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差异对汉语课堂教学影响综述 - 社科学报论文范文 - 400期刊网专业论文投稿机构

文化差异对汉语课堂教学影响综述

时间:2017-01-23 16:30:02 来源:论文投稿

一、文化差异与社会距离

中美文化之间的差异反映在各个方面,但谈到文化差异,首先需要搞清楚这里的“文化”指的是什么。古往今来对于“文化”这一概念的定义很难达到统一的认识,就外延来讲,“文化”应包括人类社会制造出来的所有内在和外在的有形和无形的产品的总和。但就语言学习和教学来讲,有很多文化内容不是直接相关的,比如各民族的饮食习惯、艺术和历史等等。而各民族的不同思维习惯、价值观念以及交际方式等对于语言学习和教学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张占一把文化区分为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2]这一区分对于语言学习和教学来说很有必要,在对外汉语文化教学领域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样是从语言学习和教学的角度来看,Brown对文化做了如下定义:“文化是我们赖以生存、思考和感受的背景,是把一群人联系在一起的‘胶水’。”在美国的汉语课堂上,美国文化的“胶水”把学生作为一个整体联系在一起,他们用自己习惯的方式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思考、感受并作出反馈,而教师一方面向学生传播汉语及汉族文化,一方面需要适应学生的课堂行为,并及时作出调整。可以说,在第二语言学习者自身文化环境下所进行的语言教学,其课堂文化的适应是双向的,既包括学生对目的语文化的学习和适应,也包括教师对学生的本族文化的适应。而这种适应的难易程度与社会距离(socialdis-tance)有密切的关系。Brown认为,社会距离是指两种文化背景的个体在打交道的过程中产生的认知和情感距离。[1]185他举例说,美国文化和加拿大的文化比较接近,而和中国文化是不同的,因此中美文化之间的社会距离大于美加文化之间的社会距离。我们同时也有理由认为,中国和美国之间的社会距离也大于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的社会距离。一般来说,两种文化距离越远,适应对方文化所需要的时间越长。

二、中美社会文化差异在课堂上的反映

更进一步地讲,中美文化之间相对较大的社会距离来自于两种不同社会文化的对立,一般认为,美国的社会文化属于典型的个人主义社会文化,而中国则属于集体主义社会文化。Hofstede采用四个纬度对世界上50个国家的文化模式进行了分类,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纬度就是集体主义文化和个人主义文化。就基本特征而言,集体主义社会是一个紧密结合的整体,在这样的社会文化中,人们认为一个人从出生起就属于一个或者更多紧密联系的“集体”,而且不能脱离这些集体;个人主义社会则是一个相对松散的整体,在这样的社会文化里,人们认为任何人都应该关注他自己和他的家庭(配偶和孩子)的利益。[3]312中美社会文化之间的这种差异也同样体现在课堂上,Hofstede对于集体主义社会和个人主义在课堂上的表现归纳如下:来自中国文化背景的汉语教师如果不了解这种个人主义的文化特点,而用自己习惯的思维方式去处理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轻则造成尴尬情景,重则影响教学的正常进行。从以上关于两类社会文化环境下学生特点的概括出发,我们认为在语言课堂上需要特别关注以下几个方面:学习动机、课堂发言、回答问题、学生提问、考试成绩和教学中的公平原则等。下面我们就以上六个方面讨论这些差异对在美国从事汉语教学工作的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的影响及相应的对策。

三、学生的文化背景对教学的影响

1.学习动机

尽管汉语和韩语、日语及阿拉伯语一起被美国政府定义为“超高难度语言”,①但汉语在美国已经成为仅次于西班牙语的第二大外语。学生选择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目的可能各有不同,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抱着对中国文化的兴趣而学习汉语的。相比较欧洲和其他美洲国家的文化来说,美国文化和中国文化的社会距离比较远,而这种较远的社会距离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吸引力。也有的学生直言学习汉语是因为喜欢接受挑战,但这种对新鲜事物持有的积极态度可以反映在美国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上。对教师而言,这未尝不是有利的一面。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可忽视文化内容的融入,即便是在初级汉语阶段,对汉字的学习中也有大量的文化因素显现,比如:某些常见的象形字(人、水、山、雨、石、目、马、日等)、会意字(休、从、行、步等)、指事字(早、果、刃等)以及常用的汉字偏旁等。有的教材在初级阶段就开始介绍一些中国菜的名字,学生学了这些菜名之后就可以用中文点菜,还可以跟餐馆里的中国服务员对话,这对刚开始学习汉语的学生既是一个鼓励,也可以提高其学习兴趣。

2.课堂发言

根据Hofstede的概括,在个人主义社会中,个人善于在大的群体面前表明自己的看法。根据笔者的观察,课堂表演或口头报告是美国学生擅长的表达方式,即便是最害羞的学生,也能平静地面对全班陈述自己的看法并回答老师和学生的提问。这一方面来自于美国社会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可能也得益于学生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开始的锻炼。而口语表达是一项行之有效的语言输出训练,这类训练对缺乏语言实践机会的美国本土学生来讲尤为重要。对初级阶段的学生来说,可以在学期末安排一次汉语短剧的表演,限制时间,列出必须使用的句式,不限内容,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并与同伴合作完成。作为一个综合训练,写短剧可以帮助学生复习学过的词语和句式,而之后的表演又可以将自己创造的故事和句子生动地表达出来,学生感到很有成就感。对于已经具备较高汉语水平的中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带有研究性质的话题,让学生进行一定的调研之后写文章阐述自己的观点并在课堂上报告,至少应在每个学期的期中和期末各安排一次口语报告。应至少提前两周甚至更长时间布置话题内容和报告的要求,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作准备。此外,也可以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表演小短剧或者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辩论,如果时间许可,这样的练习可以每课都安排一次。

3.回答问题

正如Hofstede所总结的,在个人主义的社会文化下,“学生会主动回答老师对全班同学的提问”。[3]这也是美国的汉语课堂具有的显著特点之一,对于汉语教师而言,设计巧妙合理的课堂提问是必要的,好的提问能够调动全班学生开口说话,从而顺利完成对语言点的学习。Brookfield曾经举例说自己有一次上课准备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问过之后全班没有一个人回答,他感到有点不自在,幸好有准备好的第二个问题,但这个问题提问之后得到的还是同样的结果,他感到十分尴尬,而第三个问题问过之后还是没有人回答,这最终让他感到无地自容。他把这次经历看做是教学上巨大失败的一个例子。[4]可见对于美国人来讲,如果教师问的问题得不到任何反馈,就说明这是一个失败的问题,进而可以归结为教师的失败,而非学生的无能。一个问题是否能够得到积极的回答可以作为教师衡量教学效果的尺度之一,尤其是在第二语言的课堂上,如果学生过于沉默,那么教师就应该反思自己的问题设计得是否合理。

4.学生提问

关于“在学习场所的对抗可以是有益的;冲突是可以公然摆到桌面上来的”这一特点,我们也发现,在美国的课堂上,学生可能会坚持向老师提问直到彻底弄明白老师所讲的内容。对于他们来说,随时打断教师的讲解不是一个坏习惯,为了获得知识,他们甚至会在课堂上和老师争辩。对于在中国习惯于受学生尊重的教师来说,被学生诘难可能是难以忍受的,而这在美国课堂上却是完全正常的。实际上,如果一个教师充分备课,正确预测学生的学习难点,就会发现学生的问题往往有助于教学环节的推进,增加课堂内容的丰富性和语言点的逻辑性,对于教学相长十分有利。事实上,当一个教师适应了美国学生的这一特点之后,就会发现学生积极提问对于成功的课堂教学是一个有力的推动因素。教师会更加积极主动地为教学做准备,并能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因此,对于美国学生的这一特点,汉语教师应该看到它对课堂教学以及自身教学能力的提高所具有的积极作用。具体来讲,应对学生提问需要注意的有以下几点:第一,回答学生的问题应控制好时间,明白学生的疑问所在之后给出简单清楚的解释,不要节外生枝,花费太多时间;第二,视具体的问题来决定回答的办法,区别是普遍问题还是个别问题,如果是普遍问题可以回答详细一些,个别问题则可以课下回答;第三,要尽量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不要模棱两可,如果当时不能给出满意的解释,可以告诉学生下次课再回答,经过思考以后的可靠解释比仓促给出有漏洞的解释要好得多。

5.考试成绩

每个学生都希望获得好成绩,但很少美国学生乐意得到与自己的实际水平不相称的成绩。这可能也与“获得技能比得到证书更重要”的社会文化特点有关,尽管美国大学也存在不少作弊的现象,但在更多学生看来,得到一个超出自己实际水平的分数是缺少意义的,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获得知识和技能,成绩只不过是一个衡量自己的知识和技能的阶段性指标,只有能够真实反映实际水平的高分才是理想的结果。同样基于这一特点,学生会自然接受由于自己的过错造成的分数下降,而很少和老师争辩。此外,在给学生平时的作业成绩时,最好采用十分制或者五分制,以区别于期末考试的百分制,因为前者的重要性和学生付出的辛苦程度远不如后者。为了使得判定的成绩有可信度和公平性,尽量避免给出虚高的分数。

6.教学中的公平原则

根据Hofstede所概括的,在个人主义社会中“人们期望教师恪守公平的原则”。尽管在任何社会中,“公平”都应该是社会认可的准则之一,但在集体主义社会,人们更多看重集体的利益,当个人公平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人倾向于放弃绝对的“公平”。我们认为在对美汉语教学中,“公平”的含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机会均等;前后一致;遵守规定。机会均等反映在课堂上,是指每个学生都有平等的机会获得教师的关注、训练和指导,反映在成绩上,要求教师尽量公正客观;前后一致是指教师在对待先后出现的类似情况时,要用一致的办法处理;此外,规定一旦制定,就应对所有学生产生约束力,避免由于特殊原因产生例外。同时对待那些试图超越规定的学生,也可以用“这样做对其他学生不公平”来作为拒绝通融的理由,因为这一理由具有难以辩驳的力量。

四、余论

以上关于中美社会文化差异对课堂教学的影响,只简单涉及了其中的几个主要方面,事实上,对于文化差异的认识、感知与适应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尽管中美文化差异显著,但对于在海外从事教学工作的众多汉语教师来讲,有些教师可能基本上感受不到,或者调整得很快,而有些教师则需要较长时间适应和调整。

作者:刘丽萍 单位:北京语言大学 汉语学院


更多社科学报论文详细信息: 文化差异对汉语课堂教学影响综述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111155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经济研究导刊

相关论文
相关学术期刊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中国编辑》 《航空兵器》 《中华移植杂志》 《当代陕西》 《金融教学与研究》 《地质科学》 《出版经济》 《国外铁道机车与动车》 《心理技术与应用》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