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领袖为什么出现的社会心理基础
1.1大众需要领袖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对大众来说,一般的公共事务远没有是否让一条公路经过自家的土地更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大多数人对公共领域的活动不怎么感兴趣,特别是那些与个人的厉害、福祉关系非常远的事务漠不关心。这样的大众心理普遍认为,无论是国家的事务,还是一个组织的事务,由领袖来处理就足够了。再言之,许多大众也没有那种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能力和野心。由此可见,精英和大众的分野是无法避免的。米歇尔斯认为,在很多情况下人们会自愿地放弃自己的民主权利。这种大众心理为领袖垄断组织的权力提供了稳固的可能性。
1.2领袖需要成为领袖
领袖一般来说是指那些在组织活动中较有影响力的最高领导人。这个概念使得领袖区分于一般的组织管理者。从领袖自身的角度看,其产生基于一定的心理基础。首先是领袖对组织职位有着强烈的占有心理,以及对组织权力的渴望。领袖为了获得职位和组织权力,会不惜耍些小伎俩,目的就是不惜一切代价取得组织的控制权。然后,领袖自身也会具备的独特的个人素质。一个领袖具备的最基本的才能就是演讲才能。米歇尔斯认为,领袖拥有高水平的演讲能力时重要的,他通过演讲就能控制听众的意志和思考能力。拿希特勒来说,他的口才与精力极其惊人:希特勒曾经创造了各种记录,即一年之内他连续去竞选5个职位,在一个礼拜内连续在20座城市演讲,甚至在一天内连续进行10场公开演讲。而且他几乎在每次演讲都是脱稿进行,能够针对当地选民关心的问题发表不同的言论,在深情、语气和演讲内容上打动选民,以达到获取他们的选票的目的。这样的领袖不仅拥有了演讲的能力,在胆识、果断、睿智等品格上也拥有非凡的能力,使得领袖控制了大众,控制了组织。
2组织伦理失范:寡头统治铁律的形成原因
2.1组织领袖人物的角色冲突
米歇尔斯认为,由于大众群体庞大且知识水平又参差不齐,因此组织中的大众人为地制造了一个精英群体。因为“从历史经验方面看,人类社会产生以来,没有一个组织能脱离领袖而得以存在”,在现代政党(哪怕是一些标榜自身为民主政党的组织)的不断发展,它的组织结构往往越来越严密,等级越来越森严,原来非职业的领导逐步被职业领导所取代。因此,组织连通了大众和领袖之间的桥梁,正是组织使得大众慢慢被组织领袖所控制,成为其实现自身事业野心的推动者和实践者。组织伦理的根本问题是组织中公私关系问题。从一般情况来看,组织管理职位的设置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角色冲突的问题。在组织中担任一定职务的人员,在个人利益与组织利益,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之间,就存在着道德选择。另外,著名学者沃尔多曾经指出,美国的政府工作人员承担的义务有12项之多,其中不乏相互冲突和竞争的义务。也就是说,组织领袖在履行自己的组织义务的时候,不仅面临着对自我利益的追求与集体利益的义务之间的矛盾,还负有多种相互冲突和矛盾的组织义务。这种角色的冲突给组织领袖带来了遵守组织伦理时的混乱,从而推动了“寡头统治”的出现。
2.2领袖人物的代表性与自主性之间的冲突
组织赋予领袖人物对组织日常管理的权利,在大多数情况下可以代表组织行使组织权利。但是在一定条件下,领袖人物的自主性也会与他所具有的代表性之间发生激烈的冲突。因为自主性很有可能成为自利性,从而使得代表性消失得无影无踪。尤其是职业领袖的出现,领袖与大众的差距越来越大,大众根本无法监督和制约领袖的行为。那些曾经作为集体意志的执行者的领袖很快使自己从大众的控制中摆脱出来,成为独立的行动主体,甚至开始控制大众为其目的服务,而大众很难去影响组织中的领袖。拥有组织权力不仅给领袖带来事业上的成功,还让领袖产生了在心理上的相比普通大众的优越,以及无穷的权力贪欲。除此,领袖们还形成封闭的小集团,在政治上互相结成结盟,采取行动保护自己的小团体,并在本团体内部实现权力交易,与其他小团体进行各种斗争。
2.3组织目标的异化
异化在黑格尔那里意味着主体和客体的分离,而组织目标的异化则意味着组织原始目标被领袖人物的个人目标所代替。组织权力交由组织领袖行使之后,角色冲突等因素却又促使组织领袖人物开始对有助于实现组织原始目标的工作不感兴趣,而这个时候的组织行动会被组织领袖带领下朝着组织领袖任务的兴趣进行着。组织成为领袖人物成就其自身目标的工具,这就是组织目标的异化过程。至此,组织已经完全发生了异化,由最初的手段变为目的,最后又成为手段。
3回归组织伦理:寡头统治铁律的遏制
3.1组织扁平化制约“寡头”权力
现代组织领导理论证明,组织的扁平化能有效地分散组织内寡头的权力。当今社会,随着社会利益分化,多种利益集团及其组织的出现打破了传统那种“一党独大”的局面,而更多的是出现数量庞大的规模较小的(政治)组织。而且,随着新时代新形势对组织提出更高的效率的要求,组织的扁平化变革成为一种势在必行的要求。组织的扁平化变革有助于遏制组织领导的寡头倾向。另外,组织的扁平化改革必然要求组织行为的制度化,“若是要打破寡头统治铁律,必然要破解其提出的这些论点,其根本在于制度化,以制度化保证竞争。”从而可以利用制度来约束组织领导的权力。
3.2多元化利益集团分解了“寡头”权力
组织内部利益集团的出现及竞争相对削弱了组织内整体的寡头势力,而国家层面的民主更是多个利益集团进行博弈的结果。掌握权力的个人会与集团发生分歧和冲突。罗伯特·达尔曾经指出,民主就是多重少数人的统治。从这个意义出发,“社会各个领域涌现出众多独立的社会组织和利益集团,他们成为反映民意、维护民权、制约政治权力的重要力量。”在知识经济时代,利益更加多元,公民的政治表达途径更加多样,从一定程度了动摇了寡头统治的根基。民主政治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多元的规模较小而且不会同质的利益集团,增加了政治的复杂程度。这就意味着现代民主无法忽视社会存在多元性这一事实,社会上的多种利益集团相互博弈,单一集团或组织是无法垄断社会全部资源的。
3.3公民意识的崛起监督“寡头”权力
公民民主权利意识的增强,公民理性的发展,形成对寡头的监督与干预,分散其权力。当今社会,随着教育的普及和思想的启蒙,公民的民主权利意识逐渐增强,在公共领域要求发挥更多的作用,也要求公共权力的行使符合民主、法治的原则,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对组织(尤其是公共部门)权力的监督与制约,缓解了组织权力寡头化的情况。互联网和网络民主的出现对传统的民主政治理论提出了一些内容和形式上的挑战。网络民主使得人们可以在网络平台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言论,而不会像以前那样对领袖的胡作非为保持沉默和屈从。这就给予公民一个更加低门槛的渠道参与政治活动,表达政治诉求,从而监督和制约了很多组织的“寡头”权力。
4结语
寡头统治铁律是组织伦理失范导致的使组织目标异化和组织领袖权力过大的一种现象。依靠扁平化的权力、多元化利益和公民监督,可以促进组织伦理的回归,从而有效克服组织中的“寡头倾向”。寡头倾向在在任何时候任何政治组织中确实存在,这是不可避免的,但随着现代社会许多新情况、新特点的出现,这种寡头倾向却是可以得到改善的。因此,民主不会因为“寡头统治铁律”而黯然失色,民主依然是政治理性的诉求之一,且越来越多的表现在公民在政治参与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上。
作者:周天翼 单位:广西民族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