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银杏叶提取物的化学成分研究 - 行业经济论文范文 - 400期刊网专业论文投稿机构

银杏叶提取物的化学成分研究

时间:2017-02-06 15:45:01 来源:论文投稿

1、GBE的化学成分

银杏的药用价值主要是指银杏叶的药用价值。银杏叶(GinkgoFolium)为银杏科植物银杏的干燥叶,含有黄酮、萜内酯、酚酸、聚异戊烯醇等化学成分,其中主要有效成分是黄酮类化合物和萜类内酯,具有很强的药理活性,能有效改善心脑血管和末梢循环,用于治疗动脉硬化、高血压、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由于种属、产地、采收期、生长环境和提取方法等的不同,GBE提取物的化学成分也不一样,而其化学组成与生理功能紧密相关。

1.1黄酮类化合物

研究表明,黄酮类化合物是GBE的主要活性成分,其含量为2.5%~5.91%,其中95%以上为槲皮素、山萘酚和异鼠李素的糖苷,具有降血压、扩张血管、改善血清胆固醇、解除痉挛、抗氧化等功能,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糖尿病和脑血管疾病等方面有良好疗效。目前,关于以提高银杏叶黄酮提取率为目标而进行的提取工艺的报道较多。银杏叶黄酮作为一种天然抗氧剂,除了具有高效、安全、无毒的特点外,还具有一定的保健功能。因此,有关银杏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和分离的研究对合理利用银杏叶资源、提高银杏产品附加值有重大意义。赵一懿等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PLC)对所采集的2010年全年生长期内的北京产的4株银杏叶样品进行测定,建立了银杏叶中11种黄酮苷类成分含量的测定方法[3]。该研究可准确反映银杏叶中各黄酮苷类成分的含量,并为进一步了解银杏叶中黄酮苷类成分生物合成与积累的变化规律奠定了基础。吴海霞等以70%乙醇浸提法提取银杏叶黄酮,并以吸附率和解吸率为指标,研究3种大孔树脂纯化银杏叶黄酮的工艺条件,结果证明:先采用浓度为0.94mg/mL、pH值为4.85的银杏叶黄酮提取液,以1.5BV/h的流速上样200mL吸附,再采用pH值为4.95的80%乙醇50mL,以2~2.5BV/h的流速进行洗脱,可得含量为26.16%的银杏叶黄酮。这一研究为黄酮的提取和纯化提供了方法[4]。刘丹等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同时测定GBE中槲皮素、山柰酚、异鼠李素3种黄酮类成分;通过F检验寻找7个厂家GBE黄酮类成分相互间的显著性差异,结果指出对于作为中药的GBE的多组分及多成分微观量比结构研究的重要性,为建立合理的中药质量控制体系打下了基础[5]。张海红等的研究表明:花生油的酸价(AV)和过氧化值(POV)在加入各采收期的银杏叶黄酮后均减小,证明银杏叶总黄酮对油脂有保护作用[6]。李晓丽将银杏叶总黄酮添加到食用油脂中,结果证明这一做法不仅可以满足食用油对抗氧化剂的需要,还可以使食用油脂具有保健功能[7]。这些研究证实,GBE有开发为油脂的良好抗氧化剂的潜力。

1.2内酯类化合物

银杏萜内酯可分为银杏内酯和白果内酯两类。银杏内酯为二萜类物质,包括银杏内酯A、银杏内酯B、银杏内酯C、银杏内酯J、银杏内酯M、银杏内酯K和银杏内酯L,而白果内酯则是倍半萜类物质。银杏叶内酯类化合物是超氧阴离子捕捉剂和超氧阴离子灭活剂,参与清除超氧阴离子,能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从而保护膜的正常结构。银杏萜内酯作为GBE中另一种主要的活性成分,对中风、老年痴呆症等疾病有明显功效[8],故其含量常作为GBE质量控制的常规指标。目前有关银杏萜内酯的分离与检测问题已成为研究的热点。王馨等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器(HPLC-ELSD),以甲醇-四氢呋喃-水(25∶5∶70)为流动相,为银杏叶中的银杏内酯A、银杏内酯B、银杏内酯C和白果内酯的分离和含量测定提供了参考方法[9]。周恩丽等采用HPLC-ELSD法,通过总内酯的测定,探讨了树龄、采收期和干燥方法对银杏叶质量的影响,得出树龄和采收期是影响银杏叶药材质量的主要因素[10]。该研究对于银杏叶的采收、质量控制和有效保护等起着积极的作用。周正华等将内酯含量作为考察目标,对安徽省6个不同产区银杏叶总内酯的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栽培品种的银杏叶的总内酯含量差别较大,为安徽省不同地区合理栽培银杏提供了参考[11]。许锋等对不同树龄银杏叶萜内酯含量的动态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银杏内酯A、银杏内酯B、银杏内酯C、白果内酯和总萜内酯的含量变化规律基本一致,不同树龄银杏叶总萜内酯最高峰含量的高低顺序为9年生实生苗>5年生实生树>14年生嫁接树[12]。崔大明等建立的对4种银杏萜类内酯(银杏内酯A、银杏内酯B、银杏内酯C、白果内酯)和3种黄酮类化合物(槲皮素、山奈素、异鼠李素)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法,不仅丰富了银杏内酯的测定方法,还是内酯作为GBE的主要活性成分的进一步佐证[13]。钦富华等以总黄酮苷、萜类内酯含量为指标,对6种大孔吸附树脂同时纯化银杏叶中黄酮苷和萜类内酯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D101大孔吸附树脂对银杏叶黄酮苷和萜类内酯的分离纯化效果最佳,纯化物中黄酮苷和萜类内酯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24.93%和7.36%,适宜GBE的分离纯化,为银杏叶中重要活性成分的分离和纯化提供了参考[14]。

2、GBE的生物活性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如前所述,GBE的有效活性成分主要是银杏萜内酯类化合物和黄酮类化合物,而这两种化合物是天然的自由基清除剂,具有抗氧化、降血脂、增强免疫力等功效。有人已经就GBE在这些领域的药理功能等进行了研究。鲁茜等以高糖高脂饲料喂养大鼠4周,并给予链脲佐菌素,诱导制备高血压、高血糖合并高脂血症大鼠模型,再以GBE干预治疗,随后测定大鼠血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和血清中的抗氧化指标及丙二醛水平,结果表明:GBE能够降低高血压、高血糖合并高脂血症大鼠的血压、血糖和血脂,并能增强其机体的抗氧化能力[15]。温啸等以两种具有降血脂功效的乳酸菌和GBE为研究对象,建立小鼠的肥胖模型,通过测定小鼠血清的相关指标(总胆固醇、甘油三脂、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丙二醛、浓度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探索干酪乳杆菌、GBE各自及两者协同作用对于小鼠的降血脂及抗氧化作用,结果显示,干酪乳杆菌与GBE协同使用,具有控制小鼠体质量、降血脂、抗氧化和促进胆固醇代谢的作用,可用于预防和治疗高脂血症[16]。熊平源等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和3H-TdR掺入法测定GBE对小鼠CD4+/CD8+T淋巴细胞亚群和对小鼠淋巴细胞转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GBE能通过调整CD4+/CD8+T细胞亚群的比值来增强其免疫功能,并能增加小鼠淋巴细胞转化活性,即银杏叶提取物有提高小鼠体液免疫功能的作用[17]。GBE中除了主要活性成分黄酮类化合物和银杏内酯外,还有多糖、酚类、有机酸和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微量元素等营养成分,集营养、保健功能于一体,是药品、食品和饮料的新兴原料;作为天然植物提取物,将其应用于现代加工品中,符合现代人追求健康、自然环保的消费理念。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和探索较多。冯金霞等针对鲜切加工行业由于鲜切操作产生的生理代谢紊乱、营养物质流失、褐变并最终影响鲜切产品品质及货架期等瓶颈问题,以红富士苹果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含量的银杏叶提取液浸泡处理对鲜切红富士苹果的保鲜效果,结果表明:在4℃贮藏条件下,与无菌蒸馏水浸泡处理的对照组相比,银杏叶提取液处理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鲜切苹果的感官品质,抑制褐变,减少水分散失,延缓硬度下降,维持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及维生素C等营养物质的含量,能较好地保持鲜切苹果的品质,其中总黄酮含量为0.5g/L的银杏叶提取液处理保鲜效果最佳[18]。刘爽等基于GBE中主要为黄酮类化合物且其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以酱猪肘为主料,通过试验,研究GBE的添加量对酱卤制品颜色的影响,结果表明:GBE能对酱卤制品起到明显的护色作用,且GBE为0.2%时,对酱卤制品的护色效果最佳,颜色保持时间为10h[19]。孙朋朋等用银杏叶代替部分稻壳,将传统方法与现代蒸馏技术相结合,生产的银杏叶风味酒风味独特,口感醇甜爽口[20]。陈今朝等以灵芝、银杏叶和牛奶为主要原料,研制出具有营养、保健功能的新型灵芝银杏叶酸奶,为我国日益增多且身体渐衰的中老年人提供了一种专用酸奶品种[21]。何文兵等以银杏叶和松针为原料,选取两种提取液的复合比例、糖和酸量等进行试验,研制出的复合饮料呈淡黄色,澄清透明,具有银杏叶和松针特有的香气,酸甜可口,且富含黄酮类化合物等活性物质,对高血脂、冠心病、老年痴呆症有一定的疗效[22]。曹焯、夏光辉、耿中华等分别以银杏叶为原料,研制出新型的复合保健茶和各类功能性饮料,为以银杏叶为原料的食品生产和开发提供了参考和借鉴方法[23-25]。

3、结语

通过对GBE的化学成分、生物活性及其应用情况进行探讨,我们已经了解到GBE的化学成分含量及其组成主要由植物本身的特质(品种、产地、树龄)决定,而其他条件(提取方法、加工条件和分析技术等)也会使分析结果出现一定的差异。由于GBE的化学成分与其功能密切相关,所以要更好地开发利用这种植物资源,就必须充分了解其化学成分。随着对银杏叶生物学活性认识的不断深入,其作为潜力巨大的传统化学治疗剂的替代品,已显示出令人期待的应用前景;物质成分分析方法的不断进步,必将拓展GBE在食品、药品等领域的应用范围,且可为银杏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技术支持和有效依据。

作者:丁东 张展鹏 权美平 单位:渭南师范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渭南职业技术学院


更多行业经济论文详细信息: 银杏叶提取物的化学成分研究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124123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影响情绪的因素 中国实用医刊

相关论文
相关学术期刊
《水电站机电技术》 《当代外语研究》 《青海湖》 《材料与冶金学报》 《半导体光电》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湿法冶金》 《广州医学院学报》 《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青海学刊》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