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非会计学专业《财务报表分析》课程教学现状
1.1学生的财务知识基础普遍薄弱
在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财务报表分析》一般是《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等核心课程的后续课程。然而绝大部分经管类非会计学专业本科学生的财务知识基础普遍较差,在他们学习《财务报表分析》课程以前,大多数学生只接触过《会计学原理》和《财务管理》课程,没有相关财务专业课程的铺垫。以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为例,自2011年起,经济学院在经济学、金融学和金融工程三个专业中同时开设《财务报表分析》课程。根据课题组开展的问卷统计显示,经济学院三个专业选修了《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学生中,高达91%的学生仅仅只参与过《会计学原理》课程的学习,而对其他相关财务课程没有任何了解;5%的学生学习过《基础会计》和《财务管理》课程,仅有4%左右的学生因为辅修双学位而参与了《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和《财务管理》等课程的系统学习。由此可见,非会计学专业学生的财务知识基础非常薄弱,这就给《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学习和教学带来了很大困难。
1.2课程学时短、财务知识有限
经管类非会计学专业开设的《财务报表分析》课程,往往将其定位为专业选修课,因此也就人为地缩短了课程教学的课时数,学生所学到的财务知识极为有限。以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为例,2011—2014年,经济学、金融学和金融工程每个专业《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总计学时数均为54学时(周课时3节课,共计18周),到2013年新修订教学大纲时,该课程的总学时数进一步被缩减到48个学时(周课时3节课,共计16周)。按照教学大纲的安排,54个学时要上完所有的内容已非常紧张,缩减后的48个学时只能让教师快马加鞭地讲解基本内容,而不能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重点延伸和补充,学生也是一味地被动赶课,从而大大影响了教学效果,难以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1.3教材设计不适合教学对象
目前市面上有关《财务报表分析》的教材很多,但大多数教材是针对财会专业学生编制的,内容体系又各不相同,而针对经管类非会计学专业学生的《财务报表分析》教材却几乎为空白。因此,开设《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非会计学专业院校在选择教材时不得不偏向一些相对比较容易的专业教材,删去专业教材中某些较难的章节,增加一些补充练习,便改装成非会计学专业的教材。这类按照会计专业《财务报表分析》教材框架进行改编的教材适用性较差,且大部分偏向于理论研究,忽略实训内容的学习,因而无法满足非会计学专业教学的实际需求,自然也较难达到教育部提出的“以能力为本位,以实用为目的”的要求。
1.4师资队伍欠缺影响教学质量
《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专业性较强,授课要求较高。不仅需要授课教师熟悉会计、财务管理、税务、财经法规和财务报表等内容,而且要求教师有较丰富的学识、相关经历和经验,这样在教学中才能融会贯通,教给学生更多知识,保证学生的课堂教学效果。然而,绝大多数经管类非会计专业都普遍缺乏能够胜任《财务报表分析》讲授的专业教师,师资力量严重匮乏。大部分授课老师是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等专业的授课老师,可能学习过《基础会计》、《财务管理》和《税法》等财务知识,但由于不是财会专业出身,财务知识不够全面系统,往往缺乏相关工作经验,这就会导致授课过程中重理论讲解而轻实际操作的教授,从而影响教学质量。
1.5教学方式单一枯燥
目前《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授课方式仍然主要采取传统的课堂讲授型教学模式,较少采取案例教学、体验式教学、交互式教学和项目教学等多种新兴教学模式。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授知识型的传统教学方法,使学生偏重死记硬背,照本宣科。同时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也偏重于教授理论知识而忽视知识的应用和操作。在这种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始终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和权威,占主导地位,是知识的灌输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教学中处于被动地位,实际应用能力较差。
2非会计学专业《财务报表分析》课程设计与实践
2.1合理定位教学目标
《财务报表分析》课程自2011年春在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开设以来,一直是经济学、金融学和金融工程三个专业的选修课。由于这些专业学生的财务基础知识比较匮乏,缺乏进行深入财务报表分析的专业知识,加上将来工作中也不一定需要进行财务报表分析,因此在教学目标上不能定位过高。针对实际情况,课题组将《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如下:①掌握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理论;②掌握三张主表的基本分析方法和技术;③能够利用基本的财务比率指标对企业进行能力分析;④能够通过各种渠道查询收集企业的财务报告及相关资料,能够通过各种媒介收集财务报表分析的典型案例;⑤能够撰写完整的财务分析报告。根据教学目标定位,在2013年新修订的教学大纲中,新增了实验课,突出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2.2科学安排教学内容
针对不同的学生层次和教授对象,教师应选用不同的教材体系。对于非会计专业的学生,《财务报表分析》讲授的内容可以只包括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三张主要报表的分析、基本财务比率分析和综合财务分析这几部分内容。而对于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分析、报表附注分析、经济增加值、平衡计分卡以及一些专题性内容则可以省略不讲。具体而言,在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方面,主要讲解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比较分析、比率分析及趋势分析三种方法。针对报表内容,则主要讲解三张主表的质量分析、结构分析和趋势分析。基本财务比率分析方面,主要讲授如何利用基本的财务比率指标对企业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进行分析和评价。
2.3采取多种教学方法
笔者自2011年担任经济学院《财务报表分析》任课教师以来,一直在努力践行多种教学模式并用的教学方法。基本做法如下:①充分运用案例教学。在授课过程中,尽量引入一些相对容易理解的案例,结合案例对知识点展开讲解,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到资产负债表存货项目的分析时,就引入了“康佳集团”1998—2000年的年报案例,结合案例向学生讲解存货的质量分析方法,取得了很好的课堂效果。②引入项目教学法。每个学期的第一节课,就会把本学期的项目教学任务布置下去,鼓励学生边学边收集资料,边学习边实践,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教学模式。要求全班学生按自愿原则组成学习小组,一般12~15人一组,根据班级总人数分成8~10个小组。每个小组内部又可以自由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的具体项目是选取一家上市公司近几年的年度报告,根据教学进度完成教学目标内容,并撰写分析报告。③情景体验式教学。针对教学内容和特点,本人尝试设置一些能激起学生内心情感和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设身处地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4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多数非会计学专业《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考核方式主要还是以统一命题考试为主。有些院校虽然增加了学生的实训内容,但实训内容在期末成绩总评中所占比重偏低,不能突出对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考核。为了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引导学生的学习行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课题组在2012—2014年的教学中改革了学生的考核方式,构建了“平时成绩考核+项目分析考核+期终成绩考核”的考核评价体系。首先调整了平时成绩、期中成绩和期末成绩的比重,平时成绩由原来的10%提高到15%,期中成绩由原来的20%提高到25%,期末卷面成绩由原来的70%降低到60%。在平时成绩的组成中,既包括课题出勤率,也包括作业成绩和课堂参与讨论的表现。期中成绩主要体现在项目的完成情况,既有对各个小组成员的个别打分,也有对小组的综合评价,既要考察学生完成书面财务分析报告的质量,也要考察学生完成项目后进行课堂汇报的表现。通过改革考核方式,学生普遍对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也有了很大提高,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姜霞 单位:中南民族大学
[asp.net电子商务网站论文]ASP.NET在电子商务网站中的
建筑设备论文2017-02-05 16:3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