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属于高校文化表层的部分,是精神和制度文化形成的载体和条件。物质文化的体现主要是通过高校的校容、校貌、教学科研条件等。民办高等学校建校时间较短,物质文化积淀相对薄弱,办学层次相对较低,往往只能流于表面,无法深人,表现出一定的宣传性和非学术性特点。
(一)宣传性
由于建校时间短,学校往往只能采取一些方法人为地增加校园的物质文化形式,如张贴标语、设置荣誉榜等等。这些仅仅以物质的形式宣传和发扬文化的做法往往是流于表面,很难使老师和学生有本质上的认可。
(二)非学术性
绝大部分民办高校仍属于教学型院校,教师工作安排比较满,任课教师课程多,大学的科研职能被大大削弱甚至完全被忽略。民办高校教师和学生的学术和学习几乎是局限在书本上和课堂上,难触及不同研究领域和视角的学者见解,同时学校也很少开展学术讲座和学术沙龙等活动,从而造成民办高校教师和学生的视野不够开阔。
二、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是指领导体制、组织管理制度、正式和非正式组织结构、人际关系等制度现象。制度文化其核心内容是惯例和规章制度。规章制度和惯例是所有教职员工和全体学生行动指南和共识,体现了对组织成员行为方式的期望值。民办高校因其管理者的特殊性,制度文化方面具有集权性和灵活多变性特点。
(一)集权性
前面提到,民办高校的办学者一般为个人,办学者往往是位于学校核心领导层,拥有举办与管理学校的双重身份,能够掌握学校发展的方向,上级机关和领导者掌握重大问题决策权,下级机关和领导者的决策权和自主权很小。因此,在上级与下级关系之间,普通的教职工把学校上级机关的领导视作老板,把自己视为打工者,没有主人翁的意识,大多是被动执行学校相关规章和制度,学校内部上级与下级之间缺乏融洽。
(二)灵活性、多变性
基层缺乏民主权和决策权,领导层频繁的变动,导致很难持续的贯彻某些管理制度。而且很多时候,管理制度要根据新形势、新领导的要求不断的修订、废立。这种做法能够使这些规章制度不断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充分体现民办高等学校办学机制灵活性。但是变化过度频繁的同时也造成师生员工要不断学习和适应新的管理制度,从而影响员工工作、学习效率。上级领导机关和领导者的决策是导致领导层变动的最主要原因,由此可见民办高等学校制度文化的集权性、灵活性、多变性这几个特性是互相关联的。高校是一个追求民主、学术和自由的地方,以此促进知识更新、社会进步。所以,必须让民办高校在制度文化的灵活多变性与稳定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不能奉行完全的自上而下管理体制,要努力发扬民主的精神。
三、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指办学的理念、学术的伦理、管理哲学和团体风貌,精神文化是组织的生存哲学。精神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民办高校因其组织性质和组成结构,在精神文化方面具有危机意识和分散性的特点。
(一)危机意识
国家相关法律有规定,民办高等学校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公益性组织,可以从办学的盈余中获取回报。所以,民办高校既有公益性又有盈利性,偏向哪一方属性,完全由领导决策者的价值观取向所决定。政府不拨款给民办高校,民办高校经费完全是自筹,所以有强烈的生存危机意识,竞争生源异常激烈。这几年,生源数逐年减少,招生成为民办高校的核心和最重要的工作。学校内部同样存在危机意识。很多学校对员工采用末尾淘汰的制度,工作不达标就会被辞退,员工存在较大压力。学校的私有性质同时导致大多数教职工是通过招聘途径、签订劳动合同上岗,无事业单位编制,待遇和福利比较低,而且员工对学校持续办学的时间存在疑惑,增加心理上不稳定感,有一部分青年员工做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努力寻求出路。
(二)分散性
分散性的主要表现是教师对学校归属感的差异。民办高校的教师队伍一般都由三类教师组成:与学校签有劳动合同的教师,即自有教师、退休返聘教师、外聘兼职教师。鉴于民办高校存在至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而且还在不断的发展中,民办高校的自有教师一般由两大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建校开始就进校的教师,这些教师通常学历不高,能安心于学校的工作,因为他们与学校共同发展、共同奋斗,对学校的感情比较深厚,有较强的归属感。同时,年龄大和学历不够高等因素导致他们跳槽的可能性变小;另一部分是刚进校不久的青年教师,往往学历都比较高,对于他们来讲,民办高校并不是一个能够为之长久工作的地方,只是经验积累、寻求更好工作的一个跳板。退休返聘教师是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的一个重要组成。退休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管理经验,工作目的以发挥余热为主,但是他们与学校之间并不是隶属的关系,因而与学校的亲疏关系基本是取决于自身的工作意愿及热情。兼职的外聘教师主要组成是其他高校教师或在读研究生,这些教师与学校没有直接关系,只是上课、拿课时费,人员变动情况较大。由此可见,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组成的多样化,教师与学校关系亲疏不一,造成了精神文化的分散性。教师来源多样化致使每个教师工作出发点、发展规划各不相同,教师大多是各自为政,人际关系简单,互不干扰,因此很难有共同奋斗的目标形成。与此同时,为了降低教学的成本,学校还采取了一系列不当做法,如增加任课教师的课时量、缩短暑寒假时间、晚上或周末安排人员值班等等,导致教职工不满情绪增强,降低了组织归属感,使得学校团队意识薄弱、凝聚力不强。
四、民办高校组织文化变革
目前来看,我国高等教育的制度迫切需要改革,组织文化的变革是否成功直接反映出教育制度改革的成败。通过以上对民办高等学校组织文化现状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它的优缺点,为促进民办高校的健康发展,我们应当继续保持其优点,同时更要勇于从以下方面着手进行变革。
(一)注重环境建设,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
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物质载体或条件,良好的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变革的基础与先决条件。学校应当加强校园环境建设,从根本上做到物质文化积淀。同时,良好的校容校貌更有利于教职工和学生的工作学习。注重创造科研条件,将科研工作逐步地纳人到正常的工作中,以利于拓宽教师和学生的视野,形成良好的学术气氛,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
(二)变革管理体制,倡导民主、自由的风气
鉴于民办高校集权、多变的制度文化特性是由领导者的特殊性造成的,只有根本上变革了领导者管理体制,才能改善民办高校的制度文化,才能保证组织文化的确立和发展。民办高校集权性主要是因为举办者既拥有资产,也同时掌握决策权,只有将所有者与管理者分开,才能真正意义上的解决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问题,也就是要建立民主的管理体制。健全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将决策裁定权下放给董事会,实行科学管理和民主监督,增强部门、院系管理层宏观决策的权限,将权力适当下放至相关院系、部门,增强组织的灵活性,充分贯彻以人为本的组织文化。在民主的管理体制下,才能从制度上体现出民主和自由的作风,才能从教职工和学生的角度出发制定学校的方针政策,才能为广大的教职员工和学生营造出一个畅所欲言、百家争鸣的氛围。
(三)增强团队意识,加强高校组织凝聚力
一个组织要有长久的生命力,就一定要有一个强劲的团队和强大的凝聚力。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就是要使组织成员能够接受认同组织精神,并转化为成员自身的行为,融人到组织中去。民办高校要从长远计划,结合组织自身目标与教师个人目标,积极宣传办学理念,承担责任,付诸实际行动之中,表明正确价值观,证明自己胸怀豁达、理想远大,使每一位教职工都能感受到学校的魅力,确信自己在组织中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走向成功,不断实现自我价值,并从中不断获得自我满足。综上所述,民办高校的组织文化既需要继承,更迫切需要变革,而变革的最终结果就是要建立一个以人为本的民办高校组织文化,民主管理,充分弘扬民主自由之风,营造优良的校园文化氛围,体现对个人的尊重,以每一个个人的发展推动整个民办高校的发展,增强民办高校的凝聚力。
作者:李晓娟 单位:苏州科技学院天平学院
[asp.net电子商务网站论文]ASP.NET在电子商务网站中的
建筑设备论文2017-02-05 16:3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