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雅音乐艺术普及的主要因素 - 宗教论文范文 - 400期刊网专业论文投稿机构

高雅音乐艺术普及的主要因素

时间:2017-01-22 21:58:32 来源:论文投稿

一、国内高雅音乐艺术普及的现状与原因

(一)国内高雅音乐艺术普及的现状

2011年3月25日,为将高雅音乐推向普通人群,北大邀请了北京交响乐团在校内的“百年纪念讲堂”举办了名为“春之声”的北大交响音乐会,北京市委宣传部对此次音乐会大力支持,不仅由政府出资订出零票价和低票价,而且采取了送票上门的策略,只为吸引更多人参与音乐会。然而,事实却令主办方尴尬:那些没拿到免费门票的人积极索票,拿到票的人却有不少在演出中途退场,至于在演出期间接电话、交头接耳的人更不计其数。为了确保以后的演出不再遭遇类似的问题,北京交响乐团深入15所高校开展了情况调查,调查结果不容乐观:有欣赏交响乐习惯的人2%,偶尔欣赏交响乐的人40%,从未欣赏过交响乐演出的人超过50%。有18%受访者表示愿意付费欣赏交响乐,43%的受访者表示欣赏交响乐的原因是获得赠票,75%受访者表示可以欣赏交响乐(程度不同),15%受访者表示完全没有欣赏的意愿。

(二)国内高雅音乐普及困难的原因

1.高雅音乐艺术修养欠缺

高雅音乐与通俗音乐、流行音乐有所区别的最大一点是音乐的严肃性,这种音乐的创作者往往需要经过较长时间、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创作而成,蕴含着深刻的主题和发人深省的内涵与精神。欣赏高雅音乐并非只带着耳朵听就可以,欣赏者需要具备足够的艺术修养、人文素质才能全面或局部地了解高雅音乐试图传达出的意义。而只有当欣赏者能够领会高雅音乐内在的情致与意蕴时才能做到感同身受,进而与音乐创作者达到心灵的契合与交流,从而在精神层面受到触动与感召,此时的欣赏者才能在欣赏高雅音乐过程中被音乐的旋律与精神震撼而沉湎其中,才不会出现诸如中途退场、接电话、交头接耳等典型的游离在外的状态。在前面的例子中出现大学生在交响乐会中途退场、接电话和聊天的情况,并不表示这些学生就对交响乐有多么不喜欢,问题的关键在于他们根本就“听不懂”,不能理解高雅音乐的内涵,当舞台上的管乐、弦乐轰然奏响慷慨激昂或悠扬婉转的合声时,台下的听众感受到的仅仅是一堆高低起伏的音调和或大或小的声音。听众听不懂交响乐的原因很简单——没有受到过高雅音乐的熏陶。不仅是当代大学生中极少有人从小就持续接受高雅音乐的教育,即使是他们的父辈和祖辈也非常缺乏类似的培养。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与中国近现代历史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解放前几十年的战争只能使国人挣扎在生存与死亡的边缘,解放后至改革开放间是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所有的高雅音乐全部都成为了批判和打倒的对象,改革开放至今是所有人为了更好的生活拼命努力工作、挣钱的时代。这将近一百年的时间里,中国人没有太多的机会接触高雅音乐,至少有四五代人已经与高雅音乐“绝缘”,因此现在骤然要求当代大学生立即对交响乐心领神会也是不太可能的事情。

2.缺乏高雅音乐艺术普及的社会基础和氛围

在当今社会说到音乐时,人们往往会联想到流行音乐和通俗音乐,这一方面缘于流行和通俗音乐对于受众艺术修养的“门槛”要求极低。因为流行和通俗音乐的创作者总是以当代最典型、最广泛的社会热点为创作源泉,其创作的起点深植于普罗大众之中。加之流行与通俗音乐表达情感直白、纯粹,旋律简洁,易于记忆和识别,听众在接触流行和通俗音乐的第一时间就能产生共鸣,甚至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学会一首曲子。另一方面,流行和通俗音乐的娱乐性极强。伴随着生产和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当代人类的生活压力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大,所以利用简单易学、朗朗上口的流行和通俗音乐缓解压力、发泄情绪、娱乐休闲已经成为大量社会中坚力量人群的业余时间首选。而流行和通俗音乐在习得方式上的便利性也使其具备了最广泛的受众基础,流行和通俗音乐不会像高雅音乐演奏(演唱)者那样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几乎任何人都可以学习。此外,整个社会的流行氛围注定了高雅音乐普及的困难。纵观当前社会上各类传播媒介上涉及音乐的栏目,超过九成都是流行或通俗音乐。从早年间的“超级女声”到现在的“我是歌手”“中国好声音”,这些节目当中能够过关斩将获得最终胜利的都是流行和通俗音乐作品,即使当中有高雅音乐或者严肃音乐的演唱者,由于投票率的问题最终也会败在流行和通俗音乐手下。同时,出于商业利益的原因,各大演艺公司力捧的音乐明星无一不是流行和通俗音乐的创作人或演唱人。当一场又一场的流行音乐演唱会或通俗歌曲表演赛等综艺节目频繁出现在荧屏内外时,除少数专业从事高雅音乐的艺术界人士还在坚守高雅音乐“阵地”外,绝大多数的普通人早已被媒体的宣传引导到流行和通俗音乐的“圈子”里去了。

二、解决高雅音乐普及难的对策

(一)从孩子抓起

西方国家交响乐团遍地开花的原因是因为有足够雄厚的群众基础,而拥有大量热爱交响乐的群众基础是因为西方国家历史上以交响乐为通俗音乐和流行音乐。工业革命以前的西方社会是交响乐的天下,当时的贵族与市民阶层进入歌剧院能够听到的不是交响乐就是歌剧,虽然其中的门派和类别繁复,但都脱离不了古典音乐的大范围。工业革命以后进入现代社会才逐渐有了当代的流行音乐和通俗音乐,交响乐反而成为了高雅音乐。因此,西方社会家庭中的祖辈和父辈有着深厚的高雅音乐艺术修养,他们的言传身教会带给后代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造就大批潜在的高雅音乐受众。反观中国,在当代被视作高雅音乐之一的昆曲、京剧或民族器乐曲在一百多年前其实也是普遍流行于民间的“通俗音乐”。明清时期大街小巷的“戏园子”里唱响的都是这一类的“高雅”音乐,民众的休闲生活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进戏院听戏。当这些拉家带口的听众欣赏着舞台上名角们的演出时,他们的子女就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着艺术的熏陶,正因如此,那时的街市坊间才会有数量庞大的“票友”,甚至皇亲国戚也不例外。由此可见,普及高雅音乐需要从孩子抓起,青少年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速度和数量比成年人更快、更多,如果在年幼的孩童中间开始持续不断地普及高雅音乐,那么他们对高雅音乐的理解和记忆将为以后形成欣赏高雅音乐的习惯打下良好基础。因此,学校应当定期开展高雅音乐欣赏课程或者开办主题音乐会,或者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国内外优秀的音乐电影电视、综艺节目音视频,或者让高雅音乐社团进入中小学开办适合中小学生欣赏的高雅音乐会,电视台或广播电台也可以针对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制作适宜的音乐节目在各种传媒上播放。此外,有关教育机构也应当利用当代青少年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开展高雅音乐的“渗透式”教育。比如,利用动漫制作高雅音乐教学资料,将高雅音乐的创作过程、作者生平、音乐主题或内容等编辑为小故事,以动漫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吸引青少年接触高雅音乐,帮助他们理解和感受高雅音乐的魅力。

(二)适当改变,更加亲民

一百多年前流行于街头巷尾的通俗音乐到了现代却变成了高雅音乐,说明现代社会中的高雅音乐在历史上也曾经具备了足够的娱乐性,至少是当年市井百姓生活中的娱乐品,符合当年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娱乐需求。那么,这些高雅音乐是否能够适当改变以迎合当代人群的娱乐需要呢?答案是肯定的。早些年前的华裔小提琴家陈美就是个成功的范例,她以流行音乐做外壳包装的古典音乐就曾风靡海内外;2001年成立的“女子十二乐坊”也取得了巨大成功,这些手握中国传统乐器的女乐手,通过扬琴、古筝、二胡、葫芦丝等代表中国古典音乐的乐器演奏出JAZZ、拉丁、ROCK的西方流行音乐和通俗音乐,在流行外表下饱含高雅意蕴,让东西方的听众感受到了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这说明高雅音乐其实具备坚实的群众基础,只是创作人员没有更好地把握住现代人的审美焦点对传统音乐适当改编。此外,国内的音乐人还可以充分借鉴音乐剧大师韦伯的创作模式。韦伯最著名的音乐剧《猫》和《歌剧魅影》在世界范围内影响卓著,其拥趸分布在各个年龄层,粉丝遍布全球,说明韦伯式的高雅音乐可以为任何国籍和年龄的受众所接受并喜爱。韦伯在交响乐和古典歌剧基础上结合现代舞台艺术及声、光、电等多种流行元素组合而成的当代音乐剧是高雅音乐大众化的最佳示范,值得广大音乐创作者学习。影响高雅音乐艺术普及的因素是多元的、综合的,但这并不表示高雅音乐就不能变成大众容易接受的流行音乐,关键在于音乐人应积极转变思路,结合现代社会生活与艺术的变化,适当改革,在改革中求得高雅音乐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作者:孙匡正 单位:青岛理工大学


更多宗教论文详细信息: 高雅音乐艺术普及的主要因素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107519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方法 中信证券

相关论文
相关学术期刊
《成人高教学刊》 《黑河学院学报》 《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 《销售与市场》 《内蒙古社会科学》 《自动识别技术与应用》 《保山学院学报》 《四川文学》 《农业机械》 《有色设备》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