更多的受众。

参考文献:

[1]傅俊卿.几则优秀电视新闻标题赏析[J].电视研究,2002(10):62-63.

[2]郑疾羽.图片新闻标题的特色及其与传播效果的内在联系[J].新闻传播,2013(10):90.

[3]谢明海,岳永军.浅析电视新闻传播中的符号体系[J].知识经济,2009(8):157.

作者:侯桂云 单位:汾阳市广播电视台


更多历史学论文详细信息: 提高电视新闻质量的思考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147659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内燃机学报官网 北京赛车pk10技巧公式

相关论文
相关学术期刊
《自动识别技术与应用》 《内蒙古社会科学》 《销售与市场》 《成人高教学刊》 《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 《四川文学》 《保山学院学报》 《农业机械》 《有色设备》 《黑河学院学报》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