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轴索损伤实验装置的可行性 - 历史学论文范文 - 400期刊网专业论文投稿机构

轴索损伤实验装置的可行性

时间:2017-02-10 14:38:24 来源:论文投稿

损伤Ⅰ组动物致伤过程增加限位装置,撞击后产生瞬间反方向减速运动,而损伤Ⅱ组无限位装置,瞬间逆时针旋转90°后以钟摆式振荡后迅速停止,比较两种致伤过程的差异性。致伤后,观察伤后行为状态,并于相应时相点处死、取材、病检。对照组除未进行旋转致伤外其余与损伤组同。实验动物在预设时相点行腹腔麻醉后开胸,用4%多聚甲醛经心脏灌注固定后,开颅取脑,同液冷藏固定7d后,大脑沿冠状面作4个切面,脑干、小脑沿矢状中线作2个切面取材,石蜡包埋,制作5μm厚切片备检。组织切片分别进行HE染色、Gless-Marsland氏改良银浸染色法和β-APP免疫组化染色。免疫组化采用SP法,一抗为β-APP(Clone4E12,CodeNO.M066-3,MBL,Japan)、稀释度1∶400,二抗为MaxVisionTM试剂盒(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公司供),结果用DAB显色。

1伤后行为观察

损伤Ⅰ组动物伤后出现不同程度的昏迷伴四肢强直、呼吸深大转浅快,持续时间在10min~30min,其中4只动物出现大小便失禁,清醒后活动能力下降,对强疼痛刺激反应弱,无主动觅食行为。损伤Ⅱ组动物伤后出现短暂昏迷,持续1min~2min,早期呼吸节律加快,后生命体征、活动能力及饮食状况均未见明显异常。正常组动物从装置卸下后无异常改变。

2病理变化

肉眼改变:对照组和损伤Ⅱ组大脑肉眼未见明显异常。损伤Ⅰ组脑组织出现不同程度肿胀,脑回增宽、脑沟变浅,大脑切面偶见点灶状出血。HE染色:正常对照组HE染色下未见异常改变。损伤Ⅱ组见部分神经元及血管周围间隙增宽等轻度水肿改变外,未见损伤出血。损伤Ⅰ组在大脑皮质下、胼胝体、第三脑室旁见小灶性出血,部分出血灶周围见少量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伤后存活24组在胼胝体见少量类圆形、均质粉染小体,既轴索收缩球•26•(Axonalreactionball,ARB),内囊区域亦可见大量ARB聚集呈花簇群样(见图2、图3)。银染:正常对照组白质内神经轴索排列整齐。损伤Ⅱ组局部神经轴索轻度肿胀、部分呈波浪样改变。损伤Ⅰ组伤后局部神经纤维断裂、肿胀,或呈波浪样改变,HE染色可见大量ARB的区域内神经轴索灶片状碎裂崩解、缺染(见图4)。β-APP染色:对照组和损伤Ⅱ组部分神经元胞浆内见少量棕色颗粒沉积外,白质内未见异常。损伤Ⅰ组在伤后6小时在大脑皮质下、胼胝体及内囊周围见大量类圆形、梭形及条梭状棕色颗粒物沉积(见图5~图7)。

3讨论

Adams等[8]于1982年提出DAI这一病理学名词,认为脑内灰质与白质的质量密度不同,因此它们运动时产生的加速度及惯性也不同,又由于脑组织的不易屈性,以致突然的加、减速运动可使灰白质之间产生相对位移,形成一种剪切样力,造成脑损伤。基于上述的生物力学机理,本研究在前人模型研究的基础上,创新性地设计出瞬时旋转加-减速致伤装置。通过损伤Ⅰ组和Ⅱ组对照性研究发现,损伤Ⅰ组的动物在临床表现和病理特征上均成功复制出DAI动物模型,而损伤Ⅱ组在临床表现上呈现有轻度脑震荡表现,但病理特征尚未达到DAI的诊断标准。究其原因主要是损伤Ⅰ组动物致伤过程中增设了限位装置,使兔脑在冠状位瞬间旋转90°过程中,脑组织各部位获得较大加速度,后限位杆撞击致脑组织各部位瞬间获得巨大的反方向减加速度。恰恰是因为瞬时反方向减速运动,使得脑组织各部位获得巨大惯性负荷,脑内灰白质相互位移,产生剪切力致神经轴索及小血管破裂损伤。损伤Ⅱ组动物致伤过程与Gen-narelli及贺晓生等人[5-6]的模型基本一致,兔脑在冠状位瞬间旋转90°,后以钟摆式振荡停止,虽然也经历了反向减速过程,但瞬时作用时间延长,反向减加速度降低,不易造成神经轴索和小血管的损伤。因此,在相同旋转角度和角加速度的情况下,瞬时作用时间的长短是模型复制成功与否的关键点。而本研究增设的限位装置,可大大缩短瞬时作用时间,使模型复制更加稳定、可靠。同时本装置可通过调整U形头夹的宽度和更换不同规格的扭矩弹簧,适用于鼠、兔、猫、猴等大、中、小型动物的模型建立,因此具有使用范围广、操作简单、重复性好等特点,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何光龙 孙溢 赵艳 单位: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 福建福州市公安局刑侦支队 市经济技术开放区公安分局


更多历史学论文详细信息: 轴索损伤实验装置的可行性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140965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中文自修网 宫崎骏

相关论文
相关学术期刊
《工程机械文摘》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 《气体分离》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科技文献信息管理》 《国外金属矿选矿》 《气象与减灾研究》 《铁路工程造价管理》 《标签技术》 《上海轻工业》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