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遗课程公共艺术教育论文 - 电子论文论文范文 - 400期刊网专业论文投稿机构

非遗课程公共艺术教育论文

时间:2017-01-23 05:43:23 来源:论文投稿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公共艺术教育进行资源整合,把地域性文化资源运用于公共艺术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技法实践中。因地制宜,充分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隐形课程资源;因材施教,充分拓展学生的自主学习空间。针对不同专业的普通大学生,采用多学科交叉的培养模式,让学生不仅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理论上开展调查研究,而且要尽可能地和本专业学习紧密结合,转化为实际成果,实现文化经济效益和文化保护传承的双赢。笔者通过高校公共艺术教育非遗课程教学的实践,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非遗课程进行初步探索,希望能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体系,提高教学水平,让更多的普通大学生了解、学习、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传承”:高校公共艺术教育非遗课程定位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中指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长期的事业、系统的文化工程,而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短期任务。只要保护的对象被认识和确定,保护工作就应长久地持续下去,没有时间限制,我们这一代要保护,下一代还要保护,使这份文化遗产子子孙孙承继下去,并在不断地更新与发展中发扬光大。”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天然的独一性和固有的传承方式,即:朴素本真的传承形态、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极具视野的传承领域、文化特定的传承土壤、与时俱进的传承变迁。因此对它的传承和保护必须坚持将它最最原生态的一面保存和传承下来,因此公共艺术教育非遗课程必须体现其独特的传承性。在教学活动中贯穿始终的是民间艺术的“根”性教育。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所掌握的技能应当原封不动地,不经过任何加工和创造地学习下来。要帮助学生建立“多元文化”的学习理念,以开阔的视角学习和思考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内涵与特性。

二、“融合”:高校公共艺术教育非遗课程教学形式

公共艺术非遗课程采用分层分类教学,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能力学生的需求。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层级和类别进行学习。非遗项目分为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国家级非遗项目具备代表性和经典性,在历史价值和存活价值等方面都比省、市级非遗项目要高。因此在课程第一层级的学习中应优先考虑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作品的学习和推广。介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活态性的特点,从教学方法改革的视角提出“三结合”———课堂教学、第二课堂和艺术实践的有机结合。突破了传统的以“三个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为特征的课程教学形态,成功地实施课堂教学、第二课堂和艺术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极大地拓展了课程教学的时空环境。“三结合”既是非遗课程目标与内容所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达成目标的有效手段和课程组织的新模式。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教学形式。“走出去”,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部分学生去“非遗”传承人的所在地进行生态体验,搜集整理原始素材。依托当地非遗文化产业平台,搭建非遗艺术实践基地,加强教学实践环节。“请进来”,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高校,进课堂,采用“民间艺人+高校教师”的教学组合,形成优势互补。介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学科交叉的特点,课堂教学强调学生不断地进行探究式、讨论式、启发式学习。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我们应从大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特点出发,“兼容性”与“多样性”并存,采用基础课程和拓展研讨的1+1模式。课堂教学应强调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以非遗艺术理论、非遗艺术赏析为基础课程,多学科交叉渗透,开展非遗专题的拓展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以往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艺术等学科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视角转变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教育学、法学、经济学的联袂探讨。

作者:孙靓 单位:浙江海洋学院人文学院


更多电子论文论文详细信息: 非遗课程公共艺术教育论文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109054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税收征管法实施细则 枣庄学院

相关论文
相关学术期刊
《文科爱好者》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中国与世界经济》 《茶.健康天地》 《水泥工程》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火柴工业》 《四川党史》 《热电技术》 《四川预算与会计》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