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小学科学教育目标及教学设计
回顾世界范围内科学课程的改革不难看出,科学教育的宗旨从原来的“教授基本科学事实和理论体系”转向了“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核心是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因此标准从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科学知识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强调小学科学教学要注意与日常生活相结合,更多的关注小学生学习科学的过程。这些美好的课程理念及教育目标需要教师对教学进行适当的设计才能够得以实现。“教学设计”这一概念正像当代著名的教学设计理论家赖格卢斯所说,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理解。何克抗教授认为,教学设计是在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指导下,运用系统方法对各个教学环节(教学目标、条件、方法、评价……)进行具体的设计与计划,即教学设计是介于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或中间环节。蔡铁权认为,教学设计是以获得优化教学过程为目的,以系统理论、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随着系统论、认识论、学习心理学和教学设计的本身理论研究的发展,加上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更新,教学设计出现了多元化发展的趋势。高文教授在追溯教学设计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将教学设计研究分为作为设计科学的教学设计、基于泛技术观的教学设计和作为系统科学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方式的演变表明教学设计既不单是设计科学,也不是技术的简单使用,而是设计者与决策者共同参与的一种创造性的、探究活动,设计过程必然是与学习的过程整合在一起的。
2体验式教学运用于小学科学教学的合理性
通过对小学科学教育理念与体验式教学的内涵的比较,可以发现二者之间有着共同的理念,正是这些共同的理念为体验式教学进入小学科学课堂奠定了基础。首先,无论是从实践需要还是理论发展趋向来看,以引发学生自身学习体验为重心来进行教学设计都应当成为一种必然。其次,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实际除遵循教学设计的一般要求外,还需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考与体验。运用体验式教学来帮助小学生进行科学学习,能够更多地关注他们在探索过程中达成的自我思考和体验,为他们后续的科学学习打下基础。
2.1两者都关注人生命的完整性
科学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影响,不但涉及世界观,而且涉及人生价值观。完整的科学教育应当并且能够既教人做事也教人做人。与灌输式教育模式不同,体验性教学正是基于学生个体的生命成长,强调学生个体对学习的体验,它是一种理性和非理性的统一,不仅关注学生对客观知识的认知,而且让他们在体验中自我思考、自我反省,使得知识能够内化到自己的精神世界,从而促进学生个体生命的全面发展。因为生命“既不是一个‘部分’,也不是一种特殊的功能。它是包容一切的功能,存在结构之所有因素都参与其中。作为精神的生命,人只能在人之中,才完全实现了存在之结构”。现代的科学教育的内涵已经远远超出了学习科学知识的范围,注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并利用科学文化自身蕴含的人文价值来对学生进行教育。课程标准也从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科学知识三个方面对小学科学教育做了整体的要求,强调各学科领域知识相互渗透,使学生能够从整体上认识科学,能够多角度地考虑科学对人类、文化产生的影响,全面体会科学的社会价值。
2.2两者都强调与日常生活相结合
现代学习观指出,学生的学习不仅是一种知识的学习,也是社会性学习、实践性学习,更是创新性学习。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实践能力极为低下,2001年启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图通过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这门独立课程来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们在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这门实践课程的同时,也不应该忽视了依托于学科课程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一途径。体验式教学就是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从教学理论和教学心理的视角出发提出的一种以学生体验为中心,旨在通过学生的自主体验来促使其实践性思维和能力不断提升与发展的教学模式。它以实践性问题的解决为逻辑起点,以促进学习体验的生成为重心,能够有效地在课堂教学(包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中达成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而小学科学教育也强调要改变封闭的教育模式,走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走向社会实践,教会学生运用科学技术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学科学,理解科学到运用科学,这样真正逐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3体验式教学运用于小学科学教育时应注意的问题
3.1强调教学主体之间的相互尊重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建立者约翰.H.霍兰(Holland,J.H.)认为,复杂适应系统是“用规则描述的、相互作用的主体组成的系统”。从这个角度来看,体验式教学就是一种特殊的复杂适应系统,教学中的师生就是一个个适应性主体,主体随着对教学活动体验,不断修正自己的知识结构,使得个体的知识创生才有可能得以实现,自己的生命潜能才得以发挥。体验式教学强调的主体性并不单指学生的主体性,师生双方要能够尊重对方的主体性,自主适应教学过程或对其进行调整。从复杂适应系统的视角来看,以学生生命体验为核心的体验式教学,充满了无限可能与未知,这一无限可能的有效运演需要教学中主体之间的相互适应性。它包括以下三层涵义:第一,教师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体验式教学的理念是通过学生自主的体验来促进学生学习和成长。教师要能够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生活体验,把握教学的情境脉络,及时调整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第二,学生也要尊重教师的主体性。尽管体验式教学要求教师根据于学生年龄特征、学习情境来动态开展教学活动,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放弃了自己的专业权利。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也需要学生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安排及教师的期望来调整自己的身心状态,积极主动地适应教师。第三,学生之间要相互尊重个体的主体性。教师要经常组织学生之间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这样不仅有助于形成团结互助的学习氛围,还能使学生个体在适应他人的同时促进自己的发展。
3.2合理把握日常生活经验与科学概念之间的关系
纯粹的科学概念对小学生来说显得高不可攀,所以有学者提出了“教育回归生活”、“教学生活化”的口号,体验式教学在强调生活化的同时,切不可放弃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为生活而生活、为活动而活动”的科学教学可能会导致学生学到的仅仅是“阳光下的肥皂泡”,使得学生在课堂喧闹之后,无论是知识、能力还是情感方面一无所获。生活与科学教学并不是简单的回归的关系,在教学中使用生活经验会使得教学内容显得亲切,但生活中的经验是模糊、随意的,甚至是错误的,教师必须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前科学观念,逐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努力促进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有效过渡。体验式教学时教师不仅应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应当认识到教学的目标所在,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发挥一定的导向作用,实现通过生活向抽象科学的有效过渡。“教学生活化”必须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正确的自然观,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不断开发创造潜能,逐步培养他们的科学素质。
作者:刘翠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