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德育引导存在的不足
1.学生参与的目的性不强,无法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思想品德课程教育,最主要的是强调学生的参与性。通过小学生的积极参与,能有效地活跃课堂教学,在学生自主性的品德认识、思想转变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作用。在当前的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中,教师对德育的引导不够,没有将学生的知识需要与德育的个性特征结合起来,造成整体运用的脱节。[1]学生对实践的参与不了解,对社会科学知识与应用的目标不明确,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在参与过程中,学生没有发挥出自己的个性想法,达不到提高素质、展现自我能力的目的。
2.教学环境不成熟,教学过程单一,不能激活学生的热情如果脱离了实际生活,德育教学就会显得非常苍白,空洞无力。但据了解,很少有学校会给小学生提供深入社会实际体验的机会。他们以学生的人身安全为由,害怕出事承担不起责任。所以,德育仅仅局限在课堂上,德育教学想要提升一个层面,在教育环境上还有待改进。
3.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导致学生缺乏主动性德育评价过于重结果而轻过程,重量化轻定性。忽略过程性评价,注重对学生的总结性评价,关注评价的可操作性和量化性,使得道德评价变成了扁平单一的数字化比较,缺乏立体多样性。这对于动态发展、热情似火的青少年学生而言,会产生严重的心理抵触,很难认同德育评价。
二、德育的创新运用
1.转变思想观念,贯彻落实课堂德育实效性要积极转变观念,突出德育在教学中的综合运用。学校的教学领导应组织学科教师认真学习专题研究的相关理论,并组织学科教师积极参与学科QQ群里的理论研讨。应进一步明确学校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教研工作的新思路,通过对当前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课堂现状的分析,让学科教师更加深入了解德育实效性的内涵,以及落实德育实效性的重要意义,使全体任课教师转变思想观念,提高研究的积极性。
2.提供教学资源,保障课堂德育实效性的落实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是一门活动性的综合课程,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学校应着重从师资培养及课程建设两方面入手,对课程进行教学资源的配置和整合,为推进德育课程的改革、全面落实德育实效性提供保障。一是培养优秀师资。为进一步提高课堂德育实效性研究的效果,应精心选择年轻教师担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工作,采取多种形式,对他们进行业务指导。邀请市、区教研员来校听课指导,考核教师业务能力的发展情况,带领学科教师积极参加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教师备课研讨及教材知识测试等活动,给教师搭建学习、交流、提升的平台,为教师外塑形象、内强素质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遇。[2]二是强化课程建设。应把品德与生活(社会)课作为德育渗透的主渠道。一方面严格按照课程计划设置课程,另一方面通过组织优秀课评比、教学基本功竞赛、学科教学带头人示范课、课题研讨等活动,引导学科教师根据学生特点开展教学活动,使教学实效日益提高,并带动其他学科教学与德育有机结合,有效地避免学科教学活动中德育“穿靴戴帽”“贴标签”的现象。
3.营建教学环境,促进课堂德育实效性的落实一要营造学习环境,提升人文素养。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着重在学科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上下功夫,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促进学科组教师人文素养的提升。要求学科组教师认真分析自己以往的工作情况,深入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的方法和理论,虚心听取其他教师的意见,正确定位自己的优势与弱点,然后在此基础上制订出自己课堂教学的发展规划,确立自己在课堂教学中要探索的方向,明确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有独到的见解和目标。二要营造工作环境,提高群体水平。品德与生活(社会)课需要教师在摸索中实践,在碰撞中生成,在交流中提升。[3]首先,采用专家引领模式。邀请市、区教研员来校讲座、进行听课指导,帮助教师更新观念。其次,充分利用校内的优质资源,采用骨干示范模式。定期安排“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学科的研究课,领导班子及学科任课教师一起听评课、研讨、交流,营造一种积极参与、合作互动的研讨氛围,提高校本教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激活教学过程,强化课堂德育实效性的落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不断扩大的认知范围,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不断创新和激活教学过程,强化德育实效性的落实。一是在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中强化德育实效性。平等、融洽、民主、合作、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深化德育思想的关键。在学习活动中师生是学习的伙伴和朋友,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关系决定着德育思想的建立及德育效果的体现。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努力做到:上课时对学生倾注全部热情,和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的人格,让学生自由充分地发现自己,体验到自己作为人的一种尊严感和幸福感。尤其注意在课堂上对“问题学生”的理解、宽容和善待,达到教师“春风化雨”,学生“润物无声”的效果。二是在多种多样的教学策略中强化德育实效性。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如采用媒体情境教学法、自然情境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灵活多变地引导学生参与听、说、唱、游等多种活动。在教学中,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动态的自然环境中进行实践,让他们的体验和感受更真实,体验的结果更有说服力。例如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辅助,更快地把学生带入情境,直切主题,使德育内容更加形象化。三是在开放的教学形式与内容中强化德育实效性。注重教学的开放性。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的发现,紧密结合课堂教学,有计划地开展教学活动。如一年级下册《我和小伙伴》一课,在游戏体验环节中教师采用自由合作学习策略,让学生自由玩游戏、自由选择伙伴,自然地产生一些矛盾冲突,创设问题情境,在共同解决随机出现的这些问题时,激发鼓励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在潜移默化中渗透了德育思想。
5.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中强化德育实效性一是注重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儿童学习的最根本途径应该是活动,活动的过程就是学生的参与过程。在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学生思想认识的内化过程,重视学生生活的教育价值,关注儿童能触及的现实生活,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做到了有实效性、有针对性。二是注重课外知识的延伸。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间有一条小小的鸿沟,需要用实践把这条鸿沟填满。”因此,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单靠课堂上的指导是不够的,必须在特定的道德情境中,沟通书内外、课内外、校内外的联系,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我们采用“续编小故事”“小品表演赛”“自编儿歌”等活动,使学生对道德要求有了更直接、更真切的体验,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结语
在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教学中,要形成德育工作融入的有效方式,创新教学方法,突出教学重点,积极引导学生在德育方面的精神培养,尤其是强调对学生德育思想的多维引导,落实德育实效的教学路径,打造精品课堂,培养德优学生,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质。
作者:王晓东 单位:吉林市昌邑区华强小学
[asp.net电子商务网站论文]ASP.NET在电子商务网站中的
建筑设备论文2017-02-05 16:3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