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基地建设研究 - 行政管理论文范文 - 400期刊网专业论文投稿机构

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基地建设研究

时间:2017-01-25 10:01:20 来源:论文投稿

一、地方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校外实践基地是高校完成实践教学任务、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对于应用性极强的旅游管理专业而言,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但受办学经验、地理区位、师资水平、实践条件等因素影响,现阶段地方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中在诸多问题。

(一)重学校、轻协作

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与旅游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涉及到诸多主体,但地方本科院校在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中大多以学校为中心,与其他主体间的协作效应不足,这样不仅无法实现校企的深度合作,而且未能充分发挥与调动地方政府及职能部门、地方旅游行业及企业等多元主体的能动性与积极性。

(二)重单一、轻协同

地方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所设置的校外实践基地主要以某类或某个旅游企业为主,而且主要集中于酒店、旅行社或旅游景区。这种类型单一、数量较少的校外实践基地无法实现旅游管理专业复合型旅游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同时也无法满足综合性较强的旅游行业对人才的要求。

(三)重沿海、轻地方

现阶段许多地方本科院校将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践基地设置在沿海地区或经济发达城市,其人才培养与目标、实践教学内容与形式均未能体现地方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业时一方面因学校知名度、自身能力等原因在沿海地区缺乏竞争力,同时又因缺“地气”而无法适应地方旅游行业的需求。(四)重操作、轻管理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极强的专业,但由于学生缺乏实践经验,而企业又侧重于短期用工需求,学生在校外实践基地中的主要实践形式为一线服务岗位的顶岗实习,学生提升的主要是操作性、重复性的服务技能,这不仅加大了实践教学管理的难度,也无法实现培养学生管理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地方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践基地多元协同建设的必要性

地方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践基地多元协同建设主要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与协同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的英美等国,最初使用于企业,是一个来自管理学的概念。该理论认为,对企业来说,存在一群利益群体,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企业就无法生存,要制定理想的企业目标,必须综合考虑企业的诸多利益相关者相互冲突的索取权。美国的Freeman首先使用利益相关者理论进行有关研究,并提出了利益相关者谱系图。协同理论是系统科学的重要分支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多学科研究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其创立者是联邦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教授、著名物理学家Haken。协同理论认为,千差万别的系统尽管其属性不同,但在整个环境中各系统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又相互合作的关系,并且各系统在远离平衡时通过子系统之间的协同合作,从无序态转变为有序态。地方本科院校主要是为地方经济服务,需要加强与地方经济的联系,旅游管理专业的综合性、应用性也决定了其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而建立校外实践基地是实现行业与专业对接、人才需求与供给良性互动的重要途径。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仅凭学院专业的力量是非常有限的,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各个主体的作用。其必要性体现在:一方面可以发挥多元协同的合力,另一方面可以充分调动主体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推进地方院校与地方企业之间的联系,为服务地方经济做出贡献。旅游行业飞速发展,对旅游人才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培养多元复合型旅游人才成为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的新目标。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缺乏足够的实践场所与足够行业经验的教师任教,教学与实践的分离成为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障碍之一。在多元协同背景下建立校外实践基地,不仅可以实现学生的角色转换,在岗位中学习与充实,还能通过旅游管理教师到企业顶岗、旅游企业人才到院校授课的灵活人才流动方式,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

三、地方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践基地多元协同建设主体分析

(一)主体群——行业企业

地方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的主体群由地方旅游行业及相关企业组成,它们是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的主体部分,这些主体既可以是景区部门,也可以是酒店行业、旅行社行业等与旅游相关的各个行业企业,涵盖了旅游行业的主要群体,起到岗位支持、实践场所提供以及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培养的作用。建设地方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践基地的主体群能让学生多方了解旅游行业的特点,接触旅游行业不同岗位,了解地方旅游企业的主要运作模式,培养学生对地方企业的认同感,做到理论与实践的衔接。对于地方主要旅游企业主体群来说,让学生充分了解行业及地方企业文化特点,培养后备人才。

(二)主导群——学校各部门

由地方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依托院系、相关院系及其学校所属职能部门组成,他们是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的主导者,起到引导、指导学生以及日常性的具体支持作用。地方本科院校可成立由教务处、科研处、学生处以及相关系部构成的实践指导小组,因为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需要在教学计划以及人才培养方案体现,也需要教学计划的支持,而这些仅靠一个院系实现难度很大。目前一部分院校实现了与当地企业的合作,开展联合办学的模式,但这样的联合办学惠及的只是某专业的学生,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之所以需要主导群的全力配合就在于旅游行业的综合性能够提供多个专业所需的岗位,因此旅游管理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不仅针对旅游管理专业,还可以辐射其他相关的专业。

(三)支持群——政府相关部门

支持群由地方政府及相关主管部门组成,它们是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的重要支持者,包括主管旅游行业管理部门和人事局、教育局等部门。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需要主体群与主导群的良性互动,但起中间桥梁作用的是支持群。因为旅游管理的校外实践基地涉及的旅游企业比较多,企业经营规模、效益、理念以及旅游企业文化氛围各不相同,难免会存在鱼龙混杂的情况,政府相关部门的介入能够给与地方本科院校的校外实践基地选择提供相对透明的信息,包括企业是否诚信、是否能够保证建设的需要以及一些相关资金的倾斜等,同时也对旅游企业具有一定的监督作用。

四、地方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多元协同策略

地方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可构建“多主体-多层次-多内容”的多元协同建设模式。该模式涉及地方企业、地方高校、地方政府等多元主体,涵盖校内协同与校外协同等多个层次,并有相应的体系建设(见图1)。

(一)校内协同

校内协同层次包含系-处、系-系与处-处三种协同方式。所谓系-处即系部与学校的相关职能部门就学生的培养、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以及教师的引进实现协同,比如人事部门需要有灵活的政策支持教师企业顶岗,聘用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师,而教务处则需要配合院系安排相应的课程与教学计划等;系与系的协同一是体现在课程教师之间的配合度,比如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的英语课,外语系教师能够结合行业的特点针对性教学,同时系与系的协同还体现在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可以为除旅游管理专业之外的其他相关系部提供相应的实践、就业岗位,如会计、外语、市场营销等专业;处与处的协同则体现在校外实践基地涉及的各个行政职能部门之间的联系与沟通,比如教务处与负责分管学生日常事务的学生处,就在实践基地实习的学生的日常管理与教学实践任务之间的关系要处理好。

(二)校-企协同

地方本科院校与旅游企业的对接是实现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的必要条件,不少本科院校也在积极尝试校企的多层次合作,这样的协同也是实现地方本科院校职业化教育的途径之一。一方面作为学校方应该积极主动走出去,了解旅游业的大背景,掌握地方旅游企业的数量、分布以及发展的趋势等,并且能够根据以往学生的毕业去向,分区域以及分层次地选择不同的校外实践基地,比如省外沿海、省内省会城市以及地方本科院校所在地方的旅游企业等,构成一个既能够满足学生就业,又能服务于地方旅游经济的实践基地体系;同时,作为校外实践基地的旅游企业方面可以根据本企业的实际需要以及实习生的心理特点、需求灵活机动地提供就业岗位,旅游企业可以成立实习指导小组,给实习生配备中层管理人员作为导师,通过帮、扶、带的方法来提升其管理的能力,还可以根据实习生的具体表现提供实习领班、实习主管等岗位,为企业提供人才储备,定期培训可以穿插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以期能够让学生有明确的实习目标以及动力。

(三)政-校协同

所谓政-校协同指的是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与地方本科院校的协同,这种协同突破地方主管教育部门对学校的行政性事务的指导,与旅游相关的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与就业相关的人事厅或是人事局等部门也纳入其中。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可以提供政策指导与协调,提供校外实践的筛选、监督以及主要就业岗位的信息发布等;通过人事职能部门的介入,可以让实习生在校外实习基地实现技能证书的考取、等级的评定以及明晰的职业规划,让学生的实习能够有相关的等级证书加以支持。

(四)政-企协同

政府职能部门与旅游企业的协同主要体现在就业平台搭建、实践基地的宏观管理等细节等方面。一方面,政府职能部门发挥其对旅游企业的监督、引导与指导功能,另一方面,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介入也使得旅游企业有更多途径发布自己的人才需求信息以及人才需求具体条件,能够选择合适的实习院校及实习生,实现供给与需求的匹配,建立相对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为深层次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打下基础。

作者:黄翅勤 彭惠军 罗文


更多行政管理论文详细信息: 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基地建设研究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119133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水产概论论文 药学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相关学术期刊
《探秘》 《生理学报》 《水利建设与管理》 《时代影视》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文山学院学报》 《解放军护理杂志》 《孔子研究》 《今日中国论坛》 《新经济导刊》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