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教学形式单一
目前在很多高校中都存在这么一个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都是几个小班级组成一个大班上课,人数较多,所以很难贯彻灵活的教学方式,授课形式基本上都是选择比较传统、单一的讲授式。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以致于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而且,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没有实际操作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枯燥乏味,学生易产生厌恶感。
二、教学时间不够
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是一个动态变化着的过程,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也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现在普遍高校对该课程设置的授课时间明显不够,不能满足学生的现实需求。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建议
其实不难发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高校推行素质教育,维持校园和谐稳定的方面有着不容忽视的现实意义。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的现有问题,笔者对该门课程的改革提出了一些建议。
1.加大对课程的重视程度。由于社会大环境、家庭教养方式、自身性格等因素,造成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更大,心理承受能力更薄弱,心理问题频频出现。在高校不难发现学生因为心理问题而休学、退学的,以及由于心理障碍的学生导致校园环境不和谐,甚至引发安全事故的事例,并且类似事件有不断增多的区势。高校应该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全面发展,校园环境和谐稳定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的。不断加大对大学生心理方面的教育,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管理,并且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上也应该提高其地位。引起师生们对该门课程的重视,认识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对自身的重要性。
2.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为了更好的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不应该仅仅局限于矫治性和预防性上,应转向预防性和发展性相统一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从针对个别问题学生的防御治疗转向全体学生心理潜能的开发。既要预防危机事件的发生,帮助学生纠正不健康的心理,也要有发展的眼光来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使其具备自我调节心理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良好的社会适应和积极健康的情绪体验,促进大学生良好的自我实现,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
3.增强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和灵活性。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从实际出发,考虑大学生的真实需求。在课程设置过程中遵循“以学生为中心、以情境为中介、以活动为核心、以合作为主线”的原则,突破传统的教学形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主要突出其实践性,以增强学生对该门课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讲授法外,可以尝试不同的教学形式,比如案例分析、团体讨论、角色扮演、心理训练等,从而提高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创设出活跃、信任的课堂氛围。
4.合理安排教学时间。人的心理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出现心理问题的时间和性质更加不可预见,健康状况的改善和心理素质的提高也不是在短期内能看到的。所以高校在设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时间上也应该相应延长。
四、总结
综上所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的一门课程,从而提升全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至今为止,已经有很多高校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但是该课程还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作者:沈倩如 单位:广州大学松田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