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对民族音乐教育的思考
不管是从历史责任的角度,还是现实意义的角度,复兴民族音乐教育都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对此,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一是国家教育部门必须高度重视,从制度或机制上把民族音乐教育纳入升学的必考范围。目前不重视音乐和民族音乐教育,客观上是升学制度造成的,体育已纳入升学的考试科目,但音乐教育仍然被排斥在外。因此,必须从体制和机制上确立音乐教育的地位,把音乐教育(其中要包括民族音乐)纳入升学考试的必考科目,这样才能改变音乐教育的现状,并从根本上扭转音乐教育的被动局面。音乐教育的地位解决了,民族音乐教育才能解决。二是必须强化学校管理者对民族音乐教育的作用的认识。从调查中不难看出,大部分学校对民族音乐教育观念淡漠,或者根本没有把民族音乐教育视作素质教育的内容,或者完全被升学率“绑架”。要从根本上改变民族音乐教育的现状,必须首先改变学校管理者对民族音乐教育重要性的充分认识,要深刻认识到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同时,还要认识到每首民族乐曲都演绎了一个生动的故事,每个故事都蕴涵了一段荡气回肠的历史,如琵琶名曲《海青拿天鹅》、《十面埋伏》、《春江花月夜》等,三弦名曲《十八板》《、大浪淘沙》等,古琴名曲中屈原的《离骚》、孔子的《幽兰》、嵇康的《广陵散》、蔡文姬的《胡笳》等都名动千古,阿炳的《二泉映月》、刘天华的《空山鸟语》是二胡中的绝音,《渔舟唱晚》、《出水莲》、《高山流水》、《汉宫秋月》、《寒鸦戏水》、《香山射鼓》、《战台风》等都是古筝留下的璀璨的音乐文化。这些名曲、名家,都是我们继承和发展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让青少年学生学习中国民族音乐,是传承和发展祖国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培养优雅情操和深化爱国情怀的重要途径,是教育管理者和音乐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三是加大民族音乐师资的培养力度。目前,中国的音乐学院很少,远远不能满足民族音乐教育的师资需求。本来音乐学院的学生就少,其中学习并愿意从事民族音乐教育的又少之又少,解决供需矛盾就必须建设有利于民族音乐教育的机制,要有针对性地建设一批民族音乐学院,并通过提高地位和待遇等方式,吸引更多的优秀学子学习并愿意从事民族音乐教育。诚如此,中国的民族音乐教育才有复兴之日,几千年的民族精粹才能继续传承并发扬光大下去。
二、学习民族音乐的过程可以成为青少年思想道德水平逐步提升的过程
思想道德品质教育,一直是青少年教育的难点:一方面,旧的传统道德思想不分青红皂白被打倒了,新的思想道德系统却未真正建立起来,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仅仅存在于简单的说教之中,并陷于教条的泥潭。而且,这些道德教育的方式又很少触及青少年的灵魂,没有触及心灵的教育肯定是无效的教育,这也是青少年道德教育不太理想的根本原因;另一方面,思想道德教育的方式陈旧,言传多于身教、灌输多于渗透,严重缺乏行之有效的理论和操作系统。道德教育,从另一个隐形的角度说,就是一种是非美丑的鉴别,就是把审美情趣升华为道德情操的过程。对美的追求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尤其是青少年,正是憧憬美好生活的“疯狂”时期,无疑也是道德教育的最好时段。既然美包含着道德的成分,那就首先要了解美,比如美好的事物、文明的言行、高尚的情操等,然后再体悟美,最后去实践获得美。如果正确引导,这个过程就可以建立起道德教育的基础,而音乐教育尤其是民族音乐教育,恰恰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最佳途径。比如,在《唱支山歌给党听》的教学中,可以自然渗透进行爱党、爱国的情感教育。具体程序,可先营造音乐氛围,引导学生感受优美动听的旋律和坚定有力的节奏,带动其激昂向上的情绪;再通过给学生讲解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史和一些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让青少年充分了解共产党建立新中国的艰难历程,并真切地去体会苦难的中国人民从水深火热中被拯救出来的感恩情绪,这样就能让学生比较准确地去理解、把握这首曲子所表达的情感要素,从而饱含深情地演奏。再如,古筝名曲《渔舟唱晚》,通过引导学生鉴赏,让学生体会古筝是如何使用特殊语言去描绘绝美的画面以及和谐的场景等,进而再引导深入体会欣赏过程中内心深处的和谐、宁静、愉悦状态。这种内心的“和谐、宁静、愉悦”状态,就是这首古曲要达到的真正目的,是哲人们追求“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也是古代“乐”和“礼”的无形教化。这种通过音乐的直接体验,是任何语言的能力都无法企及的。内心情感通过音乐的良好陶冶,自然会引发“克己复礼”的道德约束。当一人的内心经常处于“和谐、宁静、愉悦”状态的时候,首先是自我的内心实现了和谐,如果人人都如此实现了自我的和谐,家庭便有了和谐,每个家庭有了和谐,整个社会则必然会呈现出和谐与稳定。这就是民族音乐的巨大能力,除有利于个人的修养外,还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顽强的意志力也是青少年不可缺少的品质,民族音乐在培养这样的品质上,仍然有着良好的作用。除了感受、品鉴、欣赏名曲,青少年在主动参与到音乐创作的实践活动中时,则更能渗透思想品质的教育。在学习音乐的实践中,耐心专注的音乐技能训练,无疑可以培养青少年遇到困难与挫折时顽强品质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乐器演奏若要取得出色成绩,没有平时积极热情、一丝不苟、全身心忘我的训练,几乎是不可能办到的事。音乐的精微性、表演性与形象性,则必须要求学生具备一种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这种品质又反过来影响青少年学生的其他各方面,从而使之产生高度的自觉性与责任心。因此,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器乐演奏的教育和训练,当然要努力达成音乐教育的目标,但绝不应仅限于此,和体育教育的目标一样,我们不是要培养出体育明星和大音乐家(当然如果可以培养的话更好),而是更多寄托在体育和音乐教育上的德育目标。
三、学习民族音乐可有效促进青少年的智力发展
音乐艺术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在促进青少年智力发展的作用是其他科目所不能代替的。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音乐教育对智力诸因素,即感知能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感知能力的发展是思维能力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思维能力的发展又使感觉、知觉、注意、记忆等认识过程摒弃随意性。音乐教育,能促使青少年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进而促进智育的全面发展。音乐教育对于青少年智力发展的帮助,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可以通过音乐和民族音乐的学习,了解、掌握大量的知识和信息。可以说,每一首歌曲都是词曲作家了解生活获取大量信息后的创作,所以通过作品的学习,反过来也能获得大量信息的。比如,通过电影《刘三姐》音乐的学习,就能了解、学习广西地区的风土人情;通过《乌苏里船歌》的学习,就能了解、学习到东北地区人民的快乐生活;通过《小背篓》《、山路十八弯》等名歌的学习,就能了解到山区人民的生活和状况。二是通过音乐特别是民族器乐的学习,能锻炼、发展智力。在音乐活动中,通过对音的长短、快慢、高低、强弱等的识别,就能使青少年的听觉、辨别能力和动作协调性得到很好的训练。特别是乐器的学习,它训练的不仅是五指,还有身体各部位、各部件的协调,尤其是大脑小脑的协调。例如,独奏曲《春雨》,泛音的一张一弛,身体、手臂需协调相应,四指轮奏表现出雨滴声,大雨时声音亮而强,小雨时声音小而弱,再配上相应的表现动作,在愉快有趣的音乐活动中,就很好地锻炼了学生们的听觉辨别能力。三是通过音乐教育,训练和开发青少年的想象力等思维能力。比如,带领学生昤听《二泉映月》这类意境纯美、意蕴悠长的作品,就如同带领学生赏析名诗名画一样,需要借助想象力,以此打通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这样就能将这些作品的妙处体会出来。一个能较好理解、感悟甚至评价音乐作品的学生,往往思维敏感细腻,想象丰富活跃。所以,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是有其独到之处的。
四、学习民族音乐可以有效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随着升学和就业等压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面临着严峻的形势。据有关方面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目前是世界上自杀率高发国家,每年约有20万人口以自杀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也就是说平均每3分钟就有一个人自杀。尤其令人震惊的是,近年来青少年自杀的比例呈上升趋势,且年龄呈明显的低龄化趋势。此外,中国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病率为0.4-8.3%,这也是相当令人扼腕的数据。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多,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心理缺乏和谐或没有找到实现和谐的方法,而音乐教育正好是调理心理失衡的一剂“良药”。医学家、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通过各自的研究,正在寻求解决的办法。医学家研究证明,音乐可以引起人们血液循环加速和呼吸的变化,优美的音乐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幸福的感觉,并且可以缓解不良情绪。所以,西方便有了“音乐治疗”、“冥想疗法”等诸多新颖的心理治疗方式。由此看来,学习音乐特别是优秀音乐,有利于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这种好处,具体表现在对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一是当青少年听到节奏感极强的音乐后,会不由自主地手舞足蹈,这样就有利于身体血液的流动与循环,长期训练下来,青少年手脚的协调性会得到很大发展,大脑的发育也会得到较大加强。二是音乐教育有利于学生心理状态的改良,通过学习音乐,一些性格内向、不善交流的孩子可以逐渐走出自我的天地,学会交流和沟通。在家访中,常有学生家长反映说:“原来我的孩子性格内向,自从上了琵琶课后变得爱跳、爱唱、爱说,并且性格开朗了许多,节奏感也强了许多,比她们跳舞班的其他同学好多了,吃饭也好多了。”同时,民族音乐教育不仅可以有效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还可以提升青少年的综合素质。二战结束后,前苏联的教育走在世界前列,全民的素质非常高,涌现了一大批文学巨匠和艺术大师,使当时的美国感到诧异。后来,美国经过很多年的调查,才得出一个大家看来是完全意想不到的结论,那就是:前苏联特别重视民族音乐教育。因为在前苏联,从幼儿园开始,其民族音乐教育就开始了,一直到大学,音乐教育都是必可少的。由此看来,音乐教育尤其是民族音乐教育,对一个民族的素质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作为音乐工作者,我们务必需要深刻认识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培养好一代又一代身心健康、品德优秀、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青少年,让他们承担起继承、复兴和发扬民族文化的重大使命,并深刻认识、掌握担负这些使命的手段和方法,从抓好音乐教育的点滴做起,为全面提高青少年素质乃至全民族素质发挥更多更大的作用。
作者:丁朝霞
相关专题:环境科学论文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