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产业生产率变迁研究 - 综合经济论文范文 - 400期刊网专业论文投稿机构

文化产业生产率变迁研究

时间:2017-02-08 20:31:47 来源:论文投稿

1评价指标

根据文化产业特点、数据可得性及已有文献,本文选择的投入指标为各地区文化部门和文化产业单位年末固定资产原值、各地区文化部门和文化产业单位职工工资总额,产出指标为各地区文化产业总产出和各地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具体投入产出指标的含义如表1所示。

2模型构建

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最早由Malmquist[11]提出,后经Caveset.al[12,13]、Fareetal[14,15]、SimarandWilson[16]等学者的逐步完善,已发展成为测算生产率变动的重要手段。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是在Malmquist方法的基础上得到的,采用两个不同时期距离函数的比值定义生产率变动。在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中,距离函数的求解是基于数据包络分析(DEA)的线性规划模型完成的。其中EC代表相对技术效率变化,即t期到t+1期各决策单元对最佳生产前沿面的追赶程度,主要反映决策单元在生产经营方面的改善状况,例如内部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等;TC代表技术进步,即生产前沿面从t期到t+1期的移动,主要反映技术进步对生产率的影响,例如行业技术创新水平的提高等。上式成立的前提条件是规模报酬不变,当规模报酬可变的情况下,技术效率变动可以进一步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变动和规模效率变动。相比于其他研究方法,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具有以下优点:(1)方法中不包含难以公开获取的价格信息,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2)既可用于截面数据比较,又可用于各决策单元跨期比较,较之仅适合截面数据分析的DEA方法更为实用;(3)采用该方法可以将全要素生产率分解为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其中技术效率又可以再分解为为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这样一来就能够更全面的分析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原因。

3实证研究

3.1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本文的实证研究主要分两部分进行。首先,采用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测算我国内地文化产业年度生产率指数及其分解,主要分析文化产业生产率变迁及其原因。其次,测算各省市生产率指数及其分解,主要分析生产率区域差异及其原因。数据来源为2000-2010年《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

3.2实证结果

3.2.1我国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迁规律

表2列出了我国内地文化产业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及其分解的具体数据。从时间维度上来看,这些数据体现出如下特点和规律:(1)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波动较大。1999-2009年期间,我国内地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增加了20%。就各年份而言,最高值为1.396(2001年),最低值为-0.474(2008年)。2001年之后的数年里全要素生产率均维持在1.3之下,直到2009年才重新开始快速增长。我们认为,这种变化与期间出台的文化产业政策有着密切关联。2000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首次提出“文化产业”这一概念,文化产业开始受到广泛重视。2001年,文化部下发《文化产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确立了“十五”期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方针、主要目标和任务,各项有利政策的出台极大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2009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该规划标志着文化产业正式成为国家战略性产业,国家也陆续出台了具体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我国文化产业开始强势复苏。需指出的是,在2005-2009年期间我国内地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于2005年和2008年两度出现急剧下滑。除却政策因素影响,2005年的下滑主要与前期的大规模公共拨款和文化经济短期过热有关,而2008年的下滑则主要受到了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2)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增长趋势相反。全样本期间,技术进步的增长率呈整体下降趋势,而技术效率的增长率则呈整体上升趋势。1999-2004年期间,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57.84%,其分解指标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的平均增长率则分别为4.44%和71.1%,表明这期间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依赖技术进步拉动。虽然我国自2000年起就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文化产业的规划和政策,但文化产业体制改革相对滞后,2003年起才开始推行相关的试点工作。体制问题应该是造成1999-2004年期间技术效率偏低的主要原因。2005-2009年期间,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10.2%,而同期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的平均增长率分别达到了28.18%和48.3%,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的提升开始起到同等重要的作用。这一情况表明,前期的文化产业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开始初显成效,我国文化产业的技术效率不断提高。(3)纯技术效率的地位开始凸显。从表2中可以看出,在将技术效率进一步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后,两个分解指标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1999-2004年期间,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42%和6.08%。2005-2009年期间,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7.16%和1.62%。这一结果表明,2004年之前技术效率主要由规模效率主导,文化产业的发展对投资的依赖性很强;2004年之后纯技术效率在技术效率中的贡献开始凸显,说明体制改革开始促进文化企业从加强管理等方面来提升纯技术效率。

3.2.2我国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省际异质性分析

表3列出了我国文化产业各省市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及其分解。限于篇幅,本文在表3中仅列出了相关指标的年平均值,但从中仍可就文化产业的省际异质性得出如下规律:(1)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较快但省际差异明显。全样本期间,我国内地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平均增长幅度为20%,呈整体快速增长趋势。其中,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最慢的为广东、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增长幅度分别为5.8%、6.9%和11.6%。相比之下,增长率较高的省市主要为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如山西(27%)、青海(29.9%)、江西(31.4%)、安徽(31.9%)、西藏(44.1%)等。造成京沪粤地区增长偏低的原因,我们认为,应在很大程度上归咎于当地的产业资本过于集中、文化产业投资过剩。相比之下,中西部地区对于文化产业的重视相对较晚,产业基础较为薄弱,近些年来的持续投资有效促成了当地文化产业的快速增长。(2)技术进步贡献显著而技术效率普遍偏低。全样本期间,各省市的技术进步平均年增长率为18.6%,而技术效率平均增长率仅为1.2%。这一结果表明,我国各地在发展文化产业时,技术进步对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贡献显著。相比之下,文化产业机制和企业管理水平仍有待进一步改进,产业技术效率的提升空间很大。在将技术效率进一步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后,这一问题表现更为突出,各省份的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平均增长率仅为0.3%和0.9%。纯技术效率普遍偏低说明我国仍需要进一步从源头加强文化产业发展创新机制,同时相关文化企业管理也急需提高自身管理水平。规模效率整体偏低则说明我国文化企业数量多但规模小,尚未达到规模经济。

4结论

自从被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并逐渐成长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之一。要实现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必须在增加产业总量、提升产业规模的同时注重文化产业效率和质量的提高。本文采用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测算了我国内地各省市1999-2009年间的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指标,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文化产业生产率变迁规律和省际差异,得到如下结论:(1)样本期间,我国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呈现波动前行、快速增长的态势,主导因素由技术进步转变为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并重,其中技术效率的提升又由主要依赖规模效率转变为主要依靠纯技术效率。国家政策是导致相关波动和促成相关转变的主要原因,而文化产业投资和文化体制改革则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近年来,文化企业的管理水平等也在不断提高,但是仍有很大的改进空间。(2)样本期间,我国内地各省市的文化产业生产率呈上升趋势,技术进步是推动各省市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主要动力。然而,我国内地各省市之间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增幅差异显著,北京、上海、广东等发达省市的增长幅度明显低于中西部省市。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文化产业资本和投资过于集中于经济发达地区、中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基础薄弱应是主要因素,国家和政府应积极出台相关政策引导资本和投资流向中西部地区。此外,从各省市自身的角度来看,技术效率包括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对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普遍偏低,表明我国各地文化产业发展的软环境(产业体制、金融环境、企业管理)与当地文化产业发展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在文化经济发展基础较好的地区,应大力推动产业资源整合、实现规模经济。

作者:吴慧香 单位:山东工商学院会计学院


更多综合经济论文详细信息: 文化产业生产率变迁研究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133334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制冷技术 论文提纲

相关论文

太和医院规模

论文百科2017-03-21 09:02:07
相关学术期刊
《党政研究》 《信息网络》 《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数理统计与应用概率》 《台声》 《青海环境》 《实用手外科杂志》 《润滑与密封》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运筹与管理》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