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广是被司马迁吹出来的?(2) - 历史学论文范文 - 400期刊网专业论文投稿机构

李广是被司马迁吹出来的?(2)

时间:2013-08-31 11:38:33 来源:论文投稿


  三是“漠北决战”。此役,汉武帝原本不想让李广出征。在这之前,汉武帝已经给过李广至少四次机会(马邑之谋、雁门之战、漠南之战、右北平之战),但李广两次无功,两次战败。汉武帝由此认定李广是个“霉将”,故漠北决战的出征将领名单中没有李广的名字。李广不服,“数自请行”(《史记·李将军列传》),并要求担任“前将军”。汉武帝犹豫好久才答应,但他仍不放心,明里给了老将李广面子让他做前锋,暗里则交代卫青不要让李广与匈奴接战。临战前,李广所部被卫青借故支开,由“前军”变“右军”,最后因失道误期自杀。卫青率领汉军主力击败匈奴军主力,但未能活捉伊稚斜单于,杀敌数也远不如霍去病(1.9万比7万余),留下莫大遗憾。保守估计,如果李广的前军与赵其食的右军不被支开,不敢说一定能活捉伊稚斜,至少战果会更大,而李广本人很可能战死(他两次陷入敌军包围,一次被活捉,一次只身逃回,这一次很可能选择战死沙场)。卫青战后反省自己的错误,非常后悔,曾暗示李广将迷路失期的责任推给其部下。李广自杀后,卫青十分愧疚。及后,李广之子李敢为父报仇击伤卫青,卫青没有报复,而是隐瞒了此事。从卫青的行为不难看出,他也认为不该支开李广。 
   
  二、为何难封侯? 
   关于这个问题,问得最多的大概是李广自己。他将自己不能封侯的原因归结为命:“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史记·李将军列传》)看来,李广是个不善于总结的人,一直没搞懂自己为什么建不了功封不了侯。 
   能否封侯,先得对照西汉的封侯标准。当时,封侯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1.军功封侯、2.王子封侯、3.外戚宦官封侯、4.子承父爵、5.降者封侯。就李广的条件而言,只能走第一条路。 
   文帝时期,西汉奉行休养生息政策,力避战争,李广难有立军功封侯的机会。故文帝才会对他说:“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史记·李将军列传》)但有一事令人费解:文帝去世前一年(公元前158年)冬,6万匈奴军分两路进犯上郡和云中郡。文帝派人御敌,统兵将领六人(中大夫令勉、故楚相苏意、前郎中令张武、河内守周亚夫、宗正刘礼、祝兹侯徐厉),李广不在其中。文帝为何不给李广机会?难道文帝深知李广并非帅才,他上面那句话只是慰语?景帝时期,李广本在昌邑之战中立下战功,却因犯下政治错误,未得封赏。其后,李广长期驻守边关,杀敌机会很多。然而,由于景帝继续对匈奴取战略守势,汉军只守不出,不可能获得大的战果。李广不能大量杀敌,遂不得因功封侯。汉武帝上台后,对匈奴改取战略攻势,屡屡出动大规模骑兵集团寻歼匈奴军。在汉武帝当政的四十余年,军人立功封侯的机会很多。据统计,汉武帝时期受封侯爵者共计89人,其中将军为侯者53人,匈奴及其他少数民族降汉受封者29人,占全部侯爵的92%,其他因非军功而为侯者不过7人。(军事科学院:《中国军事通史》第5卷《西汉军事史》,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07页)然而,李广的名字始终没有出现在封侯名单里。为什么?很简单,军功(杀敌相对数量)不够。 
   欲封侯,看军功。西汉军功爵制完全量化,按照军人所获敌军首级数量计算,标准十分明晰。笔者很想知道李广征战一生究竟杀敌多少,读了好几遍《李将军列传》,发现仅有一处具体记载——杀匈奴“射雕者”三人,“白马将”一人。相反,卫青与霍去病的杀敌数量则记载得十分详细(卫青5次出击,杀敌5万余;霍去病4次出击,杀敌11万余)。司马迁十分欣赏李广,如果李广战功卓著,司马迁当会载入《史记》。司马迁没有写,大概只有一种可能:李广杀敌不多,上不了台面。尽管如此,还是可以大致推算出李广一生的杀敌数量。西汉的侯有两级,高者为列侯(承秦之“彻侯”,因避汉武帝刘彻讳,改称“列侯”),低者为关内侯。两者最主要的区别是关内侯无封国,只有食邑。卫青首次出战,直捣匈奴龙城(单于祭天和聚会首领的场所,在今蒙古正镶白旗附近),杀敌700(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纪十》,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596页。《史记》与《汉书》均记为“数百”,此从《资治通鉴》),受封关内侯。换言之,李广打了一辈子仗,战绩尚不及卫青首次出击。 
   史书明确记载的汉匈大战只有八次,李广自称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大多数应系小规模的遭遇战,故杀敌数量十分有限。李广在文景时期杀敌不多,与当时西汉对匈奴的战略和战法有密切联系。文景两帝对匈奴取战略守势,汉军在边境依托关塞亭障抵御敌军。李广于北境七地担任过太守,在居高临下的阵地战中充分发挥箭术高超的优点,射杀了一些靠近亭障的匈奴骑兵,故匈奴送其“飞将军”之誉。不过,李广在实战中一般将弓箭有效射程控制在“数十步之内”(《史记·李将军列传》),以50步计,折合为今天的标准约为69米(西汉1步为6尺,1尺合23.1厘米)。文景两帝时期,汉军拘泥于阵地之内,而匈奴骑兵的阵脚往往保持在汉军弓箭有效射程之外,故李广只能射杀个别冒进的敌人。及至武帝时期,西汉改取战略攻势,“运动战”取代“阵地战”。李广终于摆脱阵地限制,得以运动接敌,不料又屡屡陷入敌军包围。在与匈奴的多次交战中,很难从李广身上看到谋略战法。司马迁说李广“皆以力战为名”,本为赞词,却恰恰暴露出李广短于“智战”。 
   也许有人会问:元朔六年的“右北平之战”,李广率军杀敌4000,远远超过卫青龙城之战的700,为何不能封侯?这就涉及计算军功的另一个参照标准:除计算杀敌数量外,还需除去自方损失。换言之,计功标准是“净杀敌数”,“杀敌八百,自损一千”的打法是不能建功封侯的。右北平之战,李广所部杀敌数与己方损失相当,功过相抵,故“无赏”(《史记·李将军列传》)。需要强调的是,这一标准并非针对李广。作为汉武帝的小舅子,卫青也有两次杀敌虽多,但己方损失亦大,故未得封赏。一次是漠南之战,卫青率部杀敌1.9万,但前军与右军全部覆没,前将军赵信投降匈奴。结果,卫青“不益封”(《史记·李将军列传》)。一次是漠北决战,卫青所部杀敌1.9万,但己方损失相当,亦未得封赏。经此两役,“大将军青日退,而骠骑日益贵”(《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卫青手下不少人都改投了霍去病门下(唯司马迁的朋友任安不肯)。 
   
  三、全民皆喜之? 
   李广是深受敬佩、喜欢、同情的悲剧性英雄人物,尽管也有“否李者”,但与“挺李者”在数量上简直不成比例。 
   “挺李者”主要是三种人。 
   一是司马迁。班固曾指司马迁私修《史记》乃为泄私愤,这其实恰恰是《史记》比官修史书耐看和好看的原因。司马迁文笔极佳,写《史记》又倾注了强烈的主观感情,笔下的人物和事件往往骨立肉满,让人印象深刻。在写《李将军列传》时,司马迁毫不掩饰自己的欣赏态度。为此,他巧手妙笔,一面突出李广的优点,一面淡化李广的缺点。司马迁绝对是一流的宣传家,所用技巧十分现代,就像平面广告在突出商品优点时,一般用大号字体;至于缺点,基本不落一字,就算有,字体也小得像蚂蚁,趴在广告版面上某个不起眼的角落。司马迁对李广形象的塑造和宣传十分成功:在大多数人眼里,李广是射箭入石的高手、被俘后巧妙逃脱的智者、遇大敌时镇定自若的将军、生活上清廉无私的好官员、工作中爱兵如子的好上司,以至忽略或忘记了李广几次神勇表现的背后竟是败仗。对此,宋代理学家、朱熹再传弟子黄震的评论可谓一语中的:“卫、霍深入二千里,声振夷夏,今看其传,不值一钱;李广每战辄北,困踬终身,今看其传,英风如在。史公抑扬予夺之妙,岂常手可望哉?”(《黄氏日钞》卷四七,转引自钱仲联等:《中国文学大辞典》(上册),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版,第88页)为增加李广形象的真实感和立体感,司马迁并非一味只说李广好话,也写到了李广的缺点。元光五年(公元前129年),李广在雁门之战中损兵1万,仅以身免,之后受到军法处置,当了两年的平民。期间,李广带着一个随从夜经霸陵亭(文帝陵墓),不料被值守的霸陵尉(专司缉拿盗贼)喝止。随从上前应话,报上飞将军名号。不料,这个霸陵尉不知是喝醉了还是真不知飞将军的名头,居然不买账。他声称现任将军都不许在文帝陵夜行,何况是卸任将军,故强行让李广在亭子下留宿了一夜。不到两年,李广就找到了报仇雪耻的机会。韩安国死后,李广东山再起,出任右北平太守,遂召霸陵尉前往,找个借口把人家咔嚓了。不少人拿这事大做文章,说李广心胸狭隘,睚眦必报,没有大将风度。殊不知,这其实上了司马迁的当。李广杀霸陵尉后是否遭到惩处,司马迁没有写,班固在《汉书》里补上了。事后,李广主动向汉武帝汇报了情况,汉武帝不但未降罪,相反倒有鼓励之意:“夫报忿除害,捐残去杀,朕之所图于将军也;若乃免冠徒跣,稽颡请罪,岂朕之指哉!”(《汉书》卷五四《李广苏建传》)汉武帝何出此言?原来,报仇在西汉是受鼓励的,有仇不报反而被人看不起。因此,司马迁写这事其实是在表扬李广呢。 


更多历史学论文详细信息: 李广是被司马迁吹出来的?(2)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4461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论文格式 图书馆

相关论文
相关学术期刊
《中国就业》 《软件学报》 《产业经济研究》 《俄语学习》 《科技与创新》 《茶业通报》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辽宁财税》 《门窗》 《日用化学品科学》

< 返回首页