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篇:高校艺术设计实践课程探索
摘要:在高校中的艺术设计专业型及应用型的人才培养中,许多高校中的课程设计研究者大都只注重理论基础课程的设置及改革,却将该专业中的实践课程教学部分忽视了,在课堂中依然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这就使得专业理论课程与专业实践课程之间出现脱节的情况,学生在学校与进入社会之间的身份转换过程中也就失去了一定的连贯性。文章在校企合作背景下对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性课程教学进行探索,进一步促进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校企合作;民办高校;艺术设计;实践
一、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性课程改革的意义
高校中的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主要分为专业的理论基础课程及专业的主体课程这两个主要的教学板块,专业的理论基础课作为专业实践课程的一个入门课程而言,在整个大学阶段的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铺垫作用。然而,在现在社会的快速发展与变化中,企业对于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使得艺术设计中的课程定位不再是单纯的理论通识课程的培养,而是不断的将企业中的专业实践环节融入教学设计环节,更好的培养学生在该专业领域中的实践能力。1、突出艺术设计专业领域的人才培养目标民办高校的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指的是学校与企业之间各自利用自己所拥有的教育资源,以人才培养需求为导向进行基础理论通识教育及专业实践教育,是一种提升学生综合水平的人才派样模式,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素养及其专业技能水平。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不仅仅能够使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得到全面的发展,而且能够使得学生在专业的实践中得到全面的提升,实现学生专业技能与企业岗位之间的无缝对接,从而有效的构建一种学生由学校到进入社会的就业绿色通道。2、培养出符合企业实际需求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由于艺术设计专业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所以这就决定了该专业中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具备基本的专业技能,同时还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意思维能力,这是在现阶段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企业对于艺术设计人才的一项基本要求。设计作品与绘画作品是截然不同的,设计这项活动是为别人服务的,并不是为了陶冶设计师本人的艺术情操,设计作品能否被录用,关键就在于其创意思维的表达。然而,创意思维正是现在企业新进员工当中最缺乏了一个因素,所以专业理论课当中应当加强对学生创意思维的培养,才能够更好的实现专业技能实践性课程的教学目的。目前,高校艺术设计中的基础专业授课教师都是毕业于艺术类院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是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因此,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只是注重对绘画基本功的训练,在学期末的学生成绩评比中也是以学生的绘画水平来评定,严重的忽视了学生自身设计思维能力的培养及学生设计意识能力的引导,从而使学生误导了艺术设计专业的内涵所在,只能被动的接受着传统的灌输式教育。虽然素描与色彩这两门基础课程在很多设计院校中已经被改成了设计素描与设计色彩,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及单纯的绘画技法来进行课堂授课。所以,我们高校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在平日的课堂教学中渗透设计的理念,要让学生明白基本的设计构成对未来设计实践的重要性。这样才有助于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专业性人才。
二、校企合作背景下,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改革的举措
1、以专业培养的目标为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中的专业基础课程在课时设计上占比较低,课题体系总体安排较为传统,所以这就使得该专业的教学内容在课时中的分配都是均等的,然而,这样做的弊端就是无法突出教学工作总的教学重点,很难实现专业课与技能课之间的完美对接。基于此背景,为了学生在企业实习过程中能够快速的适应并且具备相关的设计思维能力,我们就必须在平时的教学中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的教学分配中要根据专业主体课题的具体分类进行重新规划,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模块,格外加强对学生专业能力及设计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能够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能够快速的明确自己在职业中的准确定位。2、以企业项目管理为背景,构建教学团队教学过程最能够实现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中主要包括教学组织与方法,校企合作的教学思路能否适应现在社会的发展,这将取决于高校中的教学组织与方法的合理性与科学性。由于艺术设计专业中各个专业之间存在基本的差异性,所以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性,所以在校企合作背景下的高校教学方式的改革中,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构建专业基础课程的专业教学团队。
三、总结
近两年,各大民办高校为了进一步将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落实,高校的教育研究学者都积极的投身于实践性课程的教学改革中,从基本的专业课程体系开始做调整,教学方法上寻求新的途径来进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以至于能够更好的促进民办高校中艺术设计专业学科的发展。其中,校企合作的模式就是改进的方式之一,校企合作模式的教学方式对于艺术设计专业中的学科建设,课程设置的进一步优化等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该举措也为高校人才培养及企业中的职业岗位空缺创建了一个良性的交互平台。因此,在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对艺术设计专业中的实践性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因此,如果通过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来更好的促进艺术设计实践性课程的发展且契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这成为了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宋连凯.高职艺术类专业校企合作机制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
[2]陶涛.艺术设计类单项课程的校企合作机制研究与实践[J].学术论坛,2014.
作者:周露露
第二篇: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研究
近年来,随着全球范围内环境设计概念的提出与发展,我国的很多高校相继开设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其他发达国家而言,我国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现状并不乐观。特别是在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与不足,需要我们进一步加以解决。因此,深入探讨并研究我国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的改革,则成为目前一项十分重要的课题。
引言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取得了飞跃性的发展,人们对自身生活的环境质量与艺术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促生了很多新兴行业的诞生。其中,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便是在此时代背景下日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新专业。目前,我国的很多高校都相继开设了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相关课程。因此,开展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的改革研究势在必行。
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的现存问题
我国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日新月异。因此,做好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对促进其今后的进一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单就其发展现状而言,我国的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工作,仍存在很多问题与不足,需要我们深入分析。1.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削弱我国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的现存问题,首先表现在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削弱上。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通常以教师为中心,进行知识内容的直接灌输。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往往处于一个被动学习的位置,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2.一些高校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的重视度不够目前,我国一些高校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级基础课程的重视度不够。这主要是由于当前大学生就业竞争较为激烈。一些高校为了缓解专业就业率的压力,往往更加关注学生实用技能课程的学习,而对于偏重理论方面的基础课程就不那么重视了,这大大影响了高校教师的授课积极性,影响其最终的教学质量。3.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的考核方式较为单一我国一些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设计基础课程的考核方式都是以闭卷考试为主。在这种考核方式下,学生往往会选择在考试前突击背诵考点知识,很难做到课上认真听讲以及课下及时温习功课。所以,但这种考试方式不仅单一、枯燥,还很难检验出学生真正的学习效果。
推动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有效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必须不断深入研究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工作,努力提出新的有效措施,以期实现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长足发展。1.提高对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认识要想进一步推动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我们必须首先提高对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认识。这就要求高校应当加大对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关注度,特别是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指导与研讨活动,来进一步加深对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认识。2.改善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的环境改善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的环境,也是促进其进一步发展的有效措施。这主要是因为,目前我国的很多高校虽然设置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但是高校对于该专业基础课的教学环境却没有给予相应的支持与改善,导致很多搞笑的教学条件不足以满足现实的需求。特别是在相关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理念、技术不断创新发展的当今社会,教学环境条件的滞后严重阻碍了该专业的发展。因此,更新技术设备,保障教学环境的硬件条件,并实行严格的教学管理等改善教学环境的举措则显得更加意义重大。3.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性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创造性较强的专业。因此,在基础课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创新意识与发散性思维,对于促进该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也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正所谓基础是创新的前提,学生的创作力与其基础训练的结果息息相关。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设计思维与设计理念的过程。所以,我们要想首先新一步发展学好基础课改革,就应当在注重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方式。4.提高学生的专业文化素养及技术水平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涉及建筑学、艺术学、素描等多领域的,综合性较强的专业。因此,它对学生的专业素养及要求也比较高。因此,我们要相深入推进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就必须做到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提高学生的专业文化素养及技术水平。如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开拓学生的文化知识与视野,并使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绘画与制图技术等。这有这样,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才能达到预期目的。5.促进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与实践的结合此外,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也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因此,在推进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们还应当努力促进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的结合。这就要求各高校应当建立相应的校内或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并鼓励学生到相关企业单位存于环境艺术设计的相关实践工作,在实践中理解、把握基础知识,努力提高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呼吁全面改善生活环境质量的当今时代,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逐渐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在此情形下,做好其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意义重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清其发展现状,并不断采取有效措施以促进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的改革。这有这样,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行业才能不断向前发展。
作者:刘鑫 张帅 刘巧玲
第三篇: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引言
中国是一个教育大国,在中国的高校中,几乎都会开设艺术设计类专业,而在近几年看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模式的不断改革,也取得了较为可观的成效。艺术设计类作为高校中最常见的专业,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在不断的探索和创新,笔者个人认为,高校要想在人才培养上有更大的突破,必须从教学改革方面入手,结合艺术专业的特点,引进国外的相关先进教学经验,对现今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改革方向有着至关重要的启发作用。
1.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方向
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基础课程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专业知识,二是实践能力,使学生在丰富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不仅是改革内容,也应该是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近几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成为国家的重点教育,高校不断地扩招,高校设置的专业也越来越多,在人们不断关注高校教学专业的同时,对于高校教学模式的重视程度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但是,目前我国一些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美术功底较弱,对于色彩、速写、素描、以及构成的认识程度也不高,因此笔者认为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方向应该注重在教学内容的丰富,同时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我国从古代开始就是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这一传统经过千年的发展延续至今,仍然成为当前我国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也因此造成了我国应试教学的现状,应试教育的弊病就是在教学上重理论、轻实践,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这种教学模式已经难以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的高素质、高能力人才,学生在学校只能学到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对于实践能力则严重缺乏,一旦进入社会就会无所适从,难以适应发生的变化。(2)基础教学有待加强要想学好艺术类专业的课程,首先就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艺术基础,比如色彩、素描或者美术功底,但是我国学生在小学、初中甚至高中学习阶段,由于家长以及老师把学生的时间都安排在基础知识的学习上,为了提高学生的基本课程成绩,都会严格限制学生学习美术等艺术课程,这就造成了学生普遍存在美术功底薄弱等问题,如果没有良好的美术功底,要想学好艺术设计的其他高级课程是非常困难的,但是目前高校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对基础课程的教学并不重视,直接安排学生学习高级课程,造成学生上课根本听不懂老师在讲什么,也难以学好艺术设计的知识。(3)学科之间的关联度较低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学科性比较强的课程,艺术设计专业需要学生在学好基本的艺术设计课程后,还要加强对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比如广告设计专业需要学习广告学、营销学、计算机软件应用等知识,但是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只注重对学生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教授,对于学生审美能力以及实际应用能力的教育则严重缺乏,学生只懂得艺术,却不会应用艺术创造生活。
3.对我国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的改进意见
(1)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教育不应该只需要学生掌握高级的理论知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通过教育来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学生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来创造生活的能力,因此,笔者认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首先要改变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观念,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学校可以加强与校外企业的合作,让学生参与到企业的实际工作中去,促进学生多了解和总结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亲自动手解决遇到的问题,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2)加强对学生的基础教育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课程应该有初级教学、中级教学以及高级教学,同时要加强对初级教学的重视,因为学生普遍存在基础能力薄弱的问题,要使学生基本了解了艺术设计、有了一定的美术功底之后在进行中级教育和高级教育,循序渐进,这样才能使学生学的扎实。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不断的进步,对人才的培养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类人才的培养,必须从专业基础课程上加强学生们的教学,为学生打下夯实的基础。(3)加强学生综合知识的教学因为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学科,对于学生来说,只掌握了基础的艺术知识是不够的,为了培养出实用型的综合性人才,同时需要加强对学生综合知识的教育,比如平面广告学不仅要学习基础的艺术知识,还要学习广告文案写作、计算机软件使用、市场营销学等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高能力的专业性的广告人才,因此加强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综合支持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结语
在当今,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类的基础课程教学当中普遍存在问题,这些问题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着教学改革的有效开展和大力推进,从而影响着设计专业类人才的整体培养质量。高校教师和相关员工,应该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思考“应该教什么,如何教导,目的在哪里”这一系列的相关问题,在实际工作中教学改革为契机,以提高教学效果,同时以身作则,为我国的教育事业的继续奋斗。
作者:韩希明 陈新宇 冯冬华
第四篇: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人才培养方式
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艺术教育也在不断进步,高校的艺术教育也从过去的“精英教育”走入寻常百姓家。在新时期的形势下,随着艺术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也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高校必须重新审视自身艺术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式,进行相应的调整。本文对高校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方式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艺术教育培养方式的转变路径。
【关键词】艺术设计;教育;人才培养
1引言
在高等教育中,艺术设计是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艺术设计主要包括了工艺品的制作和设计,平面设计和多媒体设计等。艺术设计的研究内容和培养模式都和传统的艺术门类大相径庭,相比传统的艺术门类,艺术设计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因为它涉及到经济、文化、社会以及科技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其评判标准也由于这些因素的存在而和传统艺术差别很大。所谓的艺术设计就是将用艺术的形式将日常生活中的柴米油盐表达出来,艺术设计是源于实际但又不同于实际,最后还要归于实际。艺术设计强调的是设计者的想象力、感知力和表现力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体现,它是以为人们服务为首要目的的,所以艺术设计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是人们追求物质和精神的完美结合。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深入,搞笑的艺术教育已经有过去的“精英教育”改变成“大众教育”,而且我国的艺术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也已经成为了学科门类齐全,专业设置合理,人才结构多样化,教学管理科学化的一门艺术学科。我国的艺术教育为我国的艺术人材培养立下了汗马功劳,在艺术界也算是桃李满天下,但是,随着教育模式的快速变化,我国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也不喜跟上时代的步伐,通过改变自身的教育培养模式,结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新形势下培养出更多、更好、更优秀的人材。
2艺术设计教育存在的问题
2.1艺术设计人材培养模式单一
艺术设计的培养目的是为人们服务,为社会服务,所以艺术设计对人才的培养需要跟上社会潮流。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我们的社会已经进入到互联网时代,高科技产品层出不穷,人们对事物的看法以及使用手段也大大有别于过去,所以,在如此的社会背景之下,艺术设计应该灵活的调整自身的人材培养模式,而不是呆板的沿袭过去传统的人材教育方法。从某种意义上看艺术设计,其实艺术设计已经不同于过去,而且已经不能单纯局限于艺术设计这一单一的学科门类,在现实社会中,艺术设计其实已经和社会的发展潮流融为一体。随着新知识、新观念、新思维方式的出现,艺术设计都面临的新的挑战和机遇,因为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最终还要回归生活,这就要求艺术设计的培养抓住社会的发展节奏,深入进去,理解生活的真谛,并将其中的感知,感受通过艺术的方式去诉说,去表达,这才是真正的艺术设计。目前,我国高校的艺术设计人材培养比较单一,课程的设置也比较传统,这种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的社会发展,长此以往势必会对艺术设计者和社会双方都造成不必要的麻烦。艺术设计是包含经济、文化、科技等诸多门类学科的一门艺术形式,在全球一体化的当下,社会经济发展迅猛,科技进步更是突飞猛进,国内外文化交流日益增多,文化环境也变得日益复杂,这些都需要艺术设计者掌握和灵活运用,所以艺术教育的人材培养方式也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潮流。真正的艺术应该做到感知世界,表达世界这两种境界的有机结合,而只有艺术设计者合理的去感知周遭的世界,才能从中体会到生活,才能够去表达生活,这样的艺术表现形式更加接地气,也更加有活力和激情。
2.2艺术设计学科结构不够合理
现实社会的发展是迅速的,高校在现实当中是有别于社会的,高校具有自身的单纯性和闭塞性。高校的闭塞导致了高校内部的单纯,简单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但是同样由于高校的闭塞,导致了高校内部发展跟不上外部社会潮流的进步,这对于普通学科专业得学生来说可能无关紧要,但是,对于艺术设计专业得学生教育,高校与社会的脱节对学生教育的损失是巨大的。前文已经陈述过了,艺术设计必须要和社会接轨,因为艺术源于生活,艺术需要合理的去表达客观的生活,如果艺术离开生活,那就时天马行空的胡乱想象,看似天花乱坠实则没有太多的实际意义,这种艺术不可靠也不长久。然而,当下我们的高校确实存在着艺术脱离生活的现象,这就会导致了高校培养出的学生和社会脱节,学生的作品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学生面临着求职难,工作难,事业前途渺茫的困难境地,而社会则是急缺艺术设计人才,求贤若渴,但是很难找到时候满足自身要求的人才。这也就是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人才培养方式脱离社会潮流带来的学生和社会双方的困境,所以针对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首先的要求就是要和社会接轨。面对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很多高等院校的艺术设计教育人员并没有正确的看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在艺术设计教学中依旧采用的是传统的、陈旧的教学方法和思路,这就直接导致了学生思维和社会需求的脱节。另外,艺术设计专业不仅对艺术本身的要求较高,还需要学生对社会学、经济学、建筑学等众多的学科进行广泛了解,在当下的艺术教学培养模式当中,高校对学生自身的艺术教育抓的不严,而对学生的综合类学科教育更加放松,这就导致了学生在艺术设计中不能够合理的理解生活,理解社会,更不能有效的去表达自己得想法。艺术设计本身就是要源于生活,而生活之中则是杂七拉八什么都有,所以艺术教育要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在自身专业技能方面做到更好,还要求学生在综合能力的培养方面下功夫,做到知识面广泛,专业技能精通的“T”字形人才。
3艺术设计教育培养方式的转变
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培养人才中遇到的困境是艺术设计专业自身的特点和社会快速发展进步双重因素导致的结果。结合我国多年来艺术设计的发展经验和国外发达国家艺术教育的先进成果,本文对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人才培养方式提出几点建议。
3.1艺术设计要明确目标
在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过程中,教育方式过于泛泛,也过于单一、单板,这已经成为制约我国艺术设计人材成长的很关键因素,在我国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要明确培养目标,针对不同的培养目标执行不同的培养方式,这样也就使得艺术设计的培养更加合理、高效。虽然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已经又过去的“经营教育”转变成现在的“大众教育”,而且艺术设计专业得学生也在逐年增加,但是这并不影响艺术教育的独特化培养。艺术教育要结合学生和社会的需求进行教学培养,在培养过程中要根据每位学生的特点进行相应的引导,这就是艺术设计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要明确目标。高校在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应当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方针,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而且结合社会发展的不同需求,培养不同的人材,这都是高校应该考虑,并应该予以重视的。高校通过因材施教培养的学生会更具有专业特色,这样的学生也是社会需求的人材,社会对学生的需求是多样的,而且社会的发展是迅速的,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只有培养出专业素质过硬的学生,并结合社会潮流的发展,这才是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初衷和目的。
3.2高校对艺术教育的教学方式要做相应的调整
在全球化的今天,社会发展已经走向快车道,社会经济每天都在快速的进步,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高校的艺术教育必须要做出相应的调整来适应社会的发展。对于学生自身的发展来说,学习过硬的专业知识,并且练就快速适应社会的能力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同时,这也就要求高校在学生的教学培养过程中,不仅要强化专业基础知识的教学,而且还要结合社会的发展现状对学生的适应能力进行相应的提高。高校的教学方式要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要结合新环境进行相应的调整,针对传统教学模式也不是一味的摒弃,而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教学当中保留传统教学的优点和特点,注重学生的基础教学,只有基础知识掌握牢固了,学生才能够在将来的艺术设计道路上走远。另外针对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弊端,高校的艺术教学要予以坚决摒弃,切实做到艺术教育活动和社会潮流进步共同发展。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方式应该灵活话、实用化,这也是要求高校的艺术设计能够更好的表达生活,毕竟艺术来源于生活,但是又要高于生活。
4总结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也在不断进步。随着高校的艺术教育也从过去的“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艺术设计教育的过程中也凸显出了很多问题,在新时代下,高校必须重新审视自身的艺术设计教育现状,客观认识自身的不足和缺点,并予以纠正和转变。本文对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并针对当下艺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提出了高校在艺术设计教育中要明确目标和结合社会发展调整培养方式两点建议,以期对我国高校艺术设计的培养提供一定的参考。
作者:殷辉
第五篇:美学教育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重要性
【摘要】研究美学教育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中的重要性,目的在于通过发现当前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中美育的不足,发现美育对学习的重要性,找到优化美学教育的途径。本文介绍了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中美育的不足,分析了美学教育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中的重要性:提升学生的感知力与创造力;健全人格操守、提高审美修养。并就艺术设计专业中美学教育的举措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美学教育;高校;艺术设计专业;重要性
美学教育,又称美感教育、审美教育,指通过系统和专业的教育,使受教育者能够认知、体验、感受、欣赏自然与社会中的美的元素,并且具有发现和创造美的能力。即,通过后天的教育,受教育者能够经由被动感知转而形成主动创造美。在此过程中,受教育者的理想、情操、品格、素养等能够提升至美的境界。最初对美学教育的定义十分狭窄,即将艺术教育等同于美学教育。随着人们对美育的认识深入,后逐渐延伸为对审美观念的培育及对美学素养的教育。再后来便扩展为广义的美育——将美的原理与其他各专业教育融合、渗透后形成的教育。
一、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中美育的不足
(一)技术性教育比重过大,学生审美层次粗浅
受长期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国内不少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中美育程度并不高,甚至由于过于关注升学率、关心学生未来就业情况而将艺术设计更多地推向技术设计的程度。分数、策划、作品成了衡量教育结果的唯一标准,考量艺术设计成绩演变为对制图、建模的评价。这种沉默的暗示将学生不自觉地引导到了“技术好等同于设计好、学习好”的地步。加之部分教师仍然坚持着狭义的美育观念,没有正确理解美感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差异,也就无法在专业教学中适时融入审美教学。功利性的教育形式与狭隘的美育理念造成了不少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审美修养方面常常停留在粗浅的表层,比如只注重形式上的审美,过于看重设计的技术性、技巧性;又或者错误地将流行、时尚与本质美混为一谈,将少数人一时间的审美趣味误作为真实、经典、永久的美。
(二)缺乏通过美育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
早在20世纪初期,教育大师蔡元培先生已然明确表示过美育的终极目标在于“陶冶感情”,正确的做法是将美的理念融入教育行为。艺术设计中的“艺术”已然与美育产生了内在的联系,只需着重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情感、品性、个体修养等方面的美感教育、审美教育。但是,当下不少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却偏离了这个本质的教育轨道,转而将艺术设计这个相对感性的教育专业推向了类似于理性专业的教育模式,即在教学过程中用大量定义、概念、技术操作手段替代了应有的审美、美感教育。艺术设计教学缺乏通过美育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学生的情感、人格都未能在教学中得到应有的素质培育。(三)美育与德育背离美学大师苏霍姆林斯基的美育理念中,审美教育与青少年“道德标准的形成”必不可分,审美涉及未成年人“精神生活”的所有领域。中国传统教育中也有“大善大美”的理论。可见美育与德育是不可分割的一体两面。然而现实中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中专注于技术和理论的教学,却极少涉及到对思想道德的教育内容,加之市场经济背景下整个社会中无处不在的功利意识、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潮给未成年人造成的不良影响,不少高校学子往往错误地将物质产品中的名牌、大牌与真实的美等同起来。美育和德育的背离不仅造成学生在艺术设计专业学习时难以区别形式美与本质美,更有甚者,一些学生迷惑于广告宣传与社会现实,在人生信念与价值观念上出现了严重的偏差甚至扭曲。
二、美学教育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中的重要性
(一)提升学生的感知力与创造力
美育的主要任务包括了四个层层递进的能力培养,分别是基础的“美的感知能力”培养;其次为“美的鉴赏能力”培养;最后是“美的表现和创造能力”培养;最高的境界是“追求高尚的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的培养。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中美育的终极目标之重点在于利用技术展示和创造美,而不是为了技术而技术。技术只是手段、渠道,是引领学生最终踏上美的目标之地的途径。艺术设计专业应当培养更多的设计大师、艺术家,而不是一批又一批的工匠。创造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旋律,甚至达到了无创造不生存的地步。“苹果”之所以能够快速超越微软成为当前数码界的领袖,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其创新和创造的能力。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实现创造美的前提在于感知美,首先能够感知和体味,之后才能有所创造。比如说,将一个建安黑釉“鹧鸪斑”的斗茶杯放在艺术设计专业学生面前,他们能够看到什么?对于具备审美鉴赏能力的学生而言,杯身上紫、蓝、粉青、黄、暗绿的大小点和块正如同鹧鸪鸟颈、背、胸和腹上如云如雾的斑点花纹,象极了夜空中灿烂绽放的烟花。若将乳白的末茶汤液置于这样的杯盏中,白的愈白,黑的愈黑,彩色斑块恰如繁星点点,这样的好茶好杯已然成了美的画卷,怎能不让爱茶人痴迷。可若是在缺乏审美能力的人眼中,这样的斑驳却只是杂乱无章,别无其他。两相对比下,前者能够领会何谓“纤纤捧,研膏溅乳,金缕鹧鸪斑”的极雅生活情趣,甚至能够施展想象力,将“鹧鸪斑”的图案应用到诸如服装或建材的表面图案设计中。但对后者来说,一个黑漆漆、釉色杂乱的茶杯仅仅只是个杯子而已。
(二)健全人格操守、提高审美修养
美育与德育永远并行,符合美育标准的事物必不违背德育的规范。比如中国人堪称世界上最爱玉石的人,中国古人对玉的喜爱甚至曾经上升到国之礼器的境界,《周礼》中就有“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的论述。虽然玉石确实看上去漂亮、摸起来舒服,然而中国人对玉的喜爱绝不止于表面的形式美。事实上,在中国古人眼中,玉被认为是“德、质、音”皆美之物,故有“玉有五德”之说。更将玉和人的道德品质相关联,称“君子如玉”等。由此可见,中国人对玉的喜爱其实是透过形象看本质,通过玉的形式美深入到其中的本质美,将玉作为高尚人格与道德修养的具象化符号来喜爱和尊崇。美学教育其实正如玉的形式美延伸至本质美的特点,受教育者经过美育达到认识美、感知美、发现美和创造美的程度后,则能在相当程度上达到身心平衡,不为外在、物质困扰的较为理想的思想道德境界。尤其在当前这个物欲横流、金钱和物质几乎完全主宰了人类生活方方面面的世界上,能够确实认识到本质美的存在,不被外物污染、得以遵从本心生活的人已然不多。而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美学教育的成果往往不是短期和功利的,它的成效需要时间展示。美育的力量在于健全学生人格操守,使其排除物质世界的纷扰,具有高屋建瓴的艺术视角,有朝一日能够引领学生设计出一件真正具有美学价值、得以传世的“作品”,而不是大批量、甚至可以在流水线上复制、匠气十足的“产品”。
三、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中美学教育的举措
克服功利性的教育意识,不以技术替代艺术是解决当前艺术设计专业中美育缺失的主要原则之一。学校应当创造条件让学生更多地接近自然中的美学元素,比如更多地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感受天然的美等。“采风”是一种在潜移默化中开展美学教育的较好方式,即使只是到城市近郊观察也是不错的选择。要让学生认识到大自然是形成美、创造美的平台和基地,自然的美是真实的美,不涉及金钱、物质的美往往是本质的美——在农田中辛勤劳作的人、田间地头茂盛生长的植物、为生物带来滋润的雨水、天空中的云卷云舒……这些都有美的元素在其中,自然中拥有无数的美,只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美就无处不在。自己动手创造美也是不错的选择。但过于依赖现代化的器械却并非上策。很多时候,电脑或许能够以成百倍的速度和效率帮助人完成一件设计,但也在无形中制约了人类大脑的创造力与想象力。铅笔和泥巴有时恰恰是开展审美教育不可或缺的工具。绘画、雕塑能够形成灵动的双眼和灵活的双手,也在提高着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即使是折纸或剪纸也能以最简单的材料衬托出最质朴、天真、纯净的美感。甚而至于,冬天枯干的树枝、浅河滩裸露而出的大小石子都能够在具有艺术美感的人眼中和手中组合成体现孤寂、悠远、淡然之美的“枯山水”。四、结束语美学教育是与德育、智育等并重的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广义的美育定义中,美育是与其他各专业教育相融合后的教育。但长期应试教育模式下,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中的美育却被无形中忽略。美育的成果常常是隐性的,这是其被忽略的根本原因。但是,对于艺术设计专业而言,艺术与美本质上的关联注定了美育对学习者层次的提高,尤其是人格完善上的重要作用。因此,加强美育不仅会影响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程度,更重要的是对其道德、品格的引导及修正,这才是美育对学生最根本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彭俊宜.服装设计与审美内涵的阐释——从三宅一生的经典设计风格谈起[J].学术探讨,2010(5):13.
[2]贺娜.环艺设计中古典美与其功能的适合性[J].环球人文地理,2014(10):110.
[3]胡晓瑛.由《红楼梦》茶文化看明清茶具之美[J].农业考古,2013(2):85-88.
[4]李萍.从左江花山壁画看壮族的审美追求与习俗文化[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0(5):19.
作者:文静子 单位: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
第六篇: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
摘要:基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视角,作为民办高校应意识到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模式问题,寻求创新之路。本文针对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现状进行客观梳理分析,研讨“项目式”工作室实践教学模式建设。
关键词:项目式;社会主义价值观;艺术设计;工作室;实践;教学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价值取向的日益复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教育模式的探索必须根据社会转型的需要与时俱进,改变原本单一的传统教育模式,通过各种形式增强人们的认识能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多元价值观并在实践中发挥指导作用。为此,传统教育模式必须全方位创新。
一对民办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反思
当下,艺术生源队伍的不断壮大,让艺术设计专业成为当前热门专业,热门潜藏的利好表象,促使大多民办高校纷纷增设这门专业。民办高校的盲目扩招与模仿,加剧教学与管理问题的暴露。(一)课程体系结构单一,缺乏个性课程多数民办高校缺乏特色的专业教学计划,课程规划可行性、科学性不强,经常套用其他高校教学计划,不顾自身院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课程结构的不合理。缺乏个性的设计,不仅降低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生存能力,且落后时代发展步伐。(二)重理论、轻实践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不管是环境、服装,还是广告,都要求学生必须具有超强的动手操作能力。不少民办艺术院校或艺术系软、硬件不匹配,着重于理论建设,不重视硬件建设,从而导致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较差。(三)师资建设滞后对于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来说,大部分师资队伍源于两类,一类是退休又返聘的老教授,另一类就是刚走出校门本科或研究生毕业生,从师资源头可得出,老教授教学观念陈旧,不能适应时代潮流,新教师缺乏教学经验,实践教学能力较差。
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探索民办高校
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到人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复兴。中办《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清晰揭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现阶段,我们应深入学习贯彻《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文件精神,对新形势下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探析具有重要意义,正确把握“魂”与“体”的关系,切实做到强“魂”健“体”,寻找新出路。教育环境要坚持优化原则,教育方法遵循以人为本原则,教育内容要坚持主动性与多样性统一原则,教育手段要坚持显现教育与隐形教育相结合。建立艺术设计“项目式”工作室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具有创新型人才。
三引入“项目式”工作室教学理念
工作室教学模式起源于20世纪初德国的包豪斯设计学院。当时的“工作室制”教学提出将艺术与技术相统一作为教育的理论依据,通过“作坊”来完成教学工作,学生与有经验的人进行合作交流,并在实践过程中去收获知识。发展至今,工作室作为教学过程的载体,有机融合教学、研究、实践三位一体,打破传统原有的封闭。艺术设计“项目式”工作室教学模式,是以完成真实项目为目的,在导师的指导下,教以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授以专业技术,融入生产环节,以此同时,完成教学实践任务。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充分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如下为该模式主要特征:(一)优化环境工作室学习气氛自由开放,成员为5人至15人之间,相对于传统大班级教学,大大优化了教学环境,使得个性差异、因人施教成为可能。行之有效的教育环境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浓厚氛围,使学生朝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方向多元化发展。(二)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把个人的发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结合起来,把促进个体的自由发展而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目标。自由开放的学习模式,远离束缚,融入市场,延伸课堂概念,把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进行自由探索,并寻求适合自己的实践模块。专业导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进行个性化地指导(理论学习、科研创作、项目实践),以获得更好的实效成果。教师可依据项目要求,灵活组建“项目式”工作室,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专业方向、特长、兴趣等因素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室,工作室也可以主动选择适合完成项目的学生,以此,保证学生个性能力的发挥。(三)主动性与多样性艺术设计产业的日益发展,个人设计的主动性作用被逐渐弱化,取而代之的是团队多样性合作。项目式工作室的项目实施,是需要多领域知识整合,设计过程中,需要运用不同领域的知识与整合,其中牵涉到平面设计、包装设计、产品设计、广告设计、材料与结构设计等多学科内容。对此,在艺术设计实践中不能搞“一刀切”,我们要坚持主动性与多样性的统一。(四)显现教育与隐形教育艺术设计专业“项目式”工作室教学模式是以完成项目任务为基础,以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原则,强调隐形实践教育活动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显性教育则处于辅助领域,使得理论教师地位从主导转为指导。校内产业链工作室的发展,不仅会提升艺术教育的教学质量,更会对人才的培养产生更深层次的进步影响。
四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项目式”工作室实践教学模式建设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民办高校教学创新实践方向点亮了时代明灯,构建适应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特点的教学模式。同时,制定与完善相关配套措施,保障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人才教育又快又好发展,不断提高艺术设计相关行业的联动效应,将工作室建设成集学、研、产三位一体的艺术设计产业人才培养基地。(一)强“师”健“生”强“魂”健“体”则强“师”健“生”,采取挂职锻炼、进修深造、交流合作等多种形式,进一步开发、整合、优化师资资源,努力实现师资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共享。聘请既有理论功底,又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企业管理人和先进模范人物作为工作室特聘教师,传授学生直接工作经验。(二)发扬“本土”文化从艺术角度看,传统图形在我国确有着得天独厚的基础,真正的设计应根植民族的本土性,挖掘对当代设计语言有意义的文化元素。一个好的设计应具有识别性,能够解读艺术设计中渗透出的中国特性意境、精神、智慧,艺术是世界的,让“本土”图形文化在世界设计文化的碰撞中滋生发芽。为民办高校艺术设计寻觅一个方向——把握本土图形“智慧”,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发扬本土艺术文化,为民办高校项目式工作室教学模式建设添砖加瓦,也为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开拓一条民族个性,又有时代性的道路,让设计走向世界。(三)提升学生综合能力项目式工作室教学模式,以项目为中心,学校教师讲授实际案例理论知识,企业特聘教师讲授工作流程、岗位要求,学生分团队模拟实际操作。该模式能够短时间提升综合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团队合作的良好行为。依据招聘岗位的实际需求,从模拟教学逐渐引入实践项目,使得学生在工作室实践教学模式时刻保持岗位与修学的一致性。(四)改进模式管理“项目式”工作室教学模式在管理上要有自己的特点,可实行院系领导下的相对自主的管理方式,工作室负责人负责组织教学工作常规管理,对工作室学生实行二级管理。院系每学期或学年定期对工作室进行考核,考核标准可参考,如,工作室特色文化建设、项目成果、学生就业率、学生创业率、以及学生课程满意度调查满意程度等。
五结语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依据自身的特点不断深化与探索,遵循事物固有规律,取长补短,逐步会完善并彰显出自己的专业特色,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高实践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梁敏.试论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特色课程实践教学研究[J].文学界(理论版),2012,09:379+381.
[2]唐湘辉.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数字艺术工作室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美术教育研究,2011,06:149.
[3]付彧.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148-149.
[4]周慧、徐景福.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方法改革探索[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3,06:327-328.
[5]赵军霞.张琳琳.高原.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品牌(下半月),2014,10:144.
[6]周姗姗.张宝玲.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以艺术设计专业为例[J].科技风,2015,05:229.
作者:蔡春明 单位:福建师范大学闽南科技学院
第七篇:校艺术设计课程的手绘功底
摘要:手绘,顾名思义,是手工绘制的意思。手绘在我们艺术设计领域是非常重要的,它是艺术和设计相关专业学生所必须要重点修炼的重要课程。现代信息技术也不能替代手绘在艺术设计中的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手绘功底;艺术设计;高校课程
手绘,顾名思义,是手工绘制的意思。手绘在我们艺术设计领域是非常重要的,它是艺术和设计相关专业学生所必须要重点修炼的重要课程,例如从事建筑的学生,需要手绘建筑草图;从事服饰设计的学生,需要手绘衣服的草图;更不要说那些美术、环境艺术、家居软装设计、工业设计、视觉传达之类的专业了。临摹是提高手绘技能的最重要的方法,这个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了手绘的水平高低,因此,对于设计专业的大学生来讲,用人单位一般会考核其临摹水平,这就意味着临摹对大学生的就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因此,在校的设计专业的大学生们,需要埋下头来联系临摹这项手绘基本功,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
手绘应用于各种设计类的主要用途分为两种,一是用于前期的设计方案的构思,属于研究型手绘;一是表现设计理念和成果,属于表现型手绘。我们通常称研究型手绘为草图,表现型手绘为表现图或者效果图。当然,手绘内容包罗万象,表现手法也五花八门,因此很难单纯地通过语言表述完善。“图画是设计师的语言”,因此,一个优秀的设计师是必须善于通过画图的形式来表达自己,不管是家居设计师、平面设计师、建筑设计师、桥梁设计师还是平面设计师,我可以肯定地说,没有一个优秀的设计师是不会画图的。当然,受益于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电脑能够帮助设计师绘制出许多美妙绝伦的设计图画来,似乎,电脑能够替代手绘而成为设计师最需要掌握的技能了。但我们知道电脑绘制所需的时间和硬件设备上都具有一些局限性,例如它不符合人们的思考习惯,好的创意和灵感一般是灵光乍现,需要随时捕捉并描绘下来,这在很多情况下就不方便用电脑。因此,手绘仍然是优秀设计师的最重要的技能之一,是电脑无法替代的。当然了,信息科技的发展让设计从业者得到了一些良好的工具,慢慢降低了甚至是放弃了一些手绘的工作量;而由于市场的需要,出现了各种适合不同设计门类的专业设计软件。由于时代的发展,数码产品和电脑的普及使用,让我们在设计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慢慢减少了甚至放弃了一些手绘的方式,几乎每一个设计门类都有相应的设计软件相对应,应用比较广泛的例如平面设计领域的photoshop、coreldraw等,动漫设计领域的Maya,这些专业设计软件给设计师带来了很大的方便,让设计工作变得更加容易和生动。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这些专业软件部分地掩盖了学生的专业素养。长期来讲,这种专业的素养对于一个人在某个领域的发展潜力和前景至关重要,一个手绘技能不合格的学生在未来继续从事本专业工作的比例是严重偏低的。因此,艺术设计课程就必须要涵盖重点技能的培训。
艺术设计教育是为让学生掌握一些设计知识和原理,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并产生浓厚的兴趣。根据人们的思维习惯,第一步就是在头脑中出现灵感,然后用手绘草图的形式表现出来,艺术设计类的草图包括很多种,服装、平面设计、环艺设计等等。但是无论是哪种艺术设计,手绘都是最便捷和最符合人们习惯的记录方式。因为手绘只需要一支铅笔、一张纸,用简洁的线条就可以勾勒出我们的灵盖和构思。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不少学生会激荡出不错的设计灵感,但是再好的设计灵感也是要在大脑完全想好,通过手绘或电脑直接表现出来的,说到底,还是要很扎实的手绘功底。举个例子,在平面设计中,无论是设计logo还是海报,在线条运用得当的同时,点、线、面的结合也是很重要的一块,要联合运用各种手法,这样才能达到视觉的和谐和美感,这一切都基于手绘功底。正如上文所述,虽然现在有计算机软件辅助绘制,但是手绘由于最符合人类的思维模式和习惯,在很长时间内都是无法被电脑绘制之类的新技术所替代的,手绘功底的扎实相反会通过使用新的技术和手段更好地表现出来,做出更加出生的设计。而那些手绘功底不够扎实的学生普遍遇到眼高手低的尴尬处境,或者是东拼西凑,用现成的图像简单的拼凑,作品难免呆板,模式化,匠气十足。艺术设计这个词汇本身就揭示出其特点——需要结果兼具欣赏性和实用性。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来说,我们不但要培养学生对于美(艺术)的感觉,提升他们对美的感知能力,还要注重他们动手能力的训练。要让他们既有能力能够从整体上进行设计,也要能够顺利地制作出来。这些对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想象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需要他们具备观察、收集、整合和积累素材的能力,对于设计灵感有较强的表现能力……这些都需要很强的手绘功底,如果手绘功底弱的话,面对复杂的现实世界,根本无法和设计构思相关联,而做不到这一点,就不会产生对生活的细腻的感受和深刻的印象,即使勉强做出来,其作品也很难让人动心,先不论格调是否平庸,大多这样的设计是无用和丑陋的。那么我们在艺术设计课的教学中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方法很简单,就是需要我们从源头上来解决这个问题,加强对学生手绘技能的培养,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进行训练,在设计专业的素描基础教学上要重视学生写实能力的培养。还要结合时代的需要,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不断引进新的技术和技巧,让素描的语言表达方式越来越丰富。在艺术设计课程中,利用一些传统的绘画手段,配合电脑技术处理,达到所需要的要求。
其次,设计专业的老师要注重自身手绘功底的训练。在普通高校中,设计专业的教师,还需要以身作则,保证自己具备能够胜任设计专业手绘课程教学能力的手绘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将手绘功底和设计课程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够培养出合格的设计师来。对学生来说,学校在课程设置的时候需要考虑增加速写的练习时间,包括人物、风景、静物等方面。写实功底达到一定的程度后,再进行艺术再加工。在写实的基础上进行夸张变形。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是发现美和创造美的一个重要途径,而手绘功底是所有艺术设计课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它的作用不容忽视。
作者:张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