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和平与发展一直是马克思主义想要实现的一种理想状态,也是马克思主义一直以来的思想传统和价值观念。马克思主义一直有自己的一套关于和平思想理念。本文将详细讨论和分析马克思主义中的和平思想。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和平思想;分析
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过程,马克思主义的很多哲学家曾多次讨论和说明过和平问题,提出了很多有着独特见解的主张。和平与发展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自身的深刻性和科学性。
一、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和平的概念与特征
目前,中国的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得以体现和发展的主要思想成就,然而在我国很多地方对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研究还不够深刻,很多西方国家的学者反而提出了很多独特的理论。因此,我们要对马克思主义思想中的和平思想进行分析和理解,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借鉴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的独特理论。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和平,在很多人的观念中,和平就是非战争状态。然而,这是不全面的。和平不仅仅是非战争状态,更重要的是非敌对、非暴力,在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包括工业、商业、文化、教育等都相互友好,互不敌对。否则,就会出现冷战、文化暴力、文化入侵等各种隐性的非和平。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中,有相关学者将和平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消极和平,就是在目前的这种状态下,不发生战争,不发生暴力,国家质检敌对行动终止,军事预算降低,这种和平只是为了维持事物的原样,并不想做出改变,即使这些改变是有利的。第二是结构性和平,结构性和平并不是仅仅只是国家间暴力活动的停止,不仅仅是没有战争,而是一种国家结构的和平,在这种结构中,剥削性的社会结构得以被消除,社会暴力很少,并且十分不明显,仅仅只有小的摩擦或暴力。结构性和平指的是一种社会合理结构的实现,是人们想要的一种社会状态,不管战争有没有发生,也不管战争是否即将到来,人们始终想要实现一个无压迫、无剥削的社会状态,推动和平建设。因此,在很大程度上,结构和平有着比消极和平更为远大的目标,因为它意味着一种新的社会的建立,而不仅仅是没有战争。
二、对马克思主义和平思想的认识
(一)对和平的历史唯物观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的和平思想从历史唯物观为出发点,它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深刻分析指出,历史上的各种暴力行为,包括战争在内,其本质都是不同阶级之间的冲突,是一种阶级为了推翻另一阶级,建立自己统治地位的产物,阶级斗争不是本来就有的,而是随着人类的发展而产生的。战争只是阶级斗争的一种比较激烈的表现形式,有互相压迫和不平等的阶级存在,就必然有斗争,有斗争就很可能会有暴力。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社会私有制的存在必将会导致有私有制引发的社会不平等关系,这种关系就会导致阶级的产生,要想消灭战争,实现和平的状态,就必须消灭由私有制和私有制导致的不平等的社会关系产生的不平等状态。消灭了私有制和不平等的社会关系,自然也就消除了阶级的存在,自然也就不会有斗争的产生,也就没有了战争,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和平。
(二)利用辩证法来正确看待和平问题
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经常运用的一个方法,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对和平问题的看待是,矛盾无处不在,战争与和平是辩证而又统一的,由于利益主体的不同,可以将利益分为个体利益和共同利益,各个利益之间必然是有冲突又有合作,公共利益即各个个人利益之间的冲突与调整,限制其冲突与对立,发扬其依赖与合作。当不同利益之间协调的足够好时,其斗争和冲突并不激烈,利益格局保持稳定,社会就处于和平状态。当利益群体之间的冲突和斗争比较激烈,各利益主体之间否定其合作与依赖,整体的利益格局就处于激烈的变动之中,阶级斗争就会日益激烈,最终必将导致战争的爆发。这种社会内在的冲突性和合作性正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体现。
三、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和平的理想状态
目前,战争在人类社会中还时有发生,战争与和平仍相互交替的进行着,真正的和平一直是人类社会梦想达到的一种状态,很多思想巨著都对其都有着自己的理解和看法。马克思主义和平思想从阶级性这一独特视角,分析和阐述了自己对和平者以理想状态的看法。
(一)战争与和平是阶级斗争的不同方式
马克思主义认为,战争与和平都是阶级斗争的方式,只是形式不一样,都能到达一定的效果。阶级斗争不一定要采取暴力的形式,完全可以采取较为温和的方式来进行,即和平的方式。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战争与和平并不是毫无联系的,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完全可以相互转化。
(二)战争是不稳定的,和平才是稳定的社会状态
马克思主义认为,战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战争受很多原因的影响,它不会一直存在,它只是暂时的,战争到最后必将带来相对的和平。而进一步随着社会的发展,战争也会慢慢消失,终将退出历史舞台,战争只是私有制发展的产物,当社会不断发展,私有制逐渐消失,各种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不断消失,战争也将消失。
结语
如今,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加深,各国之间的斗争界线也不断随之模糊,不同国家和经济体之间的合作沟通进一步加强,和平问题也在国际上不断进行演变与发展,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主义和平思想也应当与时俱进,根据实际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来进一步进行补充和发展,从而进一步被人们所接受,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冷树青,汤瑶.从“共同胜利论”到“独立建设论”———论马克思主义和平发展思想的理论创新[J].理论导刊,2014,06.
[2]王昌英.试论马克思主义时代观视域中的中国和平发展道路[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
[3]崔国军.马克思主义和平思想之我见[J].才智,2014,14.
作者:张永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