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社会进步的动力
在马克思来看,社会的内在矛盾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来源。社会进步的动力系统来自于社会进步的矛盾及其所决定的阶级斗争、社会革命以及社会改革,这些因素共同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变化。1.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人类社会的进步最终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力发展时,会影响到生产关系的性质与变化,从而使作为生产关系的经济基础发生变化,最终对上层建筑起决定作用。贯穿在社会进步过程始终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相互联系和制约的,其对社会进步过程的性质和趋势产生重要影响,这一对社会基本矛盾对社会历史的发展起根本的推动作用。2.社会主义社会进步的直接动力。改革作为社会主义社会进步的直接动力,对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革命和改革都是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规律作用的结果,但革命是使旧的社会制度被新的社会制度所取代,而改革是基于一种社会基本制度之上的对旧的社会体制的变革,以此来实现社会的自我调整与完善。可以说,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以及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3.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科学技术作为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对社会历史的发展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科学是揭示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活动及其所形成的理论成果,技术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形成的改造世界的方法和手段。科学和技术的辩证统一关系体现为:科学是技术的依据,技术是科学的应用,二者是一个整体。在科学活动与技术活动日益融合的今天,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生产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因而对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二、马克思主义进步观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历程
马克思主义最显著的理论品质就是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进步观也在不断变化发展着。改革开放至今已有三十多年,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进步观为指导,将马克思主义进步观与当代中国发展实际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进步观得到了继承与发展,对我国社会进步问题进行了不懈地探索,推动了我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历程。
(一)邓小平理论中的社会进步思想。邓小平关于社会进步的思想产生于上世纪70年代。他的进步观全面而高效,在其进步观的指导下,我国的综合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对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1.社会进步的前提:认清社会主义本质。邓小平曾指出,“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他所说的“这个问题”其实就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问题,这也是他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经常提出和思考的问题。想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就要基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之上,看清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进行了总结和概括,他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在认真总结国内外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尤其是在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之上,创造性地提出的。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进步观。社会主义本质这一科学论断从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终极力量——“生产力”出发,将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规定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因此,我们必须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中来全面准确地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在根本任务与发展目标的辩证统一中,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2.社会进步的动力:改革。邓小平继承与发展了马克思、毛泽东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在肯定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观点基础上,指出:“这些基本矛盾,并不就完全解决了问题,还需要就此作深入的具体的研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积极指引下,锐意改革,共同努力,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与发展。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的最重要的成果,改革每发展一步,都会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前发展,都会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正是由于改革的无穷力量,才使社会主义在中国能够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发展态势,能够得到稳定长久的发展。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社会进步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出发而创立的。江泽民指出:“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科学论断,很好地阐释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要发展”、“怎样发展”、“如何评价发展”等问题,对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建设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影响。江泽民基于我国新时期发展的客观实际,依据党的基本路线中关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要求,提出了一系列发展思路,例如: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等等。在政治制度建设方面,他明确提出了政治文明的概念。此外,他还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作为我国的治国方针,这些可以看出我国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同时也确保了国家的长治久安。
(三)科学发展观中的社会进步思想。胡锦涛总书记在总结我国社会进步的实践和国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之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科学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进步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继承与发展。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经济社会进步的重要指导方针,继承并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进步观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2008年,习近平在中央党校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阐述了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一是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立场、观点、方法,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就是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发展规律、运用发展规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结构由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等内在地构成了一个体系。三是科学发展观是立足于我国实践发展、借鉴国外发展经验,以及适应新的发展要求而提出来的。”总之,科学发展观是党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步与发展问题的最新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社会进步思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是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的主题,这与十七大报告中“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表述相区别。虽然“建设”与“建成”仅有一字之差,但是却深刻反映出了我国社会的发展变化。“建设”是过程,“建成”是结果。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在全国人民的齐心协力和艰苦努力下,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已指日可待。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可以看出党对中国社会未来发展的不同寻常的历史定位,这不仅是党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更是对全世界的郑重昭告。但我们也要深刻意识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如期完成不仅是个口号,更是个艰巨的任务。因此,我们“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三、马克思主义进步观的当代价值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在马克思主义进步观的指导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党的理论建设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即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该体系的指导下,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诸多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与发展。但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口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同时在发展中仍然存在不均衡、不可持续等现象。因此,必须要以马克思主义进步观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和谐社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发展,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一)用科学标准评价中国社会的进步。由于社会进步的问题较复杂,所以其评价尺度具有多样性。马克思主义进步观在考察和评价人类社会的进步时,采用的评价尺度主要有:生产力的发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相协调三个尺度。首先,社会进步问题最根本的衡量标准就是生产力的进步与发展;其次,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评价尺度是因为,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社会进步最根本的目标就是人的进步;最后,将人与自然关系相协调作为评价尺度是因为,人与自然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可见,马克思关于社会进步的评价尺度是有科学依据的。因此,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中,我们必须用马克思主义进步观所提供的科学标准和尺度来评价中国的社会进步。
(二)正确处理社会矛盾与社会冲突。现阶段,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重大时期和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时有发生。马克思通过唯物辩证法找到了人类社会运动的基本规律,从而发现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源和动力源于社会矛盾的存在。所以,在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面前,我们只有将其控制在一定的程度和范围之内,正确处理社会矛盾与冲突,才能维护社会的持久稳定与和谐,从而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因此,我们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进步观这一科学的社会进步理论来正确看待和处理当前社会存在的各种矛盾和冲突,化矛盾和冲突为社会进步的动力。
(三)积极推进各个领域的改革和制度创新。社会主义制度只有通过改革这一手段才能使自身得到不断完善。三十多年来,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使得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诸多领域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伟大胜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社会主义改革理论。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改革永无止境,旧的社会问题的解决总是伴随着新的社会矛盾的出现。因此,只有不断地推进各个领域的改革和制度创新,才能够化解当前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困惑和新矛盾,从而谋求中国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我认为,社会主义国家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坚持正确的理论指导。三十多年来,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伟大成功,一方面是由于我们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另一方面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以当代中国实践情况和时代发展为依据,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焕发出勃勃生机。因此,我们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结合,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理论,从而真正为我国的改革开放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第二,要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我们必须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同时坚持改革开放。而要真正保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就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决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和改旗易帜的邪路。必须把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相结合,使人民创造历史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始终坚持执政为民、紧紧依靠人民、切实造福人民。第三,要选择正确的改革方式和步骤。对于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将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上层建筑的改革相结合,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制度保证和法制保障。对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必须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全民族素质的提高相结合,推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此外,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既要坚持独立自主,又要置身于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之中,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为人类的和平事业作出贡献。第四,要妥善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改革的最终目的,使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以提高。在这个过程中,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因此,既要统筹兼顾,协调好改革过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同时又要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从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历程和取得的伟大成就可以看出,实践是永无止境的,探索和创新也永不停歇。只有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真正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才能够取得成功。
作者:欧阳佳子 单位:北京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