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网络文化是技术与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具有以下特征
(一)求新性
与科学求真,艺术求美不同,网络所追求的是不断创新,寻求变化,总是把对吸引受众眼球作为最重要的价值取向,而对“真”与“美”的追求和表现放在次要地位。
(二)多元化
网络文化体现着当代文化的多元、多变化。随着网络在社会不同阶层人群中的普及,拥有相似、相同价值观、兴趣取向、文化素养的人通过逐步聚集、分化,形成多样化的网络群体,今儿创造出网络文化多元的格局。(三)平民性随着论坛、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的不断发展和拓展,相较传统方式,处于各种阶层的人可以轻易成为某种网络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任何网络文化的新创作可以在一夜之间为全球网民所知、所用。
二、网络文化对高校教育中影响
高校网络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网络的发展,各个高校校园内部、校园之间、校园内外都在进行信息交流、互动。在高校中,学生在网络平台上,自由地交流、互动,形成多元化的并且具有一定数量支持者的思想团体和虚拟社区。学生通过加入虚拟的网络社区,可以选择自己喜爱、需要的内容学习,也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这使以往传统教育、宣传自上而下的引导方式,受到网络文化的冲击,依赖于长辈的经验、书本的教育等自上而下接收方式逐渐被现在的朋辈指导交流等方式取代,传统单向灌输式的传播已经被互动交流式传播所替代。
(一)网络的兴起,提高了大学生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和学习经验的速度,拓宽了学生学习的手段和渠道。这让大学生可以自主地学习,自由的选择。
(二)网络作为高校德育教育的新型思想政治教育阵地,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不论是新闻宣传还是面对面的思想工作,受众总是处于被动地位。随着网络的发展,学生对信息的注意逐渐从被动地接受转变为主动地搜索、分享与交流。网络为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提供了平等交流的平台,更有利于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三)网络以信息容量大、更新速度快的特点,一举成为校园里涵盖范围最广的传播方式。此外校园网络也为大学生提供了网上选课系统、招生、就业信息、图书信息等各种服务的窗口,为大学生带来了极大便利。
(四)但是网络文化这种自选式、粗放式的传播方式,将学生分割在一个个新媒体传播圈中,不利于学生思想全方位健康成长。由于网络所带来的异质文化的冲击、道德情感弱化、虚假信息泛滥、娱乐游戏盛行也给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不利影响。
三、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在这几年得到了不断的发展,许多高校都建立了门户网站、学院或专业学科网站、官方微博、微信等校园网络媒体,来展示校园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让学生可以通过校园网了解学校的新闻事件、教学科研、校园生活等信息。但是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具有信息形式单一、互动性不强、贴合性较差等问题。
(一)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贴合性较差,不够接地气。目前高校官方网站、微博和微信在舆论宣传引导中普遍存在“高大上”的问题,因此难以在新媒体传播圈中产生影响,发挥舆论宣传引导的作用。新媒体环境下,应改变传统舆论宣传引导的格局和方式,重视发挥高校网站、微博和微信在舆论宣传引导中的作用。各类综合性的宣传教育类网站以吸引大学生注意力、营造归属感为目的,渗透正面的新闻信息,积极的网络人际交往和健康的网上休闲娱乐活动之中。
(二)不同媒体平台应相互配合,协同发展。高校网站、微博和微信具有舆论宣传引导的重要职责,它们在舆论引导具有先天的优势,和权威性。高校在网站、微博和微信三中平台上个机制在舆论宣传引导中互动协同不畅。网站、微博和微信应互动协同起来。由于政府网站、微博和微信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其舆论宣传引导优势不同。网站具有常态化、系统化特点,适合长篇报道,综合性报道,综合性强。微博适合互动,情感交流,舆情引导,互动性强。微信则适合短消息、图片消息等报道,时效性强。
(三)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素养。当代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教育不仅包括让他们知道网络的原理、如何使用,其内容安排、占有量、广告对象、市场利益是如何运作的,还要让他们认识到网络“意见领袖”在全球化时代的“傀儡”性。此外还要教育大学生一定要具备相应的洞察力和辨别力,避免价值错乱、读写能力的下降、独立思考的能力丧失以及其他创造性能力的丧失。要学会对网络文本进行分析、批判能力和跨文化交往沟通能力,以及成熟、理性的民主意识,教会学生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抵制错误和腐朽的思想。
(四)高校舆论疏导有待加强。相较与其他媒体,网络舆论更具有开放性,也更加隐匿。而大学生思维活跃,情绪易冲动,思想不够成熟。这就使如何准确把握学校校园网整体舆情动态变得十分重要。只有建设健康的绿色校园网络文化,才能更有效地维护校园和社会的稳定,是学生健康发展。对一些校内重要而敏感的新闻信息,校园网应迅速做出反应,抢抓舆论先机,争取主动;对网上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群发性的问题要及时进行疏导,有效化解偏激舆论,引导正确舆论。
作者:耿世杰 单位:河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