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职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策略简析 - 行政管理论文范文 - 400期刊网专业论文投稿机构

中职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策略简析

时间:2017-02-08 16:28:28 来源:论文投稿

1新增、修订和删除了一些疾病或考点

新增部分:感染性心内膜炎,心包疾病,溃疡性结肠炎,肝脓肿,慢性便秘,病毒性肝炎,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多胎和巨大胎儿,羊水栓塞,子宫破裂,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脐炎,新生儿低血糖,新生儿低钙血症,中暑,淹溺,小儿气管异物,骨盆骨折,咬伤(含毒蛇、犬),食物中毒,一氧化碳中毒,有机磷中毒,镇静催眠药中毒,酒精中毒,腰腿痛和颈肩痛,风湿热,骨质疏松症,骨肉瘤,颅内肿瘤,血友病,过敏性紫癜,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单纯性甲状腺肿,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库欣综合征,痛风,三叉神经痛,急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炎,帕金森病,青春期保健,老年保健等。修订部分:心肌疾病,周围血管疾病,心脏骤停,消化道出血,肠梗阻,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血气胸,呼吸衰竭,艾滋病,结核病,尿石症,尿路感染,创伤,烧伤,骨关节化脓性感染,卵巢癌,糖尿病,营养不良,孕期保健,小儿保健等。删除部分:护理学基础绪论,医学伦理道德,水、电解质、酸碱代谢失调病人的护理,外科休克病人的护理,麻醉病人的护理,外科围手术期的护理,营养支持病人的护理,急性化脓性腹膜炎病人的护理,肛裂,断肢再植,尖锐湿疣,淋病,梅毒,闭经,外阴癌,不孕症妇女的护理,新生儿败血症等。

2针对新考纲的对策

近年来,卫生类学校取得了长足发展,学生数量逐步增加,许多学校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采取了以下措施:引进硕士或本科学历以上的有丰富临床护理经验的优秀人才,为教师队伍注入新鲜血液;聘请医院临床经验丰富的专家到校给学生讲课,同时让临床课教师无课期间到医院参与实践,丰富临床经验;选送教师参加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护理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选派青年教师到国内重点大学附属医院进修学习。中等或高等卫生类职业院校依据新考纲统筹安排好医学基础学科、临床护理学科、与护理工作相关的人文学科课程设置及课时分配;教务处或护理院(系)依据新考纲组织相关学科的专家制定本学科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教研室主任组织任课教师集体备课,使教学内容与新考纲同步。护理、助产专业医学基础学科、临床护理学科、与护理工作相关的人文学科期中(期末)考试的知识面、考试的重点、题量、考试题型及比例分配与新考纲同步[3]。

3考前辅导阶段

应将考前辅导纳入学校年度工作计划,由教务处、护理院(系)、学生处依照学校计划共同制定具体方案并付诸实施。加强学生实习前教育,突出复习与巩固新考纲内容;返校后做好考前辅导动员。所有学生统一食宿,统一管理;班主任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关心其学习、生活,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各种困难,检查学生晚自习学习情况;安排有经验、精力充沛、责任心强的教师承担学生辅导工作,合理安排各学科的辅导课时。组建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研究小组抽调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护理院(系)教师(基础护理学、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各1名)组成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研究小组。研究小组组织护理系辅导教师认真研究新考纲,分析新增、修订和删除的考点,突出常考知识点;聘请国内知名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辅导专家培训护理院(系)教师;结合各学科特点,辅导教师精讲知识点,开展模拟练习(考试)。研究小组负责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辅导阶段模拟试卷的组题,每周出一份模拟试卷。模拟试卷分专业实务和实践能力两科,每科120~160题,主要采用包含临床背景的题型,尽量使用A2、A3、A4型题,辅以少量考查概念的A1型题。教务处或护理院(系)按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要求组织测试,以督促考生做好后续复习,将返校辅导后的第一次和最后一次的模拟测试成绩取平均值作为毕业考试成绩。研究小组跟踪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最新动态,收集人民卫生出版社、国内知名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培训中心等关于护考的信息,加强与兄弟院校的沟通,交流模拟试卷,及时了解其考前辅导的方式、方法等。研究小组对每次模拟测试试卷及时进行分析,对各种题型及每道题的正确率进行统计,找出应答错误的根源,随之辅导教师对答错试题进行正确讲解。尽管2011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发生了重大变化,但只要教学管理部门认真研究新考纲并制定相应对策,全体师生共同努力,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必定会提高。

作者:巫章华 卢玉珍 叶传芬 单位:赣州卫生学校


更多行政管理论文详细信息: 中职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策略简析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132616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沉珂 苏宁电器分类状况

相关论文
相关学术期刊
《标签技术》 《工程机械文摘》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上海轻工业》 《国外金属矿选矿》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 《铁路工程造价管理》 《科技文献信息管理》 《气体分离》 《气象与减灾研究》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