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当前农村的继续教育资源主要包括“村官”和“第一书记”等,但是这些继续教育资源并不稳定,对农民文化、科技素质的提高等继续教育也重视不足。所以,要在政策上使他们真正融入农村,把农村工作当成事业做,充分发挥继续教育资源的潜力。同时,还要培育农村本土的继续教育资源,开发农村教师资源和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农民资源,发展农村的远程教育,利用城市资源对农村进行帮扶。
关键词:继续教育;资源;村官;第一书记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102-(2016)03-0072-04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只有农民富裕了,中国才能真正走向富裕。但是当前农民的素质尤其是科技、文化素质与农业的发展要求极不相称,而且,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越来越多,他们或要创业,或去城市打工,但是绝大部分农民的知识基础太薄弱,信息不畅通,不懂技术,这使得他们难以在新形势中转型和继续发展,所以,对农民进行科技、文化等方面的继续教育非常迫切。国家已经认识到对农村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加大了对农民继续教育的资源投入和扶持,例如向农村派驻“第一书记”和“村官”,并加强了农村本土的继续教育设施建设,但是还存在诸多不足。
一、农村继续教育资源的现状
当前,农村的继续教育资源主要包括上级派驻的“第一书记”“村官”和本土的教育资源,“第一书记”或是教师,或是机关干部,他们在农村脱贫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第一书记”实际上主要协助村里土生土长的村支书做一些“接天线”的协调工作,村里的各项工作仍主要依靠村支书。“第一书记”大部分家住城市,在农村工作时间短,并不能真正熟悉农村的工作就回城了,他们工作的内容主要是利用自己的社会关系筹集资金,建设农村的体育设施、硬化道路或者图书馆等。对于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和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活动重视不足,虽然他们明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但是也都明白这项工作不是短期内就能解决,如果在自己的工作期内开始这项工作,真正见效可能是在以后的“第一书记”任期内,自己的业绩也不容易看到,所以,“第一书记”们大多热衷于做立竿见影的工作。“村官”主要是刚毕业的大学生,他们的工作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把当村官视为权宜之计。根据相关政策,大学生任村官,可以获得很多优惠条件,例如考研加分、报考公务员优先录用。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下,这些条件容易让大学生把当村官作为一个跳板,他们选择当村官,大部分不是因为对农村和农民的热爱,而是在残酷就业环境下的无奈选择和权宜之计,是“曲线进城”的策略。这些大学生“村官”没有把自己当作建设农村的主人翁,而是在农村镀金,等到服务期满后就通过各种途径离开。二是有些大学生村官缺乏在农村工作的热情。他们认为到农村工作是“大材小用”,农村缺乏相应的工作条件和创业环境,不但无法体现自身价值,也无法实现人生理想。因此,他们眼高手低,大事做不来,小事又干不成,最后一事无成。三是对农村相对落后、社会关系复杂的现状缺乏深入了解,对农村艰苦的工作、生活条件和农村复杂的社会情况估计不足,他们往往想当然地认为农村工作简单,—旦接触到农村的实际情况,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具体困难,便倍受打击,失去工作热情,怨天尤人,工作找不到切入点。大学生村官刚上任时大多有一些盲目乐观情绪,把自己孤立于群众之外,造成工作难以开展。当然,他们不愿意在农村工作也有客观原因。其一,工作没有清晰的定位。例如国家政策没有明确大学生村官在农村所扮演的角色,他们在农村的职位不明确,所以,他们不好开展工作。实际上,大学生村官在村里扮演的角色大多是上级指令的喇叭、政策传话员、村干部助理和百姓勤务员。其二,工作时间和地点不明确。大学生虽然考上的是“村”官,但是大部分乡镇领导把他们安置在乡镇政府工作,和其他乡镇干部无异,并没有让他们真正入村,他们没有真正成为“村”官。“第一书记”也是如此,他们基本不驻村,在农村工作的时间和地点没有保证,这造成对农村了解不深入,工作浮漂。其三,农村关系复杂,盘根错节,工作阻力大。大部分农村血缘宗族影响还很浓厚,农民和村干部处理事务多靠传统经验和习俗,很多村干部热衷拉帮结派,搞小团体。面对这样的现状,没有足够的信心和毅力是不行的。正如我国首位硕士村官杨本伦坦言“每干一件事情,遇到的困难和阻力都超出了我的想象。”他在推动把村里最好的一块坟地改建成市场时,被人打得头破血流。[1]除了“村官”和“第一书记”工作存在不足,农村本土的继续教育资源也相当薄弱,尽管也开展了一些活动,例如为促进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有关部门对农民进行舞蹈培训,丰富了农民的生活,有利于农村良俗形成和社会稳定。但是,农村的继续教育设施建设薄弱,现代化的教育方式严重缺乏,在广大农村,有组织的继续教育活动相当乏力。对农民的继续教育资源仍很薄弱。重视硬件和软件建设,重视眼前工作,忽视长远工作,把农民视为被教育者,忽视农民内在动力的开发,忽视农民素质的提高。
二、加强建设农村继续教育资源
(一)政府要完善政策,让农村成为干事创业、实现理想的舞台
政府要完善政策,让年轻的村官们认识到,到农村工作是事业稳健的开端,理想也会初步实现。而意图等待服役期满,乐享政策待遇,肯定会失去在艰苦环境中锻炼自己的机会。实践证明,如果把到农村任职当成“跳板”,就低估了农村的价值。事实证明,很多大学生村官利用所学知识,带领村民走上了致富路,也为创业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乡村的传统发展模式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大学生村官为农村打开一扇窗,铺成一条路,让广大农民看到并连通更加精彩的世界。与此同时,他们也会在农村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首位硕士村官杨本伦在农村收获颇多,他后来曾说“要是再退回十年,我还可能这样选择,因为听别人讲的道理,跟自己的亲身体会总是不同的。”[2]大学生村官必须改变对农村的观念,彻底消除与农民的距离,密切联系群众,与农民同吃同住、共同劳动,在与农民群众发生观念冲突时,要耐心、细致地做农民群众的工作。要深入了解农村当地的风俗和民情,使自己真正融入农村生活。正如被团中央评为“中国优秀大学生村官”的山东枣庄山亭区某村“村官”鹿元飞认为:村官要具备“四颗心”,即学习的心、为民的心、实干的心和创业的心。思想上要在农村扎根,“既来之,则安之”,克服“镀金”思想,干出成绩,造福一方百姓,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价值。[3]要想让他们踏实工作,还要有政策保障。一是要在经济待遇上有保障。这主要是针对“村官”说的,因为他们的工资关系、人事关系都在乡镇,就目前形势看,他们的经济待遇和其他乡镇干部无异,大学生村官在乡镇一级政府应该是较突出的人才,他们也向往着过上较富足的生活,父母对他们在农村工作也不是很满足,尤其是农村出身的村官认为好不容易通过考学“走出”了农村,如果还要在农村工作,心有不甘,所以,有关部门要有倾向性地改善他们的经济待遇,让他们感到某些在农村工作的优越性,这有利于留人留心。二是要通过人文关怀留住他们的心。大学生“村官”刚从校园走向社会,带有一定的理想色彩,到村里工作时,一开始人生地不熟,从心理上、生活上、工作上必然有一段不适应的时期,所以,政府要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这会让他们感受到政府对他们的重视,激发他们留在农村干事的决心。“第一书记”大多已经在城市单位工作多年,社会经验丰富,但是他们长期在城市工作,对农村的实际情况了解也不深刻,即使想在农村干出点事业,一旦发现自己的想法和现实情况相距甚远,也会产生懊丧的情绪,所以,政府对他们的体谅和关怀也是必要的。三是要通过政策让他们“顺心”。其实,他们不愿意在农村工作,原因除了对经济待遇不满意,更因为他们意识到农村宗族势力复杂,工作难以开展,自己无“实权”,理想恐怕难以实现的一面。所以,政府要制定有关制度,为他们搭建干事创业的舞台,信任他们,真正让他们有职有权,帮助他们理顺工作机制。
(二)培养农村本土的继续教育资源
农村不是没有人才,多数情况下是缺少发现和培育,农民的接受能力也远远高于人们的普遍认知,农村可以开发的继续教育资源主要包括在农村工作的教师和有一定知识基础的农民。在农村工作的教师是农村的主要知识资源,他们主要承担农村的中小学教育,基本上脱离了农业生产活动,但是,他们生活在农村,对农村的实际情况相当熟悉,如果不利用这部分人,这是对农村人才的浪费。农村教师这个群体有极大的潜力可以挖掘,可以利用当地的中小学为场所就地开展对农民的继续教育,好处是这些教师和当地的农民较为熟悉,沟通起来轻松,能用农民的方式传授知识。因为这些教师生活在农村,对农民接触多,所见所闻都是农民的真实生活状态,他们能真正感知农民需要什么,所以,能有效地开展农村的继续教育,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强。农村教师对农民的教育内容要以普及知识为主,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这也是教师的特长,他们平时教学生的内容再教给农民即可,例如教农民识字、学习数学和自然等科学知识,培养农民看书、看报、看新闻的习惯,营造文化氛围,农民提高文化素质以后,思考问题的方式就会逐渐改变,致富的思路也会多起来。当然,农村教师承担这项工作不是份内之事,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出面组织,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例如发放津贴或给予职称评定中的政策。本土的知识资源还包括村干部和有一定知识基础的农村青年,例如没有考上大学的高中毕业生,当然随着大学录取率的提高,这部分人较少。他们是农民身份,根在农村,所以具有稳定性,如果把这些人培养好,可以说对农村的发展是长远的投资。对这些人的培养,还需要县和乡的有关部门来牵头,可以在每个村选拔合适的青年,集合起来培训,培训的内容应该有针对性了,要讲授农村迫切的科学技术,少讲理论,多讲实用技术,在讲授方式上,要换位思考,以农民的思维来传授知识。例如青岛农业大学为了支持枣庄农村的发展,建立了枣庄综合试验站、教学科研基地和7个专家大院、4个试验基地,选派专家对村党组织书记进行专题辅导,组织农民合作社负责人和镇村干部到青岛进行集中培训。[4]
(三)建设网络教育设施和远程教育设施
如果说选拔农民到县城培训是面对面的培训,那么,借助高科技还可以助力对农民的继续教育,这能节省人力和物力,提升教育效果。网络的普及给农民继续教育带来了便利,当然,网络在农村的普及有一个过程,经济条件落后的村可以由上级部门扶持建设网络设施,把农民召集起来学习,教育农民学会利用网络,提高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效率,例如四川省仁寿县有一批“网络村官”,他们帮助建设网络营销平台销售农产品,当起了电商经纪人,使当地的农产品“飞”向了全国各地。[5]另外,远程教育建设也要重视,在农村的公共场所或村委会安装投影设备或者电脑,直接播放远程教育视频即可,把城市先进的农业科技和文化知识直接远程传播过来,这样,农民不需进程,只需集合起来,一起学习便可以,同时城市中的教育资源也不必去农村了,但是他们要在设计授课内容上多做调研,设计通俗易懂的授课内容。这样,高科技就架起了农村和城市中高质量教育资源的桥梁,人不下乡,但实现了“知识”下乡。在远程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中,“村官”和“第一书记”要发挥桥梁作用,从中穿针引线,联系城市教育资源和农村进行帮扶对接。
(四)实施“城市带动”计划
农村的继续教育资源贫乏,而城市的知识资源相对充足,利用这些资源带动农村的继续教育是可行的和必要的。一种途径就是工作人员轮流去农村工作,身份不变但工作地点下乡,这可以让他们在农村得到锻炼,体验农村的实际情况,增加工作阅历,提高工作能力,例如,湖南省龙山县直机关曾抽调农业、科技、法制等方面专业人员,组成农民教育讲师团,常年驻村蹲点,帮农民想办法、出点子,并通过多种培训提升农民素质。[6]对于这些下乡人员,单位要有政策支持,提高工作人员“下去”的积极性,例如给予一定的补贴,并把下乡和其对农民的继续教育作为晋级的必要条件。另外,还可以成立针对农民继续教育的机构,然后从选拔农民来学习,例如河北青县建立了农民教育学院,对周边村民进行土壤改良、节水灌溉、高产蔬菜栽培、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培训,有效提升农民科技素养。[7]总之,要多管齐下,重视各种继续教育资源,提高农民的自身素质,挖掘他们的内在动力,共同推动农民的继续教育事业,另外,政府要在全社会营造关心农村、重视农民的社会氛围,让全社会认识到农村是人才的用武之地,这样才能形成农民继续教育的良性发展态势。
参考文献:
[1]张晓晶.“硕士村官”杨本伦缘何败走麦城[N].经济参考报,2008-08-06.
[2]赵金海.中国首位硕士村官杨本伦不愿再提村里事[N].北京青年报,2001-08-17.
[3]鹿元飞.六年村官路怀揣四颗“心”[J].农村工作通讯,2014,(12):42-43.
[4]王建高.“第一书记”激活“第一生产力”[N].科技日报,2015-03-31.
[5]潘建勇,陈猛.“网络村官”:农民的好帮手[J].乡镇论坛,2015,(26):37.
[6]田志波,陈新祥.龙山百名教育讲师活跃山乡[N].团结报,2012-02-17.
[7]孙健,王一强.青县建立全市首家农民教育学院[N].沧州日报,2015-07-09.
作者:董怀良 单位:聊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