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1.当前就业问题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就业问题是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多年来严峻的就业形势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我国更是将就业工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大学生就业作为我国当前就业工作的首要任务,自然也就成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强调,高校毕业生就业关乎经济升级、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要认真研究如何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国务院多次对大学生就业工作进行专门部署,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切实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上来,充分认识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聚焦重点难点,把大学生就业创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要位置和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
2.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近年来,我国宏观就业形势面临多重压力,高校毕业生人数连年攀升,2015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749万人,就业创业工作任务十分艰巨。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党中央、国务院科学决策,制定了一系列保增长促就业的方针政策,各级政府也因地制宜,上下联动,采取了一系列的促进就业措施,力保就业局势稳定,取得了可喜的成效。最近几年,全国大学生就业率每年基本持平,基本实现了预定的就业目标,保持了稳定态势。但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并没有完全得到根本上的解决,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3.高等教育方面对大学生就业的制约因素不容忽视。近几年,我国各级政府制定的一系列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和措施,整体上看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如促进经济发展拉动就业需求、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和创业、引导大学生到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就业、安排一定数量未就业大学生到企事业单位见习等,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在促进大学生就业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除了受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外,高等教育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不容忽视的因素。比如,高等教育与产业对接不够、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等,都制约着大学生就业创业目标的顺利实现。所以,要彻底改变大学生就业难的状况,一方面,需要各级政府从政策层面继续给予大力度的支持,制定和落实好相关促进政策和措施;另一方面,还必须着眼于高等教育本身,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从人才培养的源头上破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困境。
二、职业素养缺失成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状况,有诸多影响因素,而大学生职业素养的缺乏,是大学生求职难的重要因素之一。职业素养是高校毕业生必备的素质,包括职业理想和态度、专业知识和技能等各个方面。比如,对行业形势的认识、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判断、科学的职业规划、高尚的职业道德、健康的职业态度、良好的职业行为、很强的职业适应能力等。从目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看,职业素养欠缺已成为影响大学生求职就业的不可忽视的因素。造成大学生职业素养缺失的原因,体现在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对接不够、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存在薄弱环节、大学生忽视自身职业素养的提升等三个层面。
1.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对接不够。第一,高等教育与产业对接不够。高等教育脱离产业发展,大学教育与社会实际需求对接不够,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客观存在。在课题组的调研中发现,一方面,是不少大学生感到就业难,毕业时找不到自己理想的或满意的工作;另一方面,却是不少的用人单位抱怨招聘难,单位岗位空缺,却招聘不到符合岗位要求的大学毕业生。第二,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就业市场需求之间存在错位。近些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许多高校为了抢抓机遇,不顾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学校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盲目地攀高求大,追求扩大办学规模、提升办学层次、扩充专业领域,结果造成很多学校在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层次方面趋同,很多学校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没有了办学特色,大学生因无法适应不同产业结构和专业技术层次的需要而就业困难。第三,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缺乏。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过于重视应试教育而在很大程度上忽视发展教育,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不够灵活,知识的传授往往是按照设定的模式进行,学生讨论和思考的机会少。很多学生书本知识掌握得很好,但不会独立思考,不会探究问题,缺乏创新思维,不能很好地解决工程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因而毕业后就不能很好地适应工作岗位和工作环境的需要。
2.高校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存在薄弱环节。第一,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很多高校在学生教育培养中,更多地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忽视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直接制约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的学校开设了一些职业素养教育的相关课程,但多是教师自发开设的选修课,学生的受益面还很有限。第二,高等院校系统开展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工作尚有欠缺。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还存在薄弱环节。学生通识教育中职业素养教育模块的设置还不合理。很多高校开设了大学生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但有的知识教授与学生职业联系不够紧密,其中关于职业素养教育教学的内容还需进一步充实。第三,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存在校际不平衡。有的院校比较重视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但一些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还在探索之中,尤其是理工科院校对大学生开展职业素养教育尚有很大欠缺。从高校的整体情况看,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还没有形成完整统一的教育培训体系。第四,大学生职业实践环节薄弱。高校受经费投入和场地等因素的限制,在大学生职业技能培训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心有余而力不足。企业考虑眼前利益和经营成本,参与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和职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参与实践、实训和实习的主动性不够,对行业形势发展和专业工作岗位特点了解得不多,学业与职业对接不够,毕业后不能很快适应工作环境。
3.大学生在校期间忽视自身职业素养的提升。大学生对职业素养教育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主动参与职业素养教育的积极性不足,往往只是到就业求职时才临时抱佛脚。在就业应聘时,很多高校毕业生遭遇尴尬,屡被淘汰,暴露了职业素养方面的不足,这也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第一,基本的职业知识匮乏。有的学生在校期间缺乏系统的职业素养教育和实践锻炼,组织管理常识欠缺,不懂社会交往规范,团队合作、互助协作等团队精神和意识不强,职业知识和能力明显不足。很多大学生对职业生活中常常遇到的会议组织、公文写作等知识严重匮乏,不少大学生在毕业求职时不会制作简历,多是从网上简单套用模板。第二,没有明确的职业理想。有的大学生缺少职业规划,对行业发展和职业特点了解不够,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和职业发展路径规划,求职时跟风意识强,求职招聘多是误打误撞;有的学生心理素质差,缺乏自信,不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求职时或自卑、或焦虑,遇到挫折就一蹶不振,选择放弃,甚至采取极端的逃避行为。第三,没有正确的就业观念。有的学生就业求职好高骛远,不切实际,不愿到基层或艰苦的行业就业,过分追求眼前的待遇,结果高不成低不就,不能顺利就业;有的学生缺乏敬业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不能很快融入新的工作团队和工作环境,造成工作中的一些人为障碍;还有的大学生缺乏诚信,求职时脚踩数只船,对用人单位隐瞒重要事实,最终造成很坏的影响,甚至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导致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负面评价。第四,在沟通交流和人际交往方面存在问题。有的学生自卑,缺乏自信,不能大大方方地与人交流;有的学生自负、自大,自以为是,不会与人团结合作;有的学生不了解沟通交往的规则,不会与周围的人和谐相处;更有学生不懂得自重和尊重别人,缺乏礼貌,行为完全不符合大学生的身份。这些在职业素养方面的欠缺,都成为大学生求职就业时的重要制约因素。
三、加强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对策
针对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培养问题,需要大学生本身和高等学校共同努力。一方面,大学生要充分认识提升自身职业素养的重要性,积极主动地配合学校的教育培养计划,参与到职业素养教育培训的各项活动中去;积极主动地融入社会、行业和用人单位,接触实际,接受实践的锻炼和磨炼,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为成才奠定坚实基础。另一方面,高校应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合理设置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大学生的职业和事业发展。
1.更新教育观念,深化高等教育改革。面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新形势,高校必须更新教育观念,进一步推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面向社会需要和市场需求办学,要把能否培养出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应社会行业需求的优秀毕业生作为衡量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要在加强专业技术教学的同时,大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力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满足学生本身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的需要,满足社会经济建设与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就业创业工作。
2.构建大学生职业教育培养体系,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高校要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作为抓手,更新观念,整合资源,按照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的要求,完善职业能力教育培养机制。系统开设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课程,建立和完善大学生职业能力教育体系,不断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素养,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很快适应职业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要从加强大学生通识素质教育的角度,审视和完善课程模块设置问题,将职业素养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高校要加强通识素质教育的改革建设力度,将职业素养教育纳入高等教育课程体系,将职业素养教育放到与知识教育、专业教育同等重要的位置,合理设置课程模块,系统开展课程教学,做到既教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又教学生学会生存生活,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质、人文修养和综合素质。
3.加强职业素养课程建设。坚持职业能力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并重,融大学生德育、职业能力培养、综合素质提升为一体。既向学生讲授职业知识和技能,又在职业知识讲授中阐释自信、主动、平等、尊重、理解等重要原则,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课程模块和教学内容的设置要力求体系完整,贴近大学生职业教育培养的需要。课程内容要注重学科交叉、文理渗透,扩大内容涉猎范围,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分析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高校要通过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技能训练,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和职业目标,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高等院校要加强与企业和用人单位的合作,在制订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邀请社会上尤其是企业界有实践经验的人士参与。也可聘请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或技术骨干兼任大学生成长导师或专业兼职导师,向学生讲授工程实践知识,使学生了解行业发展形势。此外,从招人用人的角度,用人单位也要摒弃“拿来就用”的思想,提前介入,主动参与到高校的人才培养之中,为大学生提高职业素养出谋划策,并帮助大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平台。
作者:宋占新 李建成 王志红 单位:河北科技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相关专题:华北煤炭医学院官网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