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学二者本就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思学结合方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尤其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敢于创新、能够创新的思维是学生分析、解决数学问题必要条件。学生的对身周事物判断能力、创新能力、质疑能力等均可充分体现其数学思维能力。受环境、教育以及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人生来即思维各异,理解能力也不尽相同。因此,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创新能力等多方面思维能力均是存在差异的。而数学又是一门极要求学生思维能力和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学科。正因这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当尤为强调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而绝非简单的概念背诵和记忆。唯有引导学生积极运转思维,使其得到充分锻炼,在此基础上结合实践,才能更好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目的,更让学生真正得以全面成长和发展。
新的社会背景下固然有了更多的机遇,却也迎来了更多挑战。当下社会更加需要的是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思维能力恰是其关键所在,更是学生综合素质高下的直观体现。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数学学习乃至其他学科的学习和今后学习生活、社会发展均有重大意义。
二、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
(一)兴趣激发,促进积极思考
兴趣永远是教育事业百年不易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无疑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最为有效途径。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外如是,唯有充分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促使其主动积极的思考数学问题,学生思维方能得以充分发散和锻炼。尤其是针对小学生这样一个尚在成长发育之初的群体,他们感性思维明显胜于理性、好奇心重,更加倾向于自身感兴趣的事物。培养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是锻炼其思维能力的绝佳途径也是关键所在。然而,实际情况是相较于其他学科来说,小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往往是较低的,甚至有抵触情绪存在。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呢,具体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先进教学手段逐渐进入学校。相较于传统讲台、黑板的教学方式来说,多媒体饱含色彩、声音,形象各异的直观呈现方式显然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自然也更能激发他们主动、积极思考的意愿了。
2、组内探讨、组间竞争的小组竞赛形式。小学生是一群善于模范、急于表现自身、竞争意识强烈的小孩子。结合其年龄特点,我们可以通过组内探讨、组间竞争的形式充分调动其学习兴趣和思维。组内成员以优带差,以良好的学习氛围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组间竞争的形式则是通过对学生小组荣誉感的增进,促进其积极性探索学习,提升小组成绩和竞争力。尽可能的采取多样的教学形式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枯燥课堂更具活力的有效途径。
兴趣激发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这有待于小学数学教师不断的挖掘、探寻更为有效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继而有效调动学生思维,实现学生思维能力锻炼的最终目的。
(二)情境创设,实践引领思考
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往往需要凭借一些特定的数学情境,学生在情境中逐步发现和解决问题,全身心的投入其中更能真正得到思维能力的锻炼。除此之外,在数学情境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方是让学生思维真正运转,掌握数学知识的最佳途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特点和实际认知情况创设符合学生情况的数学情境,让他们在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细致观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这样一个思维运转的实践操作过程实现数学知识的吸收和思维锻炼。可以考虑到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让他们将理论知识充分运用到实践活动的生活情境中,积极思考、解决问题。如在长方体等几何图形的认识教学过程中,单纯几个面、几条边等抽象理论知识的介绍很难让学生真正熟知几何图形。因此,在这节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设计安排一个“趣味拼搭”的实践活动课。课内为学生准备一些长方体、正方体、球体等几何体,也可以是学生生活中可见可触的一些物品,让他们让学生看图形图案或者借助记忆来摆图案等。以此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以及多向性,培养其空间思维能力,从而实现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1]。
(三)数形结合,强化思维深度
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需要运用一些数学的思维手段[2]。而数形结合的思维方式,能够让学生在具体与抽象之间提升其思维水平。在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结合之间探索出知识的本质,从而达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深化其思维的深度。所以,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就需要在讲解的时候一方面借助一些直观化、形象化的图形。另一方面将这些图形转化成数量关系,从而指导学生解决数学问题。如在学习长方形周长公式的时候,可能有的老师只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公式,这样有时候当碰到一些变化了的图形问题的时候学生就很难灵活的解决问题。所以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就要有所注意,需要用数学思维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充分地理解公式的含义。一般来讲,在求长方形周长的方式中主要有三种:①长+宽+长+宽;②长×2+宽×2;③(长+宽)×2。在对这三种方法的运用中,老师需要教学生用数形结合的思维方式来解决,让学生在求解的时候可以边画图形边求解,以此来深化学生思维深度,培养其数学思维能力。
(四)积极引导,多位思考方式
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方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锻炼有重要作用。作为一群数学初学者,教师应当引导小学生以多角度、多方式进行数学问题的思考,逐步培养、确立其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方式。促使其善于通过多种途径思考解决数学问题。
1、波浪思考
波浪是水体在外力的作用之下所产生的一种“瞻前”并“顾后”的周期起伏的规律性运动。顾名思义,波浪思考是要引导学生在思考过程中也能“瞻前”、“顾后”。尤其是在问题的推理、证明过程当中,数学学习往往要求学生思维严密、运算过程缜密,任何微小步骤的错误均将导致整个结果错误。波浪思维方式则是要学生在运算推进过程中不忘记后退,能够在保证每个步骤准确性的基础上继续大胆迈步,如此瞻前而不忘顾后的学习方能稳扎稳打的逐步前行。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引导学生进行波浪式思考是要促进他们对运算细节的重视,数学基础的重视。这样注重缜密的思维模式是学生思维能力培养锻炼的重要内容之一,小学生好奇、好动,难于静下来解决问题,培养其缜密思维对他们的数学学习也有相当积极的意义。
2、逆向思考
当很多问题通过正面的处理方式我们无法顺利解决的时候,不妨引导学生学会反面进行逆向思考,不一样的方式往往会收获不一样的成果。如在一些命题证明的时候体现较为直观,有的命题证明从正面行径往往极为困难,甚至无法行进。这个时候,换一个方向从反面进行论证。若反面为正确,自然可以得出原命题的错误,反之亦然。逆向思维会让数学问题变得简单化,解决方式多样化,也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更好的锻炼。
3、质疑思考
爱因斯坦说过:“解决一个问题难,提出一个问题更难[1]。”质疑精神是人类之所以进步且不断进步的根源所在。教师应引导、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大胆提问,在疑问的推动下他们方能不断追寻、探究正确的答案。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用于生活,我们可以多通过学生可触可见的生活情形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引发学生的质疑、探究。正是由于建立于理性角度的怀疑精神才促进了人类文明和科学的不断发展进步,对学生也同样如此,教师应当巧妙设定疑问,树立学生的怀疑精神,诱导其产生求知欲,从而主动进行探究,使得学生进入乐于学习、乐于思考的良性循环当中,创新意识也在此得到培养。例如,在“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这一节内容的教导时候,我们可以让同学们先任意说出一些数字,并告诉学生们,我们不用计算则可以迅速得出这个数是否能够被它们整除,在学生给出数字,我们也迅速做出解答以后,则可让他们进行验证,显然,验证后的结果正确,则将让学生对此产生疑问,产生兴趣,想知道为什么老师能够迅速得出答案,这个时候教师再进行讲解,学生将更容易集中精神,自然会更易达到培养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在数学问题的解决中往往需要学生不断的质疑、发现问题。在学生的讨论、思考过后得出了模糊的概念,教师再给予适当总结、引出数学知识。这样设置质疑环境,引导学生进行质疑思考对学生知识的吸收掌握程度以及思维能力的锻炼均有较大助益。学生的质疑也促进了他们课堂思维的集中,探究积极性的提升,有助于其思维能力锻炼。
三、结语
总而言之,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这不仅是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更是有助于学生今后学习生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教育工作者应当在充分把握学生特点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更多、更具实效的教学方式,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思维,引领他们不断通过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实现思维能力的锻炼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