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原民族文化论文 - 社科历史论文范文 - 400期刊网专业论文投稿机构

草原民族文化论文

时间:2017-02-09 08:09:26 来源:论文投稿

草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内蒙古草原文化,在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都以其富有历史意义的内涵和精神特质,为自治区民族进步和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不断提供新的滋养,成为其繁荣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内在因素。草原文化品牌能够概括和代表内蒙古文化的总体形象,它是凝聚内蒙古地域文化特色和世代在内蒙古生息繁衍的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是内蒙古文化的品牌。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以来,特别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党和国家大力扶持少数民族经济文化事业发展,制定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实行改革开放,尊重、关怀少数民族,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从财力、物力和人力上给予支持,积极推动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全区各族人民传承并发展本民族的优秀文化,草原民族文化事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文化产业已成为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蒙古草原文化走出一条事业与产业并举,特色与品牌双赢的发展之路,文化精品和品牌享誉全国享誉世界。由草原文化托起的草原品牌,是内蒙古的财富和骄傲,其巨大价值绝不局限于内蒙古,而是依托深厚的草原文化底蕴走向了全国、走向了世界。如今,在人们崇尚生态文明、绿色文明,重视提高生活质量的社会潮流的趋动下,以无污染、纯天然绿色产品闻名的内蒙古草原文化品牌大受欢迎。更引人注目的是草原文化作为产业发展的前景更为广阔。内蒙古草原文化节是内蒙古草原文化走向全中国、走向世界的华彩名片。草原文化节旨在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打造内蒙古草原文化品牌,积极推进民族文化大区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

草原文化节呈现文化之脉。内蒙古相继发现的大量考古遗迹和史料证明,中华民族许许多多文化传承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草原深处。大草原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活动的大舞台,历史上先后有10多个少数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特色鲜明的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等,共同构筑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在内蒙古历史上,游牧文明与农业文明交汇融合,在不同地域形成了红山文化、大窑文化、河套文化等诸多昭示中华文明起源的文明结晶,被誉为“中华文明曙光升起的地方”。有些文化遗产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如中华第一龙(红山文化碧玉龙)、草原第一都(辽上京、中京遗址)、阴山岩画和贺兰山岩画等。草原文化已寓于草原地区文化旅游业、文艺演出业、文化娱乐业、新闻出版业、广播影视业、文博会展业、餐饮服务业等文化产业之中,截止2012年,全区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220.7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39%;全区共有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4495家,其中,经营性文化企业法人单位有2943家,占全部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的65.5%。2012年,内蒙古文化服务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达13.8万人。文化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成为草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新的亮点,提升了全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激发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的积极性,推动了建设民族团结、和谐社会的自觉性。

草原文化节表现草原之美。内蒙古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草原文化底蕴深厚,民族特色浓郁,素有“歌的海洋、舞的故乡”的美称。内蒙古各少数民族有着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舞蹈、曲艺、文艺作品、绘画、雕刻、民间工艺、体育、饮食、服饰和极具民族特色的民族习俗。目前,内蒙古各盟市设立了自己的文化节日,如内蒙古草原文化节、昭君文化节以及包头市、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阿拉善盟等盟市每年的鹿城文化节、成吉思汗文化节、赛马节、胡杨节、河套文化节、萨拉乌苏文化节、巴林石节,各地的那达慕大会等,以各自地区民族风俗风情为切入点,将资源优势变为产品优势,纷纷打出自己的特色文化品牌,各个民族和地区的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尊重,成为内蒙古最和谐的音符,文化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举办那达慕、马头琴、蒙古长调、安代舞等文化节庆活动,展示着草原文化的绚丽多姿,万种风情。

草原文化节展现艺术之花。近年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自治区艺术创作和演出日益繁荣,艺术作品在国际及国内各类比赛中频频获奖,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文化产业发展步伐加快。2013年,年末全区有艺术事业机构140个,从业人员6430人;艺术表演团体107个,其中乌兰牧骑74个。现拥有文化馆103座,公共图书馆114座,博物馆67座,档案馆146座,已开放各类档案238万卷。2013年,全区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8.3%,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7.6%,分别比1984年提高14.3个百分点和35.6个百分点。2013年,全区有线电视用户317.95万户;全年生产故事影片5部,蒙语译制片85部。自治区和盟市两级全年出版报纸27033万份,其中蒙文版1344万份;出版各类期刊2939万册,其中蒙文版438万册;出版图书5849万册,其中蒙文版1177万册。2013年,全区有文物保护管理机构89个,从业人数635人,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9处,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19处,有一级文物2251件。内蒙古还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文化人才,创造了一大批富有民族特色的歌舞、音乐、影视作品等文化精品,文化品牌的影响不断提高。近年来,我区各艺术门类共有112个剧节目在国内外一些重大艺术活动和比赛中获奖255项,连续4届夺得国家“文华新剧目奖”,连续5届夺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和“五个一工程奖”获奖名次居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首,在全国处于较领先地位。一些文化精品不仅在国内享有盛誉,在国际上也有较大影响,无伴奏合唱在国际合唱比赛中多次获奖,震撼了国际乐坛;千人马头琴齐奏参加国际性演出,创造了吉尼斯世界记录;蒙古族呼麦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蒙古族长调民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元上都遗址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如今,全区上下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内蒙古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全力把内蒙古打造成为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科学发展的内蒙古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姿态给世界创造着一个个惊奇,凝聚着内蒙古各种人民精神的草原文化,也正在以她独有的魅力感动着世界。

作者:包金花 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


更多社科历史论文详细信息: 草原民族文化论文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135444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内蒙古包头医学院 海尔供应链

相关论文
相关学术期刊
《湖南包装》 《中国造纸》 《黄金时代》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江西电力》 《广东茶业》 《工业卫生与职业病》 《科学发展》 《四川地质学报》 《中国心血管杂志》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