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创新社会管理论文 -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范文 - 400期刊网专业论文投稿机构

国家创新社会管理论文

时间:2017-02-08 00:32:41 来源:论文投稿

创新社会管理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过程又为社会管理创新开辟了道路。社会管理创新就是通过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提升国家治理能力,从而推动社会管理路径的不断创新,最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国家治理现代化:开辟社会管理创新路径之契机

所谓社会管理,通常是指以政府为主导的包括其他社会组织和公众在内的社会管理主体在法律、法规、政策的框架内,通过各种方式,对社会领域的各环节进行组织、协调、服务、监督和控制的过程。

国家治理现代化主要包括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两个层面的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是指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是一套动态化、系统化的国家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首先要坚持依法治国,坚持用制度管人管事,使国家治理的各项工作都有据可循。其次,要坚持从群众观点出发,走群众路线,将政府的管理工作寓于为人民的服务当中。这样一来,无疑为社会管理创新提供了制度化、规范化的保障。国家治理能力则是指运用和创新国家制度来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反映当前国家治理的水平和状况「,〕。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最主要的是要处理好国家、政府和社会三者之问的关系,实现政社合作、官民协同的局面。这就要求政府从原有的管理模式中跳跃出来,实现行为方式由管理向治理转变,在此基础上扩大国家治理的主体范围,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社会管理和决策中的作用,真正让国家治理的成果惠泽全社会,为社会管理创新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是一个国家的制度体系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曰国家治理体系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媒介和方法,而国家治理能力则是国家治理整体状况的体现和反映。二者作为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的两大要素,是一个有机整体,为社会管理创新提供现实的可能性。

因此,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要实现社会管理创新,必须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社会管理理念,凸显公民的主人翁地位;要创新社会管理的主体范围,实现政府治理、社会治理和市场治理三者的协同补位;要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借助具体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机制来保证社会管理持久良性的发展;要建立科学化、综合化的评估体系,推动政府的社会管理工作沿着科学发展的方向进行。

2社会管理创新路径:问题、成绩与不足

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结构和社会意识形态都发生了重大变革:社会资源配置高度集聚,社会阶层分化日益明显,各利益主体的诉求日趋多元,加之民众权利意识提升、政府公信力下降,导致社会矛盾凸显,社会管理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显得尤为迫切。

2.1社会管理创新取得的成绩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在社会管理方面不断探索和创新,取得了诸多显著的成绩,基本实现了社会管理从传统走向现代。

第一,促进社会流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在这种情形下,政府控制资源、计划分配的管理方法不再适应市场经济社会的发展,政府必须积极转变管理职能,打破城乡之问、区域之问、行业之问的阻隔和限制,打破原有僵化、陈旧的风气和模式,使资源极大地在社会的不同领域流动,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第二,完善社会保障,兼顾效率与公平。改革开放带来经济匕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主要社会阶层开始对社会的公正性产生怀疑。「3〕政府通过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持续加大调节社会再分配力度,不断提高弱势群体保障水平,完善包括养老、医疗、就业等在内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扩大社会保障覆盖的范围。在保证基本的社会公平的基础上缩减贫富差距,是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为促进全社会财富的涌流创造了安定的外部环境。

第三,坚持以人为本,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及时调整在公共服务中的角色,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公共服务政策,逐步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坚持政府为主导,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网络,通过加大医疗保障力度、扩大基础义务教育范围、提供就业惠民政策等方式让群众广泛享有社会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在教育、医疗、文化方面的基本需求。

2.2社会管理创新暴露的问题

随着人们的权利意识不断增强和信息的传递速度迅猛发展,社会管理创新也随之向纵深层面推进,现有社会管理创新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

(1)社会管理理念滞后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社会管理创新取得的效果与社会管理理念密切相关。当前我国在某些领域和地方的社会管理理念仍然十分陈旧,一些地方领导干部在实践中仍然用“以物为本”的错误理念来指导社会管理创新,只重视经济效益增长,对社会民生建设缺乏投入,缺少常规化和科学化的社会管理模式。「通〕这就会导致政府对社会的管理以谋求GDP数值的增长和社会的“硬件”建设为目标,忽略了从实际出发、从长远出发、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出发,从而引发了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作风。在这种错误的社会管理理念指导下,也许在短期内能够取得显著成效,但必定不能带来社会长足、稳定的发展。

(2)社会管理主体单一

在当下多元化的社会发展趋势下,不同社会主体的需求也千差万别,仅靠政府“包办”难以满足社会的多样化需求,必须扩大国家治理的主体范围,将人民群众、市场、社会组织等都纳入到国家治理的主体范围内,发展协商民主,集思广益。但在很多地方,政府仍然是社会管理的唯一主体,这种单一化的管理模式不足非常明显,政府垄断话语权,权力高度集中;民情、民意的传递通道狭窄,公民缺乏有效的参与平台,很难享有灵活性和主动权;公共信息披露不及时、不充分,治理过程呈现封闭、僵化的特点;政府、社会和公民缺乏良性的互动平台等。这些不足导致公民对政府的信任度下降,社会管理难以实现突破和创新。

(3)社会管理机制僵化

是否建立科学长效的社会管理机制是实现社会管理创新的关键性因素,是决定社会管理效果的核心所在。新时期,虽然提出政府由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变,但长期以来政府全权管理社会的状态的单一机制却未能“因时制宜”地进行调整。因此,出现了一些领域中行政管制过多,但在某些领域则出现管理“真空”的现象,在行政管制中,政出多门的现象尤其严重。「5〕导致民众对政府缺乏信任、对社会事务态度冷漠。显然,这是由于我国目前一元化的政府管理体制不能适应多元化的社会发展造成的,如何建立与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全社会协同参与的社会管理体制和管理格局,是当前的一个迫切任务。

(4)社会管理评估失衡

政府对社会的管理状况如何是评估一个政府绩效的重要标志,但很多时候变得“一维化”。近年来,政府部门在借鉴西方绩效评估经验的基础上,开始尝试建立绩效评估体系,在取得成效的同时也暴露了许多问题。部分地区仍以经济发展水平作为评价政府社会管理的权威性指标,即使在评估体系中设立了多项指标,但在实际评估和考量绩效时仍旧以经济绩效为单一衡量指标。这就导致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谋求所谓的“高业绩”,在社会管理方面重经济发展轻社会服务,重物质文明轻精神文明,甚至一些地区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暂时发展,使绩效评估体系失去了原本应有的意义。

3社会管理创新路径与国家治理现代化之推进:共进与互动

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也是创新社会管理路径的过程,二者互为前提,互为动力。在创新社会管理路径的过程中,提高社会管理的水平和效率,从而不断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

3.1创新社会管理理念,实现人本化

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社会管理理念,是实现社会管理创新的基本出发点。而要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归根到底是要实现人的现代化,把重视人本身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前提。胡锦涛同志强调:“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切实贯彻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6〕社会管理创新的提出,是中共中央从时代发展的高度、社会发展的程度和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为改善当前社会治理的现状而提出来的。因此,必须要遵循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突出人民群众在社会管理中的主体地位,扩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方式和途径,确保党和政府能够关注民生、了解民意,把解决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放在首位,把着力解决好群众最关心的就业、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问题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为社会管理创新提供基本方向,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动力。

3.2创新社会管理主体创新,实现多元化

人民群众是国家治理的主力军,也是社会管理的组织者和决策者。在当前多元化的社会中,一元主体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投身到社会管理中是必然选择。历史证明,只有调动公众参与的积极性,白觉白愿地承担白身的社会责任,才能避免政府唱独角戏,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向纵深发展。一方面,政府要及时转变白身职能。

作者:顾清 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更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详细信息: 国家创新社会管理论文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129681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银行业竞争力现状分析 许昌学院学报版面费

相关论文
相关学术期刊
《江西电力》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湖南包装》 《中国心血管杂志》 《黄金时代》 《四川地质学报》 《广东茶业》 《中国造纸》 《科学发展》 《工业卫生与职业病》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