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介研究与当代文化理论综述 - 行政管理论文范文 - 400期刊网专业论文投稿机构

媒介研究与当代文化理论综述

时间:2017-01-25 15:50:26 来源:论文投稿

一、麦克卢汉的美学延伸

作为此次会议的学术召集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金惠敏研究员近年致力于麦克卢汉美学问题的研究,已经在国内外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他认为,“麦克卢汉媒介研究的内在精神却被相对地忽视了,这个精神是美学精神,是以想象性文学所代表的人文价值”。在这一共识下,国内外学者对麦克卢汉美学问题展开讨论。贝尔格莱德艺术大学的包亚娜•玛特吉兹(BojanaMateji)重点讨论了新媒介艺术的美学特质问题。王莹认为,“地球村”是一个“媒介美学”概念或“美学媒介”概念,并进一步分析了“地球村”所具有的媒介和美学双重含义。李昕揆基于麦克卢汉经典文本,从不同层面揭示了麦克卢汉媒介美学的核心观念。刘玲华认为麦克卢汉“马赛克”式文风和主题集中之间具有统一性,并对麦克卢汉的媒介观进行了美学审视。对麦克卢汉的文艺研究根植于美学思考。在国际麦克卢汉研究领域享有盛誉的多伦多大学麦克卢汉研究部主任多梅尼可•谢弗尔—杜南(DominiqueScheffel-Du-nand)教授指出,我们应该对麦克卢汉的文学问题采用“定量研究法”。她希望采用不同的文本研读技巧来识别那些文学史中重复出现的流派并理解其核心因素,因为正是这些流派和因素使我们通过媒介研究中那些有代表性的语料库抓住了文学传统的功能。尤西林教授关注麦克卢汉的“冷媒介”概念与艺术的关系问题。他将艺术视为一种冷媒介,并揭示了冷媒介艺术尺度的意义。陈奇佳教授则依托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对传统文学问题展开新思考。他从《水浒》的刊刻问题入手,指出了伴随媒介变化所出现的传统意识形态的压抑与复兴。陈海将麦克卢汉媒介理论与网络小说的研究相结合。他通过对网络玄幻小说的超越对象、灭神情节和修炼行为的考察,发现其具有视觉性而非听觉性、世俗性而非神圣性、技术性而非技艺性等印刷美学特质。国荣认为媒介与文学应是一种共生关系。她从自身经历的有关“文学终结论”的讨论谈起,反思了该命题的“名”与“实”。与之相呼应,赵冰展开了对麦克卢汉和理查德•霍加特的比较研究。

二、麦克卢汉的传播学延伸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还在传播学领域不断激发学者的灵感,学者们对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进行当代思考,获得了一些开创性成果。美国的张先广(PeterZhang)教授探讨了《易经》与麦克卢汉作品之间的联系。他把《易经》视为一种元媒介,认为从《易经》中可以找到麦克卢汉媒介四定律的前身,并评价了《易经》在数字时代的应时性。丁国旗研究员则将麦克卢汉与马克思进行了比较,重点讨论了“媒介即人体的延伸”这一主题。他认为,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其背后必然存在着信息的意识形态背景,或政治势力的介入。麦克卢汉将媒介和技术夸大到极致,忽略了技术必然会成为压抑人的工具这一发展方向。许德金教授以麦克卢汉的《理解媒介》为出发点,结合当今媒介的特点,提出媒介的9种含义。作为国内译介麦克卢汉及媒介生态学的先驱,深圳大学的何道宽教授向我们介绍了麦克卢汉百年诞辰的纪念活动,并勾勒出麦克卢汉热的三次高潮。梁虹教授讨论了从伊尼斯到麦克卢汉一以贯之的口语文化问题,她认为伊尼斯和麦克卢汉有关口语文化的思考对今天仍具有深刻意义。加拿大的马克•阿德里亚(MarcoAdria)教授注意到了麦克卢汉媒介理论在新媒介时代的变化。他发现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参与性和开放性,进而指出学习麦克卢汉就应该继续提出人类世界的新媒介问题。奥地利克拉根夫大学的克里斯蒂娜•夏希特纳(ChristinaSchachtne)教授采用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分析当前媒体和文化景观的转变。她认为麦克卢汉对媒介文化含义而非内容的研究为媒介研究引入了新视角。英国诺桑比亚大学的约翰•阿米蒂奇(JohnArmitage)教授基于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对电话进行了研究。但他认为电话不再是麦克卢汉所说的是“人的延伸”,而是美国的延伸,它正在生产社会文化崩溃的新形式。作为另一种对麦克卢汉的回应,有学者对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进行了批评。贝尔格莱德艺术大学的安德里亚•菲力波维茨(AndrijaFilipovi)博士通过对当代人类本体论问题的讨论,批评了麦克卢汉的媒介和技术观念。他认为无论是麦克卢汉认为的技术是人类的延伸,还是后人文主义传统所认为的技术是人类的基础,都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生命自身的问题。只有发展与非人类本体论、无人性及后人类相反的人类本体论,人们才能用钻研的眼光来接近同时代。蒋原伦教授也认为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有两大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热媒介与冷媒介的提法,第二个问题是媒介四定律的内容。他认为媒介研究的方向是在大的背景中将具体媒介的功能分解出来,并关注它们的互动效果,而不是站在媒介统一论的立场下断言。

三、麦克卢汉的人文维度

麦克卢汉思想的人文内涵也引起研究者的兴趣。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的艾琳娜•兰博迪(ElenaLamberti)教授注意到了麦克卢汉坚实的人文主义背景。她的研究以此为视野,试图恢复麦克卢汉研究的人文主义根源。英国剑桥大学的乔纳森•哈特(JonathanHart)教授则讨论了媒介、文化和理论的关系。他和与会者分享了他与麦克卢汉的渊源,并且介绍了许多麦克卢汉不为人知的个人经历和学术背景,这为理解麦克卢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不仅是麦克卢汉,整个媒介生态学派都受到当代学界的重视。李西建教授有感于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所包含的深刻文化反省与理论预见,以消费时代的价值期待为主旨,结合消费时代“泛娱乐化”现象,探讨了媒介生态学的人文理论面向及其未来。鲁东大学的何志钧教授对媒介生态学派的生态价值进行了研究。他着重讨论了刘易斯•芒福德的技术生态学、麦克卢汉的媒介感知影响论、哈罗德•伊尼斯的媒介偏向论、罗伯特•洛根的媒介生态系统论、尼尔•波斯曼的媒介环境论和保罗•莱文森的媒介进化论等内容。他认为生态学范式贯穿于整个媒介生态学研究之中,媒介影响着生物生态、社会生态和文化生态。

四、麦克卢汉的文化延伸

电子文化问题已经成为当代文化研究的新热点。麦克卢汉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理解电子时代的大门,当代文化研究可以从中汲取营养,生发自身。基于电子媒介理论,学者们对电子时代的感知变化、网络语言与书写、微信和电影等进行了探讨。傅修延教授是国内听觉叙事领域的开拓者。此次会议发言围绕着“被听”和“被看”的性质及差异问题展开。他认为“听”是唯一与人的生命相始终的感觉。声音的转瞬即逝性要求接受者集中注意力,人类听觉的相对“迟钝”反而有利于增强思维的专注和想象的活跃。听觉往往比视觉更能触动情感。肖伟胜教授讨论了网络语言问题。他认为伴随计算机传播媒介而衍生的网络语言是一种典型的青年亚文化现象。它的创制和使用既体现了青少年网民的生理—心理特征,又反映出亚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暧昧复杂的结构性关联。张跣教授讨论了当代中国的电子书写问题。他认为电子书写的迅猛发展正在对艺术发展和社会话语产生深远影响。以穿越、玄幻、耽美等类型化小说为代表的网络文学,连同微博上广为流传的各种段子,构成了当代中国电子书写的最基本景观。“意淫”是这些景观共同的精神内涵,也是当代中国电子书写的基本叙事策略。同样,杨拓对电子媒介文学文本的跨媒介性进行了探讨。陈小娟分析了微信传播的文化心理内涵。李闻思着重研究在今天这个新媒介、后现代、碎片化、微型化、“全球性地下”和便携式移动媒介普及的时代,我们应该如何理解邪典电影(Cultfilm)。王福民教授讨论了当代文化视野下的家庭问题。美国加州州立大学的刘军教授是飞散文学研究专家,此次会议分享了飞散文学背景下的单一语言翻译和家园问题。

作者:陈海 单位:西安文理学院人文学院


更多行政管理论文详细信息: 媒介研究与当代文化理论综述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119973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食品召回管理办法 企业会计准则 租赁

相关论文
相关学术期刊
《合作经济与科技》 《大豆科学》 《金融教育研究》 《环境科学学报》 《中国女性》 《作物研究》 《科学新闻》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福建医药杂志》 《石油化工设备》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