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不仅可以丰富人的情感世界,同时还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如何开展好小学阅读教学呢?以下是本文对此问题的几点探究。
一、营造良好阅读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活动,并在学习过程中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为此,教师可以灵活设计教学方法,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利用生动的故事、悬疑性问题、多媒体技术等设计课堂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阅读情境。例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实施教学,事先准备好教学课件,课上给学生展示直观形象的桂林山水,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信任每一位学生,转变自己的主宰地位,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只有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才有助于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促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出各种不同的想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根据具体教学内容,选择适当阅读材料
阅读材料并不是随意选择的,而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地选择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阅读材料。首先,教师要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入剖析,了解文章的情感基调和主旨思想,这是选择适当材料的基本前提。其次,应结合具体的教学目标和课堂预设选择材料,比如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再次,要善于把握阅读材料的适应性,使得材料中所体现出来的思想、情感、主旨、价值观等都能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实现与作者情感的共鸣。只有准确把握以上三点再选择适当的材料,才能真正贴近学生的认知特点,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例如,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这一课时,教师要根据文章的中心思想———体会民族英雄的精神气节,引导学生阅读与抗日战争内容有关的材料,鼓励学生自主寻找主人公身上不同的特性,以及感受英雄人物的精神气概,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选择阅读材料时,一定要注意与课文内容的有机联系,并保证能够被学生理解和接受,从而取得良好的阅读效果。
三、丰富阅读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在以往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单一,枯燥乏味,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不高,教学效果差强人意。为此,我们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把握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丰富教学形式,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让课堂教学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自发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比如,我们可以为课堂教学注入新鲜元素,丰富教学形式,可以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在教学《最后一分钟》这节课的时候,我们可以将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编自演情景剧,发挥学生的主体优势,将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加入到情景表演中,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中心思想的把握,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紧抓文章空白质疑,突破阅读教学难点
在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的开头、中间、结尾等部分都留有空白之处,这就为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质疑能力提供了平台。例如,《一夜的工作》这一课描写了我国著名作家何其芳亲眼目睹周总理一夜未睡、辛苦工作的情况,并由此产生了强烈的敬爱之情,文章的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总理生活简朴、工作勤劳的精神,为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作者仅仅和总理一起审阅了最后的一份文件,其他时间都在睡觉,那么他是怎样知道总理工作了整整一夜的?”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来想象:“作者睡觉这一时间段总理在做些什么?是怎样做的?”从而得出周总理一天的日程表。通过引导质疑的方式,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解疑能力,有效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切身感受总理的辛苦和辛劳,激发学生的敬佩之情。总之,作为小学语文老师,要立足教学实际,创新阅读教学模式,探寻一条高效的教学之路,提高小学阅读教学的质量水平,进而实现高效语文教学的目标。
作者:王冬
相关专题: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历史研究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