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事业单位和企业对内控管理的要求有所不同,“场团合一”演出单位实行事业单位和企业统一管理的特殊体制,如何完善内控管理、适应市场竞争需要是全新的课题,本文从事业单位和企业内控管理差异出发,分析“场团合一”演出单位内控管理存在问题,提出加强内控管理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内控管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企业内部控制
一、“场团合一”演出单位和内控管理差异分析
近年来,随着文化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越来越多演出单位探索“场团合一”的发展模式,演出院团和剧场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统一领导、集约经营”的管理体制,剧场为院团提供排练和演出场所,院团在剧场驻场演出,双方优势互补,共同参与市场竞争,实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创新融合和协调发展。国有演出院团一般属于事业单位,而剧院剧场特别是一些新设立的剧院多数实行企业化管理,因此“场团合一”的管理体制,以演出院团管理剧院的居多。事业单位和企业统一管理、内嵌运行,对内控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所谓内控管理,是指单位为了实现其经营、管理目标,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维护会计核算的正确可靠,保证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在单位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措施和方法。由于单位属性不同,事业单位和企业内控管理存在一定差异。一是依据不同。事业单位内控管理基本规范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2014年1月开始施行),企业内控管理的基本依据是《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009年7月开始施行)。经过数年的实践总结,企业内控管理趋于成熟,不少企业积累一些成功经验,而事业单位内控管理起步相对较晚,多数单位还处于摸索阶段。二是内容不同。事业单位内控管理的目标包括合理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企业内控管理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从目标描述上看,事业单位和企业内控管理部分重合,但着力点并不一样,事业单位作为提供公共服务的非盈利性组织,内控管理的落脚点是提高公共服务效率,由于其内控管理刚刚起步,公共服务效率作为一种社会效益,量化评价又不容易,因此在实际工作中,事业单位内控管理更加强调合法合规、资金和资产安全。企业作为经济活动的独立个体,经营目标是企业价值最大化,内控管理目标除了事业单位关注的内容外,重点是提高经营效率、实现盈利和可持续发展,通过微观层面可量化的经营绩效评价、成本分析控制、经济活动风险预判,促进利润最大化、风险最小化,实现企业宏观战略发展目标。因此,企业内控管理原则,除了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适应性等要求外,相较事业单位,还增加了成本效益原则,要求内部控制应当权衡实施成本与预期效益。
二、“场团合一”演出单位内控管理的现状和问题
“场团合一”演出单位实行统筹管理,演出院团和剧场业务工作互相融合,内控管理呈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由于管理体制上以事业单位为主、企业为辅,因此虽然会计上分账运行,分别实行事业单位和企业会计准则,但在财务特别是内控管理上,多数采用的是事业单位的模式和思路。而“场团合一”演出单位开展经济活动、参与市场竞争,主体身份更趋向于企业,事业单位模式的内控管理不能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内控管理未能实现全覆盖
内控管理的首要原则是全面性,要求对经济活动、业务流程、工作岗位实现全覆盖。由于实行预算管理体制、参与经济活动总量有限、推行内控管理时间较短等原因,多数事业单位距离流程和岗位全面内控还有一定差距。在实际工作中,“场团合一”演出单位一般按照传统事业单位的做法,根据年度预算安排日常收支,财务部门不参与具体业务活动,内控管理主要通过账目核对、政府采购、资产清查盘点等方式进行,管理手段是监督核查,管理环节是在事后。企业对内控管理的要求是全程参与、全面覆盖,因此在年初制定年度演出和租场计划时,财务部门就应当介入,参与日常业务合同的洽谈和签订,对业务活动和业务环节全覆盖,目前多数“场团合一”演出单位还达不到这一要求。由于业务流程的前段、中段及有关岗位并未纳入内控管理范畴,因此财务部门审核发现问题时,风险可能已经发生,内控管理存在滞后性。
(二)内控管理目标相对有限
如前所述,目前事业单位内控管理目标主要是国有资金和资产的安全,防止发生廉政风险,因此对下属部门现金管理、国有资产清产核资和政府采购合规运行比较重视,管理也比较规范。“场团合一”后演出单位更多走向市场,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来运行和管理,市场竞争倒逼内控管理改革,要求更加关注经营绩效、成本控制和资产增值,对每项业务工作包括赴外演出和引进剧目等的投入、产出和效益,每项投资的回报,每个岗位的绩效,都要做出细致核算和科学评价,督促改善经营管理,控制经营风险。根据内控管理重要性原则,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应当区分经济活动的重要性和风险的重要程度,采取不同的方法实施内控管理。从“场团合一”演出单位开展业务活动实际看,一些重大演出活动和大型场租收入占全年业务营收比重较大,但演出单位并未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内控管理盲目性较大。
(三)内控管理主动性有待增强
事业单位出资主体约束相对较弱,对公共服务效率的评价考核又缺乏统一标准,内控管理压力往往来自单位外部,例如上级工作部署、资金审计要求等。国有企业出资主体虽然也是国家,但基于经营效益考核的刚性压力,内控管理内生动力相对较强,因为只有抓好经营活动的内控管理,才能提高效益、降低风险,才能达到考核目标,才能实现企业的持续经营和健康发展。由于“场团合一”合并运行的时间并不长,不少单位对以企业标准开展内控管理并未形成统一认识,仍然停留在被动应付检查的意识,业务部门认为内控工作量不大,要求不高,由财务部门独自完成,事后检查账目和报表即可,推进内控管理存在一些障碍。
三、“场团合一”演出单位完善内控管理的思路和对策
“场团合一”演出单位内控管理之所以出现上述矛盾和问题,根本原因是事业单位和企业实行不同的管理体制和会计准则,二者合并运行特别是实行事业单位管理企业的体制,参与市场经济活动,必然产生冲突。实际上,理论界对改革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体制,经营性事业单位引入企业会计准则早有讨论。在改革突破前,对事业单位和企业高度融合的市场主体,加强和改善内控管理,必须也只能实行以企业为主的标准。通过提高思想认识、完善工作制度、提升人员素质,多措并举,多管齐下,逐步完善和加强“场团合一”演出单位内控管理。
(一)齐抓共管形成工作合力
“场团合一”后,演出单位业务量迅速增加,管理资产不断扩大,各方都认识到加强内控管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根据现代企业管理思想,内控管理必须实现全覆盖,从财权控制扩展到事权控制,从单纯的会计核算扩展到财务分析、经营评价和战略管理,贯穿单位业务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仅仅依靠财务部门,在事后环节监督检查,不可能抓好内控管理。为此各方都必须积极参与。要设立单位领导任组长的风险评估工作领导小组,统筹领导“场团合一”演出单位内控管理工作;财务部门要树立全局眼光,跳出财务看内控,更多地介入业务和企业管理;业务部门要增强内控思维,在业务活动的事前、事中和事后自觉地落实内控管理的要求,减少经营活动的随意性,将内控管理的要求落实到单位具体业务活动全过程。
(二)建章立制明确管理规范
要根据规章制度,结合单位实际,学习企业内控管理经验,抓紧制定制度办法,规定各相关部门和岗位在内控管理中的职责和权限,细化内控管理的程序和要求,做到用制度管事、管人,有效控制风险水平,为业务活动发展保驾护航。在认真贯彻全面性原则的基础上,要大力推行重要性、制衡性、适应性和成本控制等内控管理的基本原则。根据业务活动的重要性和风险程度,采用有针对性的内控管理措施。结合单位内部职责分工和业务流程,按照内控管理要求,制定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的岗责体系,确保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引入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分析评价体系,对业务活动包括赴外演出和引进剧目等的预计收益、成本控制、投资回报进行全面评估,对全年收入支出有重要影响的演出、剧目和资产采购,可以聘请会计师事务所进行事前评估和事后审计。需要强调的是,事业单位和企业的内控制度差异较大,“场团合一”演出单位具有事业单位和企业双重属性,由于参与市场竞争要求,需要实行以企业为主的管理办法,但其事业单位属性并未改变,因此在拟定内控管理具体办法时,必须兼顾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等模式要求,继续坚持和强化对合法合规运行、资金和资产安全的关注。同时,“场团合一”演出单位人员已习惯于事业单位的管理方式,完善管理应当循序渐进,不可脱离实际。
(三)加强培训提高人员素养
要依托大专院校,聘请专家学者,面向业务经办和财务管理人员,组织内控管理专门业务培训,结合政策规定和具体案例,分析事业单位和企业内控管理的标准和差异,提高参训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业务操作能力,培养既掌握财务知识,又熟悉企业经营的复合型人才,更好满足“场团合一”演出单位内控管理工作需要。要积极鼓励财务人员参加注册会计师、资产评估师等执业(职业)资格和会计师、审计师等专业职称考试,提高财务人员专业素养和宏观把握能力,适应不断提高的内控管理工作要求。
参考文献:
[1]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
[2]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3]刘永泽,唐大鹏.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几个问题[J].会计研究,2013(1).
[4]张文辉,崔玉良.企业内部控制与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差异分析[J].商业经济,2014(6).
作者:梁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