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遵循专业特点
中医学是一门实践性、职业性鲜明的学科,中医师的成长也有其自身的逻辑性与规律性,因此,中医学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应在以职业能力发展为主线的同时,注重职业素养的不断成熟贯穿始终[9]。“理论、实践(临床)与思考”是中医学习的3个最重要的环节,三者相互补益,并融合于中医师成长进程中的不同阶段,设置知识、能力与素养3要素协同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利于综合性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这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
2教育内容选择与实施方案设计
专业结构的设置和教育内容的选择与实施是留学生教育发展的核心,多年的教育实践表明,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产品的质量与特色。因此,在确立教育目标的基础上,更加明晰了实现目标的具体思路。
2.1调整与优化专业结构
由于中医学专业对于汉语言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要求较高,因此,尽管学生在进入专业学习之前已经通过了汉语水平考试(HSK)相应等级的考试,但对于专业语言的理解与运用,特别是基于中医的接诊———更加注重通过与病患的交流与沟通来获取必要的诊疗信息的特点,专业汉语的学习应得到进一步的强化与锻炼[10-14]。此外,孕育于留学生专业教育过程中的文化传承与传播,对于培养知华、友华人士具有潜在、深远的影响,以学术的方式营造良好的国际氛围,在解决人类重大医学、健康问题时发出“中医的话语权”。在专业教育方面,根据生源与职业应用的需要,强化中医基础知识、辨证思维与临床职业能力的培养,进一步密切理论与实践的交叉融合;以中国中医执业资格考试要求为蓝本,参考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医师资格考试的要求,开设必要的西医理论与实践课程;考虑海外中医医疗的特殊性,开设如《常用中成药名方选讲》、《中医症状鉴别诊断》、《中医养生》等学生感兴趣且针对性、实用性更强的课程,进一步丰富留学生课程结构,突出专业特色、品牌特色。在强化医术的同时,注重医德修养的培养,此类课程是一种生成性课程,它产生于教师与学生、课堂教学与临床实践的互动之中,既包括满足学生的工具性需求,也蕴含培养学生未来发展与价值理想的发展性能力。工具性需求包括专业知识与临床技能,是一种显性技能;发展性能力则是一种隐性的潜在能力,往往需要在长期、深层的临床观察与跟诊中才能被习得,需要更好地实现课堂教学与临床实践的双向渗透与重组。
2.2合理设计教育内容与实施方式
创建真正符合留学生需要的教育产品,不仅体现在专业的课程结构层面,在课程教学内容上也应根据不同的类别与特点做出相应的调整,进一步细化课程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如《中医经典选读》课程,在留学生教学中应更加注重经典理论在临床中的应用,强化留学生中医临床思维模式的建立和临床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师应注意讲授语言与留学生语言接受和理解能力的对接,适当减少因古汉语而给学生造成的学习压力。同一门课,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在教学内容上也应当有所侧重,选用的教学方法也不尽相同,这都有赖于一线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与高尚的师德修养。由于语言文化、社会背景、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在平时教学设计的过程当中应充分考虑留学生的理解能力、兴趣特点以及跨文化因素,更加有序、合理地安排教学诸要素,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与此同时,教师也在此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创造性地进行课堂管理,实践从“传道、授业”到“指导、引领”的角色转变。
3教育评价管理
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对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评价的核心内容在于对评价对象的功能、状态和效果,即教育目标的实现、教育需求的满足、毕业生的海外就业反馈、留学生教育发展的瓶颈等,从微观、中观、宏观3个层面对留学生教育进行把控。因此,教育评价同样也是留学生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重要一环,需要相关主体从不同角度以不同的形式对留学生教育的评价内容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评价。
3.1微观评价
微观层面的评价对象是以教师和学生构成的双主体教学,其关注点在于教学环节、课程实施与成绩评定。针对不同内容与特点的课程设计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将过程性评价与目标性评价相结合,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状态与效果,充分发挥学业监控在留学生教育中的作用,保障教学的过程质量。
3.2中观评价
职业能力是留学生教育中观评价的核心内容,由社会认可的行业资格是职业能力评定的基本标准和有效保障。2012年,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教育指导委员会已经出台了《世界中医学本科(CMD前)教育标准》,该标准在国际中医学本科教育准入条件和毕业生规格方面提出了基本要求。如果说该标准是从“入口”处影响中医学留学生教育评价标准,那么,国际通行的中医学本科教育评估与中医师资格认证体系的建立将会在中医学留学生教育评价的“出口”提供有力保障。
3.3宏观评价
留学生教育要获得长足的发展,必须坚守两个核心价值:特色与质量。倡导“特色办学”,关键在于如何理解“特色”。中医学留学生教育的“特色”源于孕育中医学专业的中国文化,源于不同生源特点的专业架构,源于服务于不同社会环境的职业需求,源于拥有不同历史传统与相对优势的地方院校[15-17]。如果能按照上述理解来办留学生教育,就自然而然地保证了质量,保证了特色,创出了品牌。
作者:聂静怡 徐立 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