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间工艺与民间艺术综述 - 国内经济论文范文 - 400期刊网专业论文投稿机构

民间工艺与民间艺术综述

时间:2017-02-07 14:14:27 来源:论文投稿

凤翔木版年画这个比活字印刷术还要早数百年的文化艺术结晶,早在战国时期的《山海经》中就有文字记载,两汉时期木版年画成了人们踊跃购买“避邪纳福”的吉祥物,明清时期凤翔木版年画已远销到西南、西北诸省,年产最高时达690多种,600多万张。近代凤翔木版年画由盛极一时走向衰落。做为西北最大的木版年画基地凤翔现遗存下来的只有世兴画局一家,现已近60岁的第20代传人邰立平,一直致力于凤翔木版年画的传承和研究。他整理继承的“雄鹰镇宅”、“锦上添花”等多幅作品被中国、法国、大英博物馆多家权威机构收藏。凤翔木版年画用传统雕刻手法制版,用逐色套版方法印刷,被中国美术界称之为“古、大、雅、卓”。1996年邰立平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授予一级民间工艺大师,2005年被中国艺术家协会聘为民间艺术研究员,2011年凤翔木版年画中的“纳祥童子,福贵花瓶”被选为中国第九套木版年画邮票主图。

凤翔泥塑是宝鸡民间艺术的又一种表现形式,相传六百年前,朱元璋部下有一部分江西籍士兵驻扎在六营村,闲暇之余,看到当地的版版土很有粘性,随手捏制了些泥人、小动物,并图上色彩。便成了凤翔当地人称之为“泥耍活”的玩具。凤翔泥塑具有色彩炫丽,形态夸张,妩媚可亲的特点,很召人喜爱。几百年来一直是乡民们走乡串亲的最佳拌当。2002年七十多岁的老艺人胡深捏制的马被选为国家生肖邮票主图,从此凤翔泥塑开始走出国门。2003年具有便新意识的年轻艺人胡新民(现近40多岁)创作的泥塑羊再次走上国家生肖邮票主图,这次由于中央电视台和恒源祥集团的参于,凤翔泥塑名扬海外,年长的胡深被国家授予有津贴补助的民间工艺大师,年轻的胡新民则多次应邀到国外表演、讲艺。如今胡新民的泥塑工作室已成为西安美院和众多学院艺术系学习、创作基地。而六营村也成为年创三千多万元的民俗产业园。布艺是宝鸡地区民间工艺的又一奇葩,至今到底流传了多少年,县志和民间均无文字记载,只听过一位老艺人说过:“她八婆的八婆就会布艺”。

世代相传的民间传统造就了宝鸡众多的一村一品村,而千阳的南寨村就是布艺传承的代表。1987年陇县民间艺人陈美娥(如今已有60多岁)创作的枕头猪被国家邮票设计者相中,成了乙亥年肥猪拱门邮票的象征。今天散布在宝鸡各地布艺老人大多已谢世,只有千阳南寨村的杨林转(50岁左右)组织了一个布艺合作社,带领着大家把这一绝艺传承和发展。西府的皮影源远流长,相传自唐代起就有皮影戏在民间传唱。现年近八旬的老艺人王云飞不仅亲自能刻能上色,制作皮影,而且能唱200多部皮影折子戏,是西府皮影非物质文化的唯一传承人。1992年曾被故宫博物馆请去做皮影种类鉴定。而在凤翔的王云飞的师兄刘改成(现已去世)的儿子刘俊虎夫妇则办起了一个皮影雕刻制作学习班,在教众多的年青人皮影制作技巧的同时,制做各种精美的皮影艺术品。除了马勺脸谱、木版年画、泥塑、布艺、皮影,宝鸡的民俗中还有草编、剪纸、漆器、木雕、面花、青铜器复制等多种民间工艺品。这些都是历史文化的积淀,曾在宝鸡上空绽放过炫丽多彩的瞬间。如一张女童举着扫把的剪纸,民间叫它扫天,问为什么?

说天不下雨,庄稼没收成,或阴雨绵绵,天上没星星,乡民就会剪个扫天,贴在院里,阴霾就会除去,天就会晴,雨就会下,月亮就会从乌云中渐露出来,人们的生活就会变好。一张小小的剪纸竟蕴含着这么多的祈盼,怪不得民间工艺能世世代代流传下来,它闪现着一个民族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祈盼。正如前文化部长孙家政所说“当历史的尘埃落定,一切归于沉寂之时,唯有文化以物质或非物质的形态保留下来,它不仅是一个民族自我认定的历史凭证,也是这个民族得以延续,并满怀信心走向未来的根基与力量之源”。

作者:牛宝安


更多国内经济论文详细信息: 民间工艺与民间艺术综述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128297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期刊文章发表 药学

相关论文
相关学术期刊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教育导刊》 《三角洲》 《南洋资料译丛》 《轴承》 《世界胃肠病学杂志》 《轻合金加工技术》 《课外语文》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