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墨家“非命观”
在墨子提出的“非命观”和孔子的“有命观”是截然想法的两种观点。在孔子看来“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论语.颜渊》,在《论语.尧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可见在孔子看来,人的一生命运都是定数,一切都是一种命中注定的。“有命论”的影响至今也没有消失,当人们缺少把握自己命运的力量时,比如尽到努力却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而预想不到的结果出现时,特别是在遭受意外挫折或者灾难时,人们往往就会发出对于命运的嗟叹,从而有意识无意识地相信命运。这种消极的处事态度往往会导向一种消极的行为。
二、生命教育的真义和现状问题
(一)生命教育真义
生命教育,顾名思义,就是关于生命的教育。生命教育作为中学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一门正式课程,它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价值取向上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以及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树立上都会有深刻的影响。所以,生命教育不光光只是关注人的生命,更应该将生命外延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联系的,所以一切有生命的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
(二)生命教育现状和问题
现如今在意识到生命课程必要性的同时,学校课程还没有成熟到可以接纳一门新兴的课程。所以在生命课程的设置上多采用,其他课程融合穿插讲授生命课程的内容。不得不说这种想要一箭双雕的办法,只能说开设了生命课程也相当于没有开设所谓的生命课程。每一门课程的开设都有其自身的学习目的,如果学校只是将生命课程的内容融入到其他课程里面,那么既不现实同时也会降低生命课程的教学质量。
三、墨家“兼爱”思想和“非命观”对生命教育的启示
(一)生命教育应该包括“兼爱”的思想
2013年4月上海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研究生黄洋遭他人投毒后死亡的案件,最终经警方确认是室友林森浩所投。并且最终林森浩被判处死刑。造成这样惨剧的原因也仅仅是因为两人平日有些不和。高等学府的高等型知识人才,为什么会走上这样一条令人惋惜的道路?原因在于学校教育缺乏生命教育,也是造成悲剧不断上演的很重要的原因。
(二)生命教育应该强调“非命观”
在中学和高等教育自杀的背后,有些是不满现世的痛苦,选择将希望寄托在下一辈的轮回。在面对生活的打击和磨难,在社会中找不到存在感的时候,或者自身付出努力并没有回报,心灰意冷的时候,很多人选择去来世寻找安慰。这些种种的的动机只是逃避的借口和理由。反观我国生命教育,生命教育可以说成为一种“生”的教育,学校教育一是只看重一种“生”的教育,二是学校教育在开设生命教育这门新兴课程的时候,缺乏经验,往往把生命教育由其他人文性很强的课程来替代。生命教育本义除了是一切生命的教育,还是要让学生敬畏生命、尊重生命。怎样让学生敬畏生命、尊重生命?我以为,如果让学生只知“生”而不能很好的树立“死亡观”,不能系统的看待生命教育,学生是很难有一种敬畏生命和尊重生命的意识。墨子主张“非命观”,这是一种唯物主义思想,并且在现如今仍然彰显着智慧的光芒。墨子认为“非命”,就是人生在世,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并不是由命掌控我们的未来。这是一种积极的处世态度,并且是一种“强者”的哲学。“非命观”能很好的看待“生”与“死”的关系,“生”则不能听天由命,不能消极处世,“死”要“死得其所,死的有价值”。而现在学生,没有一种正确的“死亡观”,想当然的就结束自己的生命,在死亡的时候没有思考其死亡的价值意义,只是单纯的想要结束生活给予的压力、学业给予的痛苦、家长老师给予的压抑轻易选择死亡。
作者: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