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传统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误区
传统高中语文课堂没有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开展灌输式教学,学生阅读的机会与权利受到了影响,导致学生在想象力、个性方面以及创造力等等受到不同程度的压抑。最终学生就像一尊尊雕像,毫无个性可言,学生失去自我,就谈不上还有发展的强烈欲望。
1.应试化教学
应试教育在我国教育环境中根深蒂固,其影响是非常深刻,学生将高考当作人生的一次关键转折。因此,语文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能够取得满意的成绩,为了保障学校理想的升学率,将教学重点放在学生解题能力方面,至于学生在人文、文学以及德育方面的培养完全是流于形式。
2.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忽略
为了追求更高的分数,在整个高中语文课堂上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通常是将自己的经验与自己的思考模式灌输给学生,进而代替学生的思考方式,片面迎合教材解说中的观点,太过于将自己对教材内容的看法渲染出来,这种课堂模式下整个学习氛围毫无生机,尤其是限制了学生对文本的个人化理解,即便是学生有某些个人的看法,还可能被认为反传统的行为。其实阅读的过程本身就是学生个性化的交流与解读,若是由教师代替,这是对阅读良性发展最大的阻碍。
3.朗读功利化
学校都为学生开设了早读的课程,而目的是让学生预习课文、复习课文、背诵课文,进而取得更高的分数。但是真正的阅读是让学生能够冷静的去思考,关键在于静心。而当前功利化的朗读模式依然存在,教师要适当进行调整,善于利用多种阅读模式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4.不够重视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做题技巧,部分高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没有重视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即使有对这两点进行描述,通常只是一带而过,只有在语文课堂上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政治教育与思想教育,没有重视阅读本身所蕴含的感染能量。
二、加强学生阅读能力的相关策略
1.将思维的权利交还给学生
个性化阅读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教师要充分担当好引导的角色,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进而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将思维权利还给学生,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与质量。例如:在学习《荷塘月色》这篇课文时,可以选择以倾听为主的教学方式,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等教学手段,将荷塘月色的场景展现在学生面前,在课堂上创设又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氛围,进而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为学生提供思维的机会与平台。学生将自己对课文的见解充分表达出来,就证明他们不会在受到教材所圈定条款的限制。身为教师针对这类课文,一定要鼓励他们有天马行空的思维,不能限制他们的思维广度,要鼓励他们发言,让学生去感受空中楼阁的合理性。学生受到了尊重,便能激发其积极性,对于提升其阅读能力非常有利。
2.积极采用多元化思维教学
教师如果对课文只是单纯的讲,整个课堂就会非常乏味,而且不会有什么感染力,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呆板的教学模式无法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调动出来。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例如:电影作品、音乐作品以及歌词等等方面的融合,去讲解一首诗歌或者一篇文章,进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讲课方式下找到自己的阅读兴趣点与出发点,并保持主动阅读的习惯,实现个性化阅读。
例如:在学习《雷雨》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对雷雨这个剧本进行独立的了解,进而对每一个人物有初步的印象。随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欣赏“雷雨”这部电影,学生对看电影是非常有兴趣的,带着极大的热情进行欣赏,完了之后让学生进行讨论与分析。针对课文的每一人物学生都有自己的见解,能把独特的感受讲出来。进入讨论阶段,教师作为倾听者,并对学生的见解进行归纳与分类。为了加深学生对角色了解,教师有必要设计一段简单的角色对话,整个课堂教学氛围充分活力,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不再死板。
3.让阅读与写作相得益彰
阅读与写作两者不可分割,如影随形。因此,从写作的角度去印证阅读的思维,并去印证作品里的技法、句式、文章布局等等,这些都非常不错的措施,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同时,写作是检验阅读能力是否提高的有效途径。阅读可以将学生的思想深度有效拓展,而将思想能成功表达的方式就是写作。阅读之后必然会受到潜默移化的影响,并可以用写作去检验。例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象征的写作手法,在《我与地坛》的阅读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深入感悟语文中极具象征特色的写景句子,同时将之与一般的写景句进行对比,进而让学生对比出了运用象征手法的句子具有深意。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育工作者在研究语文阅读教学时应该始终贯彻这一指导思想。
相关专题:马路天使 1937 电影 植物保护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